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的模式建构
2020-03-03何丽敏福建省泉州市前店南山小学362000
何丽敏(福建省泉州市前店南山小学 362000)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表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实用性很强,简单却很有效。
思维导图图像与图片并重,以相互从属、相互关联的层次图来表现不同层次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在关键词、图像、颜色等之间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左右脑的功能,运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发人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强大的人类思维功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发展的阶段。思维导图直观性强,且知识网络完整,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就像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可以触动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其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更全面、更完整的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一、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启发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极其重要,是学生学好新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可以使学生梳理脉络,构建关于新课文内容的思维框架,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启发思维。
在绘制导图时,要求学生先确定中心主题,也就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再圈出生字新词,初步整理文章知识点;最后找出重难点。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绘制思维导图,以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图案标记,串联复杂与零散的知识,借助可视化手段启发思维,在课堂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积极听讲。
教师在执教统编四上课文《盘古开天地》时,课前让学生先自学生字、填阅读卡,接着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绘制了由中心图发散出来的“神话故事要素”“神话故事起源”“神话故事拓展篇目”等分支,呈现了一幅幅富有个性的思维导图。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关键要素,梳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脉络。课堂上,一张张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高,学得兴致盎然,求知欲强。
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前学习的思维语境,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结构,善于探索和讨论问题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灵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思维导图,建构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表达更清晰,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发挥大脑求全的本能,紧紧围绕主题,构建一个全面的语言思维体系,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程与实际表达的顺利过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地图式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思维,梳理游览顺序,了解“移步换景”,再进行小导游解说练习。依托形象生动的思维“底稿”,解说中,学生言而有物,导之有序,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讲得有条有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如何介绍颐和园,会更生动,更吸引人?使思维得到碰撞,语言表达得到丰富与提升。整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不断修正完善导图,最后进行展练,评选“最佳小导游”。
接着,让学生个性创作导图,学以致用,模仿写法,迁移练笔。先回顾校园之景,学习绘制写作导图,再借助导图说清思路,最后借助导图进行仿写。
实践证明,层次清晰、关键词凸显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文本的各种资源进行语言再重组,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进行语言实践,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言语实践能力,发展思维。
三、巧用思维导图,激发想象,创新思维
人脑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单一的线性文本语言使思维方式单调。通过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和左右脑的配合,可以打开学生的交往渠道,展开学生的想象翅膀,激活学生创造的潜能,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产生更强的创造力,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找春天》时,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想春天还可能在哪里,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拓展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此外,可以进行思维导图中自由联想的思维训练。自由联想练习主要是“联想接龙”和“联想开花”。“联想接龙”就是看到一个主题,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想;“联想开花”则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想象出去,从一个想到多个。
思维导图符合人脑的思维模式,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能空间,直观而富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这种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正是当下亟须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四、运用思维导图,整合单元,巩固记忆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展以及灵活运用的过程。复习中运用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厘清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强化记忆。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目的、有规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在单元前面的单元指南中。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单元总结。思维导图是帮助教师完成单元总结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单元课文,对其进行总结,引出单元的核心。然后以单元核心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一过程将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打好语文基础。
比如,在统编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中,有《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镇》《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中心是自然风景。教师可以自然风景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先总结文体及写作方法,如古诗中的比喻和意象,记叙文里的抓住特点、按季节描写、总分总等写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本单元描写美景的好词罗列出来,带着学生复习新学的知识。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想法可视化的方法,它作为一种革命性思维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从而促进了语文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