生命自觉:非常时期的教育坚守
2020-03-03窦继红
窦继红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甘肃兰州,730070)
一、生命自觉的概述及意义
(一)生命自觉的概述
新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教育改革追求的核心价值观。[1]何为生命自觉?有学者认为,直面人的生命,强调内驱力自主推进,以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这就是生命自觉。[2]“生命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育生命自觉”是教育中指向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使命。[3]叶澜先生认为:“‘生命自觉’主要包括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反思自我,在人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划人生、主动把握时机、掌握自我命运的智慧。‘生命自觉’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4]
基于学者对生命自觉的探讨可知,生命自觉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并付诸生命教育实践。(1)认知方面:组织信息,明辨是非,善于反思。(2)情感方面:热爱生命,善待他人,自我超越。(3)意志方面: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精神力量。(4)行为方面:担当责任,智慧创造,道德践行。由此可知,生命自觉之人能够从多个渠道收集不同信息,通过判断、加工,做出选择,并进行自我调控;能够确立积极人生信念,敢于面对、善于化解人生困境,规划人生发展;能够珍爱一切生命,尊重、敬畏他人生命和大自然,主动树立责任意识,提升责任能力,主动改造环境。
(二)教师践行生命自觉的意义
首先,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内涵与价值需求,培育个体“生命自觉”应成为当今教育追求的理想和重要使命。教育实践的本质与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定,并把个体的生命质量发展作为育人的基本思考点。[5]因此,培育个体的生命自觉,唤醒、发展完整的、具体的生命个体的潜能也是教育实践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教师激发个体的生活觉醒和创新生活,培育、尊重和支持个体生命的自由个性与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个体学习、思考、探索和创造的不息动力,使个体不断挑战自身智慧,促进自身能力和人格的成长,促使生命、才情在事业奉献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5]其次,从问题导向转化为生命自觉的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6]生命自觉是个体自觉追求真、善、美,享受教育幸福,走向道德和精神的生命自觉。[7]它是新时代的主题,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促使学生的生命自觉从意识转变为能力,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1]最后,教师践行生命自觉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要求。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人们重新开始对生活和生命体验进行思考。鉴于对生命自觉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应勇于承担疫情防控阻击责任,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鉴于此,下文将从树立科学观念、弘扬生态文明、增长教育智慧的角度,论述教师如何在非常时期践行生命自觉,坚守教育实践的本质。
二、探究病疫本质,树立科学观念
从生命自觉的认知维度可知,明辨是非、善于反思是具有生命自觉的人应有的认识。而“科学观念是对科学事物的本质、变化过程、规律、方法、价值以及外部联系等问题的抽象的、概括的和总结性的认识与见解”[8],因而,树立科学观念(也称科学思想)是教师践行生命自觉的第一步。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特征的科学观念。[9]
(一)运用科学观念,鉴别事实真伪
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潜伏期,乃至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等,都需要科学研究的发现和验证,需要经历从猜想到求真证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质疑、谣言此起彼伏,学生如何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观念,利用所学知识,分辨信息的真假。在不断鉴别信息真伪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增长实践智慧,更坚定地用科学依据说话,如知道通过查看购买渠道、核实品牌官网和资质、索取购物发票、查验防伪标签等方式,学会判断口罩等防疫用品的真假。
(二)敢于面对困难,激发生命自觉
科学观念的树立,除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外,还需要从科学工作者的身上学习他们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拼搏精神。疫情防控期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开展呼吸领域疾病的重大科学研究,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生命自觉的树立。如钟南山院士,他能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担当精神、高超的医学专业水准和应对重大疫情的专业能力、胸怀祖国和热爱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些内在的品质无不影响着学生学会在大量复杂的信息中做出科学判断,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炼就严谨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时代提供的课程资源,将战疫作为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引导学生向钟南山院士等一批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学习。
三、培养良好习惯,弘扬生态文明
从生命自觉的情感维度可知,热爱生命、善待他人、自我超越是具有生命自觉的人应养成的情感态度。而培养良好习惯、弘扬生态文明是培养生命自觉情感态度的具体体现之一。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类要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现代化,确保美丽中国建设。[10]
(一)树立远大志向,保护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由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所需的食品、药品等的原材料,也是医药、育种等所需的重要遗传资源。生物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11]山、水、林、田、湖、草、人,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教师应引导学生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强化生命自觉、生态自觉,培育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教师应加强生物安全、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生物资源流失的严重性,积极参与生物安全、生命安全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和挖掘生物资源的价值,用实际行动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维护我国生物资源的安全。
(二)加强垃圾分类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素养
要弘扬生态文明,除了引导学生保护生物资源,教师还应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从早养成对环境和资源的敬畏、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自觉自律性[12]。垃圾分类教育应与立德树人相融合,共同促进“育人工程”的打造。教师应结合“科学”“生活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会学生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并能识别出不同类别的垃圾,为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育人目标而努力[13]。为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教师有必要引导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分类处理垃圾会给人类健康及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认识到有的垃圾会释放出致癌物质,有的垃圾容易滋生寄生虫、病菌等,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分类处理好垃圾,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14]。垃圾分类教育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教师可从垃圾分类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
四、线上线下互动,增长教育智慧
生命自觉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由于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线上教学的特殊价值,增强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不断增长教育智慧,实现对学生生命自觉的培养。
(一)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从前文可知,生命自觉的培养首先要树立科学观念,学会辨别真伪。因此,教师应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与实践,强化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5]学生掌握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能够收集与解释数据,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分享交流。例如,在线学习植物的嫁接时,教师应融入STEAM课程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嫁接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在线下进行长周期的动手操作。学生在线上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线下与家长动手操作植物的嫁接过程,然后又将嫁接过程的图片、视频分享到线上平台。这一线上—线下—线上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巧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生命自觉
面对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何开展好游戏化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游戏宜疏不宜堵,在生命自觉培养的实践中,教师要明确线上课程的价值导向,做到从知识讲解走向激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教师应深入理解各项游戏元素,将游戏化的元素融入教学中,通过个性化虚拟角色、即时反馈机制、公平的游戏竞技规则等,构建在线课程生态圈,将学生看视频、发有效评论的次数,回答问题、批改作业的次数转化为积分,分维度给予不同的等级,给学生提供加分、评优等有意义的反馈。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的数据,如视频学习的时长、在线作业题目完成度、发帖和回帖情况等,教师的关注程度更直观。但是线上线下教学需要教师重视教与学的整合,突出互动性,鼓励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也应关注线下活动的数据,有效评估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以及综合素质发展的程度。[15]用好线上教育,改善学习动机,促进快乐、有效学习。[16]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成就孩子美好人格
父母的视野、胸怀决定家庭的格局,家庭的格局决定个体发展的高度。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在培养孩子美好品格方面,家长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做孩子学习的榜样,用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的投入和努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只有在家长的积极影响下,孩子才能从志趣、内在动机和愿望出发,主动向家长学习、向教师学习、向同伴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历史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家长可开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读书活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发展教育[17],不断激发孩子唤醒潜能,控制自己、适应环境,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家长应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弘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积极参加实践的劳动品质。家校协同,在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18],为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承担应有的责任。
总而言之,生命自觉发展是个体生命实践的本质内涵,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5]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生命自觉时,应从生命自觉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入手,帮助学生自觉树立科学观念、弘扬生态文明、增长教育智慧。学生也应不断自觉追求真、善、美,提升自我主体精神,享受幸福教育生活,践行道德和精神的生命自觉,积极维护生态平衡,珍爱生命,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