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齐发”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2020-03-03林勇灵
林勇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西南宁,53000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改进,提升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综合过程,其中,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业难忘”的优质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魅力,在“言教”过程中做到立场稳,把握好“说什么”的原则和底线,讲究“怎么说”“说多少”的力度与技巧,做到“老师说得下去,学生听得进去”,以实现对大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教育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艰巨任务。
一、坚定语言的政治性,用正确的立场引导学生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重要政治使命。[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要素质是“政治素质要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就是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高尚的政治道德情操、敏感的政治鉴别意识、热烈的政治情感态度和一定的政治行为能力。[2]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上,就是要把握好“政治的高度”,教师有了“政治的高度”,才能确保语言在政治上的坚定性,从而以正确的立场引导学生。教师语言在政治上的坚定性主要源于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两个方面。
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阵地与实践阵地。政治立场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包含着立场问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做重点思考和研究,要坚持“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的原则,以鲜明的政治态度、明确的政治方向、清晰的政治意识、牢固的政治底线,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育人和做人的道理,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第二,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德树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尤其是在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针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高超的政治鉴别力,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局势、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增强语言的思想性,用彻底的理论赢得学生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传播思想”的工作,关键在于用思想性的语言传播思想的“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用思想性语言的魅力体现理论的彻底性,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提升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以增强对学生的足够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专业理论的深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专业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立业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先有“一潭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主要传播者,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于如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4]。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学理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开放性。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通用”理论的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知识性、价值性相统一的重要功能,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学科上包括文史哲、政经法,在时事上包括治国理政、形势政策等内容。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具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及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讲深、讲透,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1]。这是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既要贯通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联系社会现实,又要放眼世界;既要阐释理论,更要触动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广博的“通用”知识语言赢得学生,用真理语言引导学生,真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三、增强语言的艺术性,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
有着艺术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可听性和动听度,并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修炼,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魅力,以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重点要把握好“俗”和“活”两个层面。
(一)“俗”:语言要通俗
思政课教师要用通俗的语言阐述理论,力求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深邃的理论还原成学生能听懂、走心的话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语言“接地气”,与学生“说人话”,使大学生爱听、想听、愿听,让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引起共鸣而实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说“实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社会同步,与现实相连,向大学生说“实话”。“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思政课教师要以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话”,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说“人话”。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现实生活,只有在教学中才能使教学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论讲明、讲深、讲透,有效地解决他们的迷茫与困惑,用理论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并启发他们探索实践的理论向度,说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众话”。
(二)“活”:语言要生动
生动的语言,人人愿意听、乐意听。思政课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提升学生听课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善于讲故事。生动鲜活的故事可以使课堂教学增加信息量,增强穿透性,增大凝聚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故事讲授抽象的理论,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信仰时,可以引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信仰的味道、感召和力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其次,教师要善于用比喻。运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而又富有生活气息。教师在讲授理论,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时,要学会使用比喻,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受中领悟道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作“空气”,生动地表达了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带入日常生活中。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诗文。古诗文寄意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课堂中适时地运用经典的诗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引用诗文分析问题、阐述思想、说明道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用“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来表示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勇气、决心与信心。
四、增强语言的情感性,用动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文字有了跃动丰富的感情便有了灵气,进而产生“会说话”的生命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情感,要有温情、热情和真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包容度,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首先,语言要有温情。语言要有温情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生活与生命的温度,能把严肃的、抽象的、枯燥的理论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渗进微观的生命体验中,再用鲜活的、温情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从而使“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到点化、情感上的坚冰得到融化、行为上的偏差得到感化、人格上的瑕疵得到教化,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5]。
其次,语言要有热情。语言要有热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把灵感和思想融入自己的话语,让语言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置于积极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进步的渴求,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让理性思索在情感锻造中升华,使学生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情理交融、以情明理之目的。
最后,语言要有真情。语言要有真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发自内心真情的、朴实的教学语言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向学生传达自己真挚的情感,使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散发出感人、动人、育人的力量,产生“发自真情、以情动情”的效果,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听得入耳、听得明白,从而达到教学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