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阅读的实践探究探索
2020-03-03李媛媛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211100
李媛媛(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2111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他强调,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种终身能力的获得与经典阅读息息相关。“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阅读包含丰富的内涵和传统文化,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价值是永不落后于时代的。阅读的价值需要通过基础教育来实现,使小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熏陶,正心立身,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文化传承和创新者。
一、设置环节化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经典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而课内经典阅读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提问”对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并未形成独立的、全方位的阅读思维和能力,教师的提问能够给小学生设立清晰的阅读目标。但是不少教师缺乏阅读提问技巧,总是随意地、零散地提出各种小问题,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陶行知认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还要教人知其所以然”,通过具有启发性和连贯性的几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独立的阅读思考,能够发挥经典阅读的价值。
以描写我国著名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典选文《观潮》为例,教师不要让学生不明所以然地直接去读,然后再一句一问答。破碎式教学方法割裂了学生与文章整体之间的有效联结,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教师应在阅读之前从“观潮”这一题目入手,给出三个主要问题:①所观为何潮?②何时去观潮?③观潮过程是怎样的?小学生在阅读之前不知道答案,于是迫切地想要通过阅读全文来获得答案,心中带着疑问边阅读、边思考总结。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关注钱塘江的名号、地点、景观建筑,第二、三个问题指向作者观潮的顺序、场面描写技巧、情感表达等更深层的文章内涵,环节化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秩序。环节化的问题可以从题目、文章主人公、事件、描写顺序等方面入手设计,问题要具有延展性和探讨性,使学生有阅读的动力。
二、开展以阅读为主体的课堂活动
“读”书并不一定是以静态的形式,尤其是对于喜欢通过触摸和活动进行知识感知的小学生来说,“读”也可以借助于外在的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动作”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与现代建构主义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调节的行为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经典阅读授课时,应该将静态的书本内容适时转化为可以用动作模仿的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文章理解之中。
例如,怀念故乡与童年的文章《桂花雨》,描写朴实且淡雅,在温柔、欢乐的话语中透露着浓浓的家乡情怀。但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小小的、不起眼的桂花的喜爱之情呢?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需要让学生真正去“做”。语文教师在讲授全文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时,与学生一起站起来,并拿起手中的课本,把课本当作桂花树,把教室当作故乡的院子。然后模仿文章情节,从试探性地慢慢摇到越来越激烈,最后恢复祥和的平静,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PPT 中动态的桂花摇落满地的画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感官作用下,明白了故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的永恒的快乐。
三、在合作探究中把握阅读方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之间进行互补联合讨论,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思考他人的不同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最终会得出关于文章的独特见解。合作探究法能避免教师直接讲解复杂问题,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填鸭式教学,指出“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阅读是自我熏陶,也是彼此分享,合作探究能够满足学生“说”的欲望,将对文章的见解和想法转化成语言输出,在合作过程中发现阅读和交流的乐趣,增加经典阅读兴趣。
以改写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经典课文《将相和》为例,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并且具有深刻的辩论、生活、交往、智慧的内涵,可以说寓人生大义。如果教师句句讲解,不仅会花费过长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无聊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一开始某些学生不能树立整体观,而以琐碎事件划分层次,导致思绪混乱、结构分析不清。经过合作探讨,学生主动修改,最终得出“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答案。
四、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外阅读教学
国家提倡在语文教育中贯穿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感知文学大家的思想和情怀、写作技巧和方法。因此为学生推荐必要的、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书香走进生活”,用知识和文化充实小学生的课余时光,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爱分享、爱思考的好习惯,是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的教育手段。陶行知认为,学生的自动意识能够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语文教师需要改革课外经典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提升自信心,从而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列出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描写片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课堂中举办“《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并不是通过PPT 直接呈现知识,教师进行名著讲解,而是让学生充分、自由、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想和收获。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如谈一谈《三国演义》的主要战役、主要人物、历史记载等,或者在交流过程中就“如何看待周瑜的性格特点”“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英雄人物”等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对名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经典阅读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小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还未定型,语文教师需要发掘经典阅读篇目中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活片段,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习得语言知识,进行基于自身经验的价值和道德思考,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形成优秀文化的审美意识,传承和弘扬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