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0-03-03房雅娜
房雅娜
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北京100073
血栓通为常见活血化瘀药物,其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氧供的作用,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对抗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2]。临床上常见有血栓通胶囊、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等剂型,在心脑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威胁生命。心脑血管疾病常发病突然,且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心血管疾病一般表现为气短、胸闷、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感等症状,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偏瘫、言语不利、感觉障碍、吞咽障碍、视物异常、吞咽障碍等症状,主要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约有300万人[3-4]。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往的单纯西药治疗有一定局限性[5-7]。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就近年来血栓通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运用研究做一综述。
1 心血管疾病
1.1 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增加所致,一般分为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心前区阵发性绞痛或胸闷为典型症状,心绞痛急性发作时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需及时予以安全有效的治疗。
王亚杰[8]对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结合血栓通、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研究,选取了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结合早期应用血栓通、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刘广梅等[9]分析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血栓通的效果,发现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血栓通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够促进症状转归,改善血脂状况,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臧传欣[10]研究注射用血栓通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发现注射用血栓通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确切,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阳等[11]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血栓通(冻干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临床综合有效率、心绞痛症状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有效率、硝酸甘油减量80%以上有效率以及心绞痛发生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单独使用常规基础治疗;在改善实验室指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方面,优于单独使用常规基础治疗。血栓通(冻干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降低血清炎性指标的疗效。
1.2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崩解的一类心内科危急重症,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的胸痛,胸前区压榨感,可向左肩等部位放射,伴濒死感。常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12]。以往临床上常用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等西药为主的治疗,但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疗效,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13-14]。近年来随着中药研制及运用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15]。
李慧等[16]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变化,常规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组在常规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4周后发现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联合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血清肌红蛋白(Mb)、谷草转氨酶(GOT)、神经钠尿肽(BNP)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增强心脏供血能力,提高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对心肌组织造成的损伤,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梁艳等[17]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血栓通治疗的效果,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血栓通治疗,发现观察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LVEF值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如若不能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采取血栓通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李辉等[18]探讨复方血栓通结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的影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9粒/天。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明显升高,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降低。观察组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sICAM-1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复方血栓通结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改善心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ICAM-1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钟慧等 探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性、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发现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性、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谢清平[20]观察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血栓通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ET-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溶解血栓,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LVE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2 脑血管疾病
2.1 急性脑梗死 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逐渐增大堵塞血管,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或突然中断,导致相应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坏死[21],临床上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其发病急,病死率高,是神经科危急重症,需及时溶栓、抗凝、改善血供,保护脑细胞等治疗。积极控制病情,对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预后有重要意义。
于浩[22]观察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治疗,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和hs-CR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可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冯学才[23]发现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孙丹等[24]对于血栓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在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的研究中,魏杰[25]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奥扎格雷钠治疗)与观察组(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给药72小时后,观察组FIB、PT及PLT指标优于对照组;NIHSS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奥扎格雷钠治疗。房耿浩等[26]探讨血栓通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血栓通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2 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后遗症指在脑梗死发病一年后,患者仍存在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吞咽障碍等表现,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7],部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生活不能自理。与脑梗死急性期比较,后遗症期患者病情恢复较慢,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是重要的治疗目标。
樊晓军等[28]将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分为吡拉西坦治疗的对照组和吡拉西坦联合血栓通治疗的观察组,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改善比对照组优。证实吡拉西坦联合血栓通治疗的方案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更好。该研究的结果与王涛[29]采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的方法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后遗症的研究结果一致。郭培德[30]运用血栓通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了评价。患者在综合治疗、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随着使用血栓通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复得到了明显改善。
蹇睿[31]观察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疗效,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早期康复。罗佩义[32]探讨脑蛋白水解物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用SF-36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33],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精神健康(M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总体健康(GH)、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生理功能(PF)等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脑蛋白水解物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及时改善后遗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TIA发作是由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供血区域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的特点[34]。
肖静[35]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发现增加血栓通治疗,患者斑块大小、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PLT、红细胞压积(HCT)、FIB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血栓通结合阿托伐他汀对TIA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稳定血脂及血压流变学情况,促进患者康复。梁利颜[36]等对注射用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TIA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张守运[37]研究表明,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缩小斑块面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液流变学。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血栓通治疗TIA临床研究中,发现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治疗的观察组TIA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明显降低,TC、TG、LDL降低和HDL升高更显著[38];观察组PLT、FIB、HCT均低于对照组[39];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与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40]。同样,薛庆华[41]也发现,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的患者,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地降低TIA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2.4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20%[42],主要表现为眩晕、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其中眩晕为PCI的最常见临床表现[43],PCI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
黄俊士等[44]观察血栓通粉针联合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提示血栓通粉针联合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综合征,起效快,能够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刘可威[45]研究提示,注射用血栓通与长春西汀联合使用治疗PCI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闫浩林[46]研究发现注射用血栓通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使用能明显缓解PCI患者的眩晕、恶心等症状和体征。张丛林[47]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能够改善PCI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及脑血流状态,有利于椎-基底动脉血流灌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疾病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的健康[48]。血栓通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扩张心脑血管、降低血黏度等作用,能缓解心脑血管狭窄引起的冠心病、脑梗死等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加速脑神经修复,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综合目前血栓通的临床运用研究,血栓通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虽然血栓通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临床证据级别不高。随着对血栓通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及研究方法的逐渐完善,其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