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师德建设:维度与策略

2020-03-03郎文静黎聚才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师德职业道德

郎文静,黎聚才

(1.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重庆,400060;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15)

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道德、文化结构和能力素养等教师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在爱岗尽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推进师德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与表征

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与我国学生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师德建设必须结合我国学生实际健康状况,以明晰学生健康成长的概念与本质为前提,以廓清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路为出发点和关键。

(一)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

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历史的演进,健康的概念得到了发展,经历了由“神灵主义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健康除具有生物学属性外,还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予以修正,认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1]。

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其健康成长关乎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从微观层面来说,关注健康的教育体现了生命的内在需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彰显了“育人为本”的生命关怀。从中观层面来说,学生影响着每个社会单元(家庭、社区等)的健康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学生即“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石。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意蕴,学校有必要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师德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学生健康成长的表征

学生健康成长是一种生命状态,表现为身体健康、精神积极活泼以及能够良好地进行人际沟通。具体而言,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学生健康成长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需要以综合全面的观点来认识与践行。

1.生理健康

所谓学生的生理健康,就是指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没有躯体疾病。生理健康状况可以从肢体健全程度与生理功能状况两方面来测量。不可否认,生理健康是衡量学生健康的重要基础性指标。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通过为他人健康服务达成自我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完整的人格,情绪积极稳定;有较好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控制力,心理平衡;人际关系和谐,有理想,有抱负,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学生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能较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内部心理状态平衡,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互相协调。

3.社会适应良好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的动物。”[2]人只有融入并适应社会,与特有的社会团体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延续与发展。适应社会是个体不断在新的社会关系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使个体与社会能够实现角色的自由和谐转换。适应社会是一个连续的角色转换的过程,从原有的角色过渡到新的角色,个体能够实现自如地转换,它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3]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需要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不同场域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体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获得发展的条件与能力。

4.道德健康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道德健康提升了健康的内涵,并推动心理教育由矫正性的治疗技术转向道德性教育策略。[4]道德健康是个体健康的最高境界,是对身心健康的升华,理应成为学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关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德性以适应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学生做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能够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因素

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中,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真正决定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却是“人”这个重要的因子。因而,除了家庭影响,教师的专业道德、教师的文化结构以及能力素养直接制约着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5]这一定义需要有两个维度的反思:第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外在的规约,即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望以及法律法规对其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法律依据,也是教师教育行为准则。不仅如此,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访者认为教师应具有“德才兼备”的形象,追求人格的完美。由此可见,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是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即“师者,人之模范”。第二,教师职业道德有其内在的文化自觉,即教师对自我身份的文化认同以及自我道德境界的修为和反思。这是教师之德性塑造。所谓教师的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获得性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它使教师在自我肯定的职业尊严中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从界定模糊逐渐走向明确,即学者提出的“教师专业道德”,旨在从专业角度对教师品质提出具体规定,将教师道德升华为教师群体自觉遵守的纯粹理性,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教师的文化结构

所谓教师的文化结构,指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合理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精专的学科素养,并善于处理博览群书与专营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文化结构,体现在教师具备合理文化结构的基础上,能够使之内隐为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濡化学生,使学生积极健康地进行学习生活。进而言之,师德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需要内化为文化品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教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文化结构,不仅要习得哲学、数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综合的知识素养,而且要不断拓展视野,修炼身心,获得知识、情感、德性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化的使者”,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不仅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保障。从教师能力结构来看,教师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如艺术才能)和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如,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在心理和人际交往中的细微变化,而且能够给予其及时精准的引导,预防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健康问题。学校场域是学生健康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等)的高发区域。为此,教师应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冷静且妥善地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到将心比心、共情同情。

三、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师德建设策略

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社会,师德也处于嬗变之中。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困惑和质疑,尤其是针对学生的不健康行为,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师德建设应该由强调“师德的崇高性”转向探讨“底线师德”的边界及内容。但是,不论是对师德崇高性还是底线师德的把握,我们都不能回避师德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师德建设的策略,必须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

(一)爱岗尽责:师德之基础

爱岗尽责即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一种师德规范,它反映的是教师个体与教师职业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繁衍性的社会关系,不仅是教师作为个体存在与自我以及学生关系的投射,而且是教师个体与民族、国家、社会关系的间接反射。[6]“爱学生、尽责任”是师德的基础性原则,从某种意义而言,良知和良心是师德的重要支撑。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劳动的独特性在于为未来而工作,是教师个体与学生关系的反映。简言之,教师的劳动肩负民族的未来。爱岗尽责是师德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优秀教师在自己职业道德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之一。只有爱岗尽责,教师才能乐教勤业,进而在岗位上有所作为,体现出高度的教师文化自觉。

(二)教书育人:师德之承载

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有效载体,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媒介。韩愈就提出教师的任务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社会强调教师职业修养应该以德与智为中心,并突出对学识、人品和教育能力的要求,突出教师的示范性教育与学生直接交往的影响力,最终实现为人的教化服务之目的。而教化的对象——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目的的人。他们是具体的而非各种观念的抽象,是活生生的存在而非各种僵死的目标,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7]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让学生体验幸福”,就应该以高尚师德作为价值规约,引领和指导优质和公平的学校教育,促成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为人师表:师德之特性

在历史长河中,教师职业道德往往是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是社会道德的境界标志。教师职业本质表现在其既具有“人”的丰富性,又具有“师”的模范性。“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特殊要求。青少年习性未定,故而,教师不仅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而且要喻之以德。要履行好这样的职责,教师不仅要学识深厚,智如泉源,而且要注重行为仪表,做到以身作则,做人之模范。日本的研究认为,教师应在道德上帮助学生发展社会性,本身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我国也有很多关于教师以身作则的精辟论述。可见,学生的道德状况是成人世界的真实写照,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教师就要发挥为人师表的模范与表率作用,以公正和幸福的价值逻辑规约,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滋养学生发展中的灵魂,引导学生走向健康与幸福的人生。

爱岗尽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维坐标——师德空间。每位教师在任一瞬间的师德表现和作为,都可以看成这一空间的动点。建构以敬业、育人、师表为核心的高尚师德体系,营造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学校环境,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不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能量和支持。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师德职业道德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