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守初心 教研支撑担使命
2020-06-01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基础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受到密切关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是新时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这些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文件规定,都是我们抓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教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牢牢把握政治建设的首位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首要任务。政治方向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首要问题,政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首位要求。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必须突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党的建设和教研工作互促发展,通过党的建设引领发展方向,通过发展业绩检验党建成效,诠释对组织无比忠诚。
牢牢把握政治建设的首位要求,必须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教研工作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把教研工作的根本目标集中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做到“六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要提高育人质量,关键要以教研保质量、以教研促改革,切实发挥好教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独特作用。
二、牢牢把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工作职责不明晰、校本教研不落地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要健全完善体制体系。理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管理体制,完善上下贯通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明确省、市、县、校教科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有条件的地方应设尽设,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在相对统一的教育事业单位内独立设置,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探索通过研校(教研机构与高校,下同)合作、研系(二级院系)合作、研政(政府政研室)合作、研库(智库)合作、研会(学会)合作等方式,创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实现各方科研力量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互促发展,围绕重大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产出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二是要明确界定职能职责。省教科院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摸透基层基本情况、激发教研员工作情怀,加强对全省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督促市、县级教研机构重心下移,深入学校班级、深入课堂一线、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融入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从当前省教科院工作实际来看,特别要激发基础教育研究活力,补齐职业教育研究短板,填补高等教育研究空白,强化教育政策研究弱项,切实提升宏观研究、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教育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要落实落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在教研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具有主体作用。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师实际,以“开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练好新教法、提高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要探索建立“校长管总、教研组统筹、学科组主战、年级组主建”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彰显校本教研的特色。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心骨、教师的主人翁、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务实管用的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
三、牢牢把握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要靠人才。这里所指的人才,关键是教研员队伍。教研员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教研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有待逐步破解。一是坚持专业标准,把好“入口关”。各地要在坚持“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这五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各级教研员准入条件,把好教研员队伍的“入口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热爱教研、锐意改革的专业队伍,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好“配备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教研员与教师之比为1∶154,而我省现有教研员与教师之比为1∶308,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各地要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准入条件、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机构等统筹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有条件的地方应分学段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按时限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同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若干名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科学运用公开招考与竞争性选调相结合的方式录用高素质人才,推进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等制度的建立,完善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从而逐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研专业团队,不断提升教研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活力。三是坚持专业发展,树好“风向标”。要适应基础教育教研队伍专业发展需求,加强教研员培训,分级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 课时的培训。要坚持需求导向,科学安排课程,体现教研特色;注重师资配备,提高培训质量;严格组织管理,强化培训实效。教研员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基层一线学生、教师和学校、家庭、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实践问题,参与若干重点研究项目课题研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制度等,从而提高教学指导水平和教研服务能力。四是坚持关心关爱,送上“暖心丸”。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研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完善人才成长机制;要根据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的实际状况,调整完善教研员专业职称评定办法,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各地要充分考虑教研员岗位专业要求高、指导责任重的特殊性,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要研究建立教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要建立教研员荣誉评选表彰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员应予以表彰奖励,切实增强教研员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牢牢把握深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然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聚焦教研的核心任务,全面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一是由研究教学转向研究育人,突出全面育人研究。传统观念认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育人是德育工作的事情,这种观念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研也是欠缺的。当前,就是要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由粗放型研究转向精准性研究,突出关键环节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可以结合国家和我省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课业减负、思政课改革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强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的研究,采取“1+3”模式研制贯彻文件,“1”就是分学段分学科出台1 份管总的教学指导意见,“3”就是每份指导意见后附带1 个备课规范要求、1 个课堂教学规范要求和1 个作业规范要求,这套文件将涵盖全学段全学科,统筹课前、课堂和课后要求,统筹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作业效果评价各环节规范。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提高考试命题质量,认真编写学业水平考试分析评价报告,加强结果运用,推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通过以上环节的研究,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把“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指导教师教有方向、教有方略、教有方寸;旨在为广大学生学习开“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作业观,引导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效果。三是由重形式转向重实效,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教研工作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学制宜、因师制宜综合采用多种教研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如长三角地区,就可探索完善长三角教科研合作机制,通过“活动互办、信息互通、人员互派、成果共享”等方式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区域教研水平。要适应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变革,高度关注并主动应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突发事件带给教育特别是教学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构建“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线上线下互补”的新型网络教科研模式。比如,为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要求,我省教研系统组织全省近1600 余名骨干教师录制2172 节线上课程供全省近800 万学生学习。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在疫情防控形势要求下,我省动员近500 名教研员参与网络教研,线上指导授课教师研课磨课,为全省呈现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发挥了“硬核”支撑作用。要更加重视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制度规范,倾心倾力抓好定点联系,落实“一线规则”,研究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发挥其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牢牢把握保障机制的根本所在
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还存在组织领导不到位、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教研水平不够高、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亟须加以解决。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教研工作正确方向,及时研究解决教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教研工作有效开展。要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教研机构与学校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研机构及其教研工作的全面领导,研究解决教研机构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设置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公益服务性质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定位,切实尊重教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通过完善机制发挥好教研机构的专业作用。要建立以教学研究部门为主体,教师培训、科研院校、电化教育、教育装备、中小学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学研究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方深度合作,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功效。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关注我省教研工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贯彻国家和我省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要求时,将支持教研工作的投入改革措施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投入措施“看得见、摸得着、可落实”。要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保障教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并对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为教研机构建设、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支持,确保教研工作“有人干、有钱干、能干成”。三是完善考评保障机制。要将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研工作实效等纳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教研工作“可量化、可考评、可追责”。要把教研员履职尽责情况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奖励表彰、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考评,加大对各地各校教研工作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教研员积极推进教研工作创新,加快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