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综述
2020-03-03宋立峰
宋立峰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411)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自2012年起,现代学徒制已经连续八年被教育部列入年度工作要点。这有力地推动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在此背景下,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文献概述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引擎,以2010年至2019年为时间段,分别在主题、关键词等检索条件中以“现代学徒制”为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人工筛选,最终得到文章11310篇。从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可以看出:十年间,相关研究文章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2011年相关文章不足50篇。此后,文章逐渐增多,特别是2014年以后呈井喷式增长。这种变化态势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新审视和借鉴历史经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2011年6月,教育部将江西省新余市的职教园区列为国家第一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平台。同年10月,“现代学徒制”一词首次在国家部委层面的政策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正式出现。之后,教育部职成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将其列为2012年的工作要点。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学界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但尚未达到将其视为研究焦点的程度。2014年1月,教育部依旧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列为工作要点;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8月,教育部职成司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12月,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频繁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学界的相关研究工作经历了从研究初期到成果迭出的过程。
二、国内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基本内容
文献检索梳理发现,学界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历史、内涵特征、比较启示、问题对策四个方面。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史
关晶从制度形态变化入手,将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分为前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集体商议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并详细阐析了各时期学徒制的基本特征与演变驱动因素。[1]赵志群、陈俊兰对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传统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成为技工培训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后,传统学徒制被学校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但是,学徒制仍广泛存在于各职业之中 。[2]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
现代学徒制肇始并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对其内涵的解读见仁见智,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意见。
第一,认为现代学徒制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有学者指出,现代学徒制是与技术革新、教育理念创新相伴而生,将工作场所的学徒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融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制度。[3]第二,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第三,认为现代学徒制既可以是教育制度,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指出,现代学徒制既是兼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优点的职业教育制度,也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形式。[5]
学者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不同言述,进而引发对其特征的表达亦不相同。孙佳鹏等认为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在于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6]王海林等指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学徒)培养为中心,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与时俱新和持续改进”[7]。诚然,视角不同,对现代学徒制特征的理解也各异,但纵观各家学说,研究者在“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扬弃和超越”“学校与企业仍然是两大育人主体”“蕴含一系列‘双重性’特点”等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三)现代学徒制的比较启示
虽然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但“这些事实,一件件零碎摆着,像没有什么意义,一属一比,便会有许多新发明”[8],这一点在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比较研究中得到印证。
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视角。一是西方国家之间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主要涉及德国、英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如黄忠强从学徒培训的制度性角度,比较了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三国现代学徒制的差异。[9]二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王喜雪从政策分析的视角,比较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工学结合的区别,指出两者同属于政府实施的国家政策,但是英国现代学徒制更贴近行业企业,实施效果更加明晰可测。[10]三是国内学徒制比较。陈嵩等比较了“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异同,指出两者在试点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配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目的、视角、利益主体和政策关注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11]在比较的过程中,学者们总结指出,各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构建畅通的职教体系、建立职业资格的融通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建立过程监督体系和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合作路径等方式,推动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
(四)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逐步铺开,学界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的研究日渐增多。
问题方面。首先,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热”的是职业院校,“冷”的是试点企业。对于企业不愿参与学徒培训的原因,孙翠香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为研究对象,反思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12]再如,试点过程中存在职校学生不愿参与学徒制的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此,何静、刘静慧、王明哲等分别以广东、上海和辽宁三省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为样本,分析了实施现状,剖析了实施困境。[13-15]此外,在试点过程中,有的企业师傅能力素质达不到参与学徒培训的要求,有的则不愿给学徒传授技术绝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就此进行了研究。[16]
对策方面。面对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杜广平指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实践模式,目前在我国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参与意愿,解决途径在于由政府主导,通过利益驱动推动企业积极参与。[17]吴建设指出,推行现代学徒制,应从“双主体”“双身份”“双体系”“双导师”“双标准”五个方面入手。[18]徐国庆指出,制度层面的现代学徒制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五个难题,即什么是现代学徒制、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面临哪些制度障碍、现代学徒制运行缺少哪些支撑条件。[19]
三、国内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反思
十年来,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丰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然而,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应用、阐析问题的角度,还是致思落笔的深度、分析问题的方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都仍待完善。
(一)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仍有结合的空间
理论只有置于实践的复合体中,才是可理解的。然而,检索归纳发现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或难以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既无法达到“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是超越实践本身”的高度,也无法实现“理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把握了实践的需要”的目的。
(二)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仍有掘进的空间
当前一些成果囿于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未能达到期望高度,仍有深化的余地。例如,有关现代学徒制中本质的阐析仍然滞留在内涵特征的归纳方面,一个简明而广为接受的内涵界说尚未形成。这就需要后来研究者打破桎梏,突破深度和高度上的瓶颈。
(三)研究的视角和学科仍有拓展的需要
检索发现,当前研究视角多集中于教育学,而从管理学、经济学或交叉学科角度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成果的重复性增多而创新性不足。例如,在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比较研究中,文章大都单纯从教育学着墨,而忽视了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时期的学徒的管理差异研究。
(四)研究的偏好和方法仍有引导的必要
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纷繁复杂的,需要学者攻坚克难。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有些文章仍是“浅思考”的结果。例如,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类文章不少,但仅是简单的异同比较,缺乏“共时性的比较和历时性的比较”[20],导致文章只能从感性认识出发提出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