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探讨
2020-03-03方俊颖
方俊颖
(四川蚕丝学校,四川南充,637000)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满足用人企业、单位的需求,具备自身的竞争优势,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1]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层面和德育层面的熏陶,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的调适,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进行纠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个性,能快乐地成长;德育主要是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是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看似是两个学科,但是它们教学的内容却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都是旨在培养学生心理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1]新时期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更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德育的相关理念,从中吸收其精华,更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心理健康和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的硕果。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从实际出发,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有各自侧重的地方。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德育,是没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需要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且大多数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素质非常薄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则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如果无法及时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会极大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中职学校而言,不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要重视起来,不能只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了心理健康和德育,要一起抓,将学生培养成全方面的专业人才。[2]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找到两者有效融合的教育区域,让学生在这一危险阶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确立良好的“三观”。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科学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发现自身的亮点,肯定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对他们的个性予以培养,塑造健全人格,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有机将两者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往往都是互相关联的,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因此,中职学校不能按照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各是各的工作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将两者的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而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和德育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按照单门课程进行内容、知识点的教授方式,共建平台,一起拟定教学的计划、内容,并进行资源共享。这样的教学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能避免教师教学内容的重复,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辅导的专业性
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大道理,但是真正能懂得、消化,并付诸实践的少之又少。而心理学科教育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更加清晰、透彻的观念或是理论,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的专业性予以重视,即便学校没有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或是心理咨询人员,也要积极地对相关工作者进行培训,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让他们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班主任、德育教师、各科任课教师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确保在学生面临心理困惑、矛盾或问题的时候,教师能够给予专业性的指导。[2]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并不是说简单地将二者整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专业知识和理论活动的指导来提高与丰富思想的定位,从而使二者可以更好地融合。因此,中职学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或是心理咨询人员,并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新,日常多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生活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三)关注学生情感波动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困惑、问题也是最多的,非常需要一个轻松愉悦、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尊重,教师每一点细微的态度变化他们都能感知到。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态度,努力和学生成为朋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生情感上的波动,以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防,将心理困惑、问题告诉教师,教师则要以知心朋友的角度帮助其解决心理的困惑或问题。教师付出了真情实感,就能有效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更有动力,而这种动力将会对学生的心理感受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体现出真诚、接受和理解,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
(四)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区别教育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中老生常谈的四个字,也就是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不同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必须具有的素质。[3]当发现某一个中职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辨别,从而确定学生到底是心理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问题。若学生是心理上的问题,就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若学生是思想上的问题,教师则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引,将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及时纠正过来,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此外,中职学生心理困惑或问题的发生通常都会使学生思想出现一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第一时间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避免“心理问题思想品德化”或是“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化”;不能觉得某一个问题不重要就予以忽视或轻视,而要一视同仁,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3]
(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我修养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现自我修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一是要对相关的思想予以明确,了解德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实践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二是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以及喜爱的信息,然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三是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用自身优秀的心理素养、品质及道德情操逐渐影响学生,让学生认真踏实地投入教学中,从教学活动中获得心理、思想上的熏陶,以此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
随着竞争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面临各种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都能勇敢地面对,而不是被困难和挫折所打倒。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互为依存,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心理教育中进行德育,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