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效语文教学的几个落脚点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备教反思
2020-03-03巢湖市散兵镇初级中学
巢湖市散兵镇初级中学/
研习特级教师胡家曙的“高效语文教学”主张已有3 年多的时间,自感收获满满。在合肥市名师工作室年终总结时,我做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课例展示,从课堂上和课后学生们的反馈来看,这节课学生是学有所得的。下面我将以此课为例,从备课时的一些内容设计以及环节安排上作高效教学层面的理性思考和诠释。
一、适当激趣,课堂积极思维的起点
学生的专心是教学真正开始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而能吸引学生专心,最大的、最恒久的力量便是兴趣。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适时适当地激趣,以保持学习主体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好的开始会先入为主地带给学生整节课的轻松和愉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导入环节,我讲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
1945 年1 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当这位上尉驾驶着飞机滑行在跑道上时,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 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保持这个航向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就这样,上尉一路上不断告诫自己: 接下来,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美军赫赫有名的孤胆英雄,他就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选择这个故事作为激趣手段,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情境,使之在内驱力下主动学习;另外此故事内容暗合了课文的标题,为进入文本探究提前热身。
其次,在分析人物形象环节时,我不是常规地抛给学生“请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的”之类较为干巴的问题,而是设计了更契合孩子心理的问题,“你们认为谁才是本文的男一号,为什么? ”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提问,他们更有兴趣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文本的挖掘和学习会更深入,这比古板地进行人物分析会更有效。
二、分析学情,备课设计的基点
什么是高效语文? 高效语文=语文有效教学-负效、无效、低效成分+有意义的新观念、新方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减少负效、无效或低效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做好对接,减少负效,也就是要做好学情分析,因为这是备课设计的基点。
老师对学情的分析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课堂的效度。学习主体的收获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这一教学抓手来实现的。所以开展活动时,师生之间就如同是空中加油机在进行加油操作一样需要实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要融通课情和学情。我们只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择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才能有效地通过活动构建学生自己对文本世界的认知。
下面以问题情境设计为例谈谈如何结合学情来落实备课。我们所使用的统编教材在单元编排体例上,除了人文主题外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语文要素,这在备课时要特别予以重视。学情分析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这是一群刚上初中的学力上可能有点差别的孩子,但在整体知识、智力水平上的差距应该不是很大,并且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默读课文的一些技巧和能力;二是课情方面,本课被统编教材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如何使这篇文章承担起这一单元的部分教学任务呢? 把握语文要素的教学是关键。先看单元介绍里的有关表述,“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再结合课后阅读提示的表述,“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这两处涉及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都属于语文要素,基于此,完全可以设计“复述故事”这样的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可如果只是单向的、问答式的设计,如“你能抓住关键词并按照时间顺序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这种简单的直接以任务来驱动的做法必定低效。我在备课时将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活动中:依据课文“我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部分,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我”,在爸爸的询问下,你准备怎样将今天爬悬崖的所有事情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活动准确详细地告诉爸爸。
以上基于学情的设计,契合了学生年龄、学龄的特征,在达成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同时,既让他们有了情感的依托、叙说的抓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喜的是,两位同学在复述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文本,还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象,比如对爸爸和杰里的感谢、对自己不该冒险的悔意、成功脱险后的喜悦等等,合理的叙述中透出学生人性成长的光芒。当孩子们沐浴在这样的人文关怀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情境里,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高效的。
三、指向明确,高效教学的着力点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 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合适?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确立单元和文本重难点时,指向必须明确具体,这样也方便规划教学过程和执行课堂评价。指向不明均衡用力的课堂会导致教学全而不深,学生语文素养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着力点放在本质性和规律性的重难点问题上。那么,又该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问题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他们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向文本解读更深处去漫溯。
鉴于本文在前面做过的学情、课情分析,这里以“理解课题含义”和“学习写作手法”两个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他们对于每个问题都能学有所得。
诸如“探讨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你知道本文有关伏笔的写法吗”这样就事论事的问题设计,易于让学生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而缺乏对思维的深层牵引。因此,对于这两个问题目标的突破,我设计了一道加法题和一道减法题。针对原文标题,我设计了加法题,增加了“童年的回忆”“悬崖遇险”“我和小伙伴们”“遇险的收获” 等几个题目让学生去比较感受。而对于“伏笔”写法,我设计了减法题:“文章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而缩减成‘费城7 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 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行不行? ”
问题设置上有了这样的一加一减,学生们的思维指向性更明确,探究的支点作用更明显,有助于他们跨越低阶思维学习,较为轻松地在对比中聚焦文本并从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有了这样的思维支架,学生们会在深入文本时让自主探究的行为成为自觉,尝试着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并最终会有恍然大悟的透彻感,在“学有所得”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下面再谈谈课堂评价指向明确性的问题。由于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所以这里的评价专指对学生课堂言行的评价,又由于是语文课,所以必然是以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为价值判断的评价。这里有两个层面的评价:一是简单对错的评价,可明确就问题本身作出理性的倾向于鼓励的评价即可;二是对课堂生成的纠偏评价,这一点事关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效度,马虎不得。本文这里只对后一层面评价进行探讨。在教学进行到最后言语实践展示阶段时,有一位男同学分享了他的习作:“我很激动,因为今天班级里来了这么多的帅哥美女老师,还有更帅气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 ”这一课堂生成,成了课后老师们评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该生较为油滑应批评指正,语文课堂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认为先敷衍认可,维护课堂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课再与其理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可我当时的做法,我告诉这位同学,“老师听到的是令你激动的原因,可老师更想听到你用语言将内心的激动表达出来,并学会借鉴文中运用的动作、神态描写等方法。”于是该生想了想又说道:“才开始上课其实我还是比较紧张的,生怕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听懂了,我也就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对此我稍作分析并大加表扬,我能感觉到他看我的眼神更有光芒了。很明显这是一位后进生,他随后的回答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虽然简单了些,但我给他的评价不但指向语文,而更有人文关怀。对于他来说,这节课是温暖的、更是有收获的。面对如此的生成,我引导学生将目光由浅表的夸赞聚焦到自己内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努力去应用,这样的课体现了语文味,是用语文的内涵在教语文。
四、言语实践,高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实质就是对未来运用语文的模拟,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下面我着重从语言运用和言语实践方面挖掘高效教学的生长点。
研读重点段落“脱险”部分时,在指名朗读后,我提醒学生读下面的句子有没有要注意的问题: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 ”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
该生很快发现了两句标点符号方面的差异,再次朗读时语气方面处理得就好多了。我的提示旨在引导学生读书要善于挖掘文本,抓住语言的细微处进行思维梳理。接着我有了这样的设计:对比一下课文中“爸爸”和“我”的语言描写,你觉得能不能把“爸爸”所说的引号内的逗号、句号改成感叹号,为什么?
钟启泉等人认为:“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我协助学生,尝试把文本知识从“隐性”状态挑明为“显性”状态,引领他们去发现去比较,这会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文本并进行深度解读的思维能力。
余映潮老先生说:“‘学会用段’,实质上是要求我们精选教学内容,实现精读训练。”据此结合课文两处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和“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再结合阅读提示的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读写实践活动: 细读课文第7、9、16 段,结合旁批提示,探究本文心理描写的特点。待学生挖掘出“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这样有价值的信息后,立马趁热打铁,举一反三,抛出课堂实践: 今天这节课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公开课,写写你课前和现在的心理状态吧,注意运用刚才大家探究所得来完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景的设计,紧贴着文本行走,在文本里利用读写方式来回穿梭,文本在这里成了开放的资源,成为言语实践的生长点。我想这就是“用教材教”理念的实践路径吧,这也正是高效教学的价值落点和意义所在。
本文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时的一些想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反思,我认为是有一定价值的。由于备教中我紧抓这几个落脚点:课堂积极思维的起点、备课设计的基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教学价值的生长点,并注重从听、说、读、写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径可循,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这样的教学走向高效乃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