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的逻辑缺失及归因

2020-03-03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遵义会议革命

左 卫 星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这一表述是基于核心素养这一话语体系的,它突出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落脚点在“能力”上。如果跳出这一话语体系,历史解释实质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判。换言之,历史解释的归宿是一种结论,是一个从史料到结论的过程。“历史是一种解释”这一耳熟能详的话,置于这个语境下,就有了更多的内涵,它告诉我们,现有的历史,无论是“史实”还是“史论”,都是基于史料,在一定史观指导下的一种解释。

教材自然也不例外,它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于师生面前。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理解结论,往往需要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解释”的过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逻辑缺失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历史解释”中的因果关系错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使用了十余年的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得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的结论,但再现历史解释的过程时就出现了问题,过程实录如下:

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呢?因为“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牵强的,导致问题出现的关键是孰因孰果没有弄清,因果错配。得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的结论不是基于“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而是基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一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遵义会议召开时,中国共产党暂时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直接联系,在没有共产国际直接干预下处理自身事务,所以才说“从幼稚走向成熟”。

类似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其实质是在多因多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等问题上,把握不准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在描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如此表述:“《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是如此解释的:

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呢?鸦片战争及其结果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同此而转变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外来侵略。

与上一例类似,初看这样的讲述似乎正统,因为过往教材也有过类似的表述。细细品味,则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出现错配。问题的焦点是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此,正确的逻辑应该是:鸦片战争及其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一对(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化为两对(即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人民革命任务的变化也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

二、“历史解释”中的概念界定错漏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有关五四运动有这样一段表述:“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保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有关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错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说明(或不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或不进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目标、主力、指导思想的差异),那学生一定只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在教授宗教改革时,有教师引进“因信称义”这一概念,教学过程如下:

师:“马丁.路德还提倡‘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从而降低了神的地位,提高了人的地位。”

为什么“因信称义”会降低神的地位?这种省略过程多是因为讲述者本身对“因信称义”一知半解,只能将某些文章、某些著作的观点囫囵搬来装点门面,一旦学生提出上述疑问,则基本无法回答。“因信称义”源于《圣经》中的“义人必因信得生”,其大意是指人若得救则为“义人”,义人得益于他对上帝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除此之外其它东西(也包括免罪符一类)都无法保证信徒得以“称义”。这样,信仰即可得救,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不再借助教会和教士)沟通,此前教会所宣称的教会及其代表(教士)是上帝与信徒的媒介,就不再成立。上帝开始“亲民”,神的地位就下降了;教徒可以靠自己成为“义人”,人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这种改革主张,正好迎合那些忙于奔波而无暇顾及繁琐宗教教规的资产阶级,所以说宗教改革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三、“历史解释”中的中间环节错损

“(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初中统编教材《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中的表述。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解释为何井冈山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录如下:

师:“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

与前述案例类似,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是无法从前述材料中推导出来的,并不是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群众基础一定会好,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群众基础较好”这一因素的原因是错损了教材无法详述的中间环节——井冈山不仅是湘赣两省的边界,也是四县(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的边界,“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所在这几个县都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

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解释(同时以课件呈现)了卢沟桥的重要地位:

师:“(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

在此,两位教师在同一问题上出现一个同样的错误,漏损了重要的中间环节,在这里也是无视了一个重要前提,即当时日军在北平北面、东面、东南面都已经布局(北面有日军控制的伪蒙军,东面是日军的控制区、东南方面有日军重兵占据)之后,卢沟桥才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

错损中间环节导致解释错误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在讲授唐代农业技术进步时有教师作如下解释:

师:“由于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事实上,曲辕犁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由于曲辕犁这样的古代农具距离我们教师(尤其是城市教师)已经非常久远,不了解也属常见。曲辕犁的技术进步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通过一些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耕作的深浅(增加了犁评和犁箭,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提起犁评,可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相比于直辕,曲辕的进步是解决了回转困难的问题,使农夫消耗的体力相对减少。深耕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一种表现,将深处的泥土翻至表面,有利于土地肥力的利用和恢复,可以使庄稼生长得更好。得出曲辕犁“使耕地面积增加”的结论,基本上是由于教师不了解农业,不了解古代农具的进步表现。

四、“历史解释”中的唯物史观错失

唯物史观诞生之前,历史学中积淀了大量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如对于天人关系、古今关系、历史进程、历史发展动力、治乱兴衰以及民众、国家和君主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推动了人们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深化。唯物史观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三个层次,论证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也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果教学中,对唯物史观弃而不用,或用之不当,则会对教学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解释产生极为明显的消极影响。

叙述早期人类的历史时,有教师做出如下解释:

师:“人们学会了建筑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原始的种植业出现了,人类迈进了农业时代。”

定居与农业的关系,看起来有点类似“鸡和蛋”孰先孰后的关系,是先定居下来,才能开展种植活动还是先掌握种植技术再实现定居,似乎都能解释。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按照这一理论,掌握种植技术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当人类懂得种植(有些地方是学会养殖),才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的定居才成为可能,如果依靠采集、狩猎,则意味着食物来源不稳定,可能要追随食物而不断迁徙。

在学习殖民扩张与英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解释了殖民地的拓展刺激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出现后,做了如下表述:

师:“当第二次科技革命来临时,英国资本未能用于技术革新,而是投向了殖民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国逐步走向衰落。”

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非常谨慎,如加了“在一定程度上”“逐步”一类的修饰词。然而从唯物史论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看,这一表述基本没有切中要害。殖民地对此时英国的影响在于:广大殖民地的存在,意味着庞大的海外市场的存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仍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从而更新技术的动力(相对于德国和美国等新兴工业国)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相对于美、德等国的经济发展落后,殖民地广大是外因,而技术更新动力不足才是内因。

有教师在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学课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上,将“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放在第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放在第二。这种顺序排列并不妥当。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前,而斯图亚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后,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专制统治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才日益凸显。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遵义会议革命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