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效能提升背景下校长办公会议质量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0-03-03卫长林
卫长林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遵义,563006)
一、研究背景
会议是坚持集体领导,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领导者的一种重要领导方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校长主持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并对需要处理的有关事项进行了界定。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年下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学校要治理有方、管理到位。201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关于高校党建工作20项重点任务,其中,对修改完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治理能力治理体系进行了研究。高校要着眼于建立现代学校治理机制,切实提高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建设,制度至关重要。从制度建设看,各高校都建立了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并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了适当修改。从实施情况看,各高校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议事决策质量不高的问题。认真研究会议组织,高质量召开会议,是对领导者科学把控时间和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检验,也是提高学校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二、校长办公会议质量不高的常见表现
(一)会议功能定位不准
“会”就是集会,“议”就是商议。[2]召开会议,就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商议、研讨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会议的功能是要解决问题。各高校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对议事频率都有规定,有的是每两周召开一次,有的是每月召开一次,有特殊情况时可以临时召开。无论是以周还是以月为单位规定会议频率,目的都是定期研究解决学校重大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校长办公会议有时没有发挥好会议功能,如本是决策性的会议却开成一般性的工作会,主题不集中,没有明确的结果,有“会海”之嫌,失去了决策性会议的严肃性。
(二)上会议题没有论证
校长办公会议质量高不高,要视会议研究的议题是不是属于应该研究的范围。高质量的校长办公会议的议题一定是规定的研究内容,其他内容应交给相关组织去研究,如职称评审问题交给职称评审领导小组研究,课题评审问题交给学术委员会研究,职工利益议题交给工会代表大会研究。专家论证是决策法定程序的重要环节,是协助领导干部更好做出决策的智力支持。[3]因此,要发挥各种专家智库的作用。很多校长办公会议议题上会前论证不充分,参会人员参加会议前对议题背景也不知晓,难以发表意见,即使发表意见有时也不能集中到主题上。
(三)会议过程缺乏有效把控
决策性会议的一般流程是先听取议题陈述,然后参会人员发表意见并表态,最后主持人根据意见作出结论。在召开会议时,有的陈述人的汇报不聚焦主题,有的参会人员发表意见时怕担责、含含糊糊,甚至相互看脸色行事。另外,有的参会人员好表现,发言不集中在议题上,偏离议题。主持人如不及时纠正这些情况,就会导致会议时间冗长,效率不高。
(四)议定意见难以落实
有的校长办公会议召开后虽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研究意见,对需要办理和落实的事项明确了责任人,但没有明确完成时限和评价细则,难以评判落实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会议重决策、轻落实导致的,在进行督查督办时,也无法追究责任。
三、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决策质量不高的成因解析
(一)制度治理理念不强
校长办公会议组成人员尤其是校长严格执行制度的力度不够,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导致已建立的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成了两张皮,已有的议事制度成了应景之作,有应对检查需要之嫌。特别是近年来巡视巡察组对高校巡视巡察反馈的意见表明,部分高校存在校长办公会议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巡视巡察组通过查看校长办公会议记录发现,有的事项议而不决,有的事项主持人先定调子,有的开成了工作会、务虚会,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执行制度。
(二)担当意识不够
校长办公会议组成人员主要是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一方面,在当前从严管党、依法治理的大环境下,为避免权责对应下的追责、问责,部分班子成员看似主动“放权”,实际上是在岗不正确履职,工作中“打太极”“玩虚招”,没有“硬肩头”扛事、做事,把一些本应属于自己分管范围内的日常事务都推到校长办公会议上进行处理。[4]包揽大小事项的议定使校长办公会议成为干部“懒政”的温床。以学校招生录取通知书发放邮寄问题为例,这项工作是常年都在做的,并且录取通知书必须通过邮政发放,但一些学校的校长办公会每年都对此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校长办公会议的部分组成人员认为校长办公会议是“万能钥匙”“免责金牌”,把拿不准、“打擦边球”的事项都放到校长办公会议上来处理,认为出事了责任由集体承担,而不在认真研究政策、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措施上下功夫。另外,学校的一些二级单位在有问题时不细心研究,不提具体方案,一味地要求校长办公会议给出意见,认为有了校长办公会议的意见,工作就取得了“万能通行证”。
(三)会前酝酿沟通不畅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的议题部分是由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来,部分是分管领导根据工作要求安排二级单位提出来。有的议题内容可能涉及资金、绩效、教学课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就要与财务、组织人事、教务等部门沟通。由于学校部分中层干部认为协调沟通是“求人”的活,不愿横向沟通,并认为沟通协调是学校领导的事,自己只是落实者,因此,很多事都放在校长办公会议上谈。二级单位提出的议题报到分管领导处时,分管领导认为有的部门不是自己分管,不愿与其他校领导协调沟通,也把议题推到校长办公会议上。会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酝酿沟通导致校长办公会议在研究议题时与会人员各自发表意见,短时间内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导致议而不决或者原则性通过。原则性通过的意见在执行中余地很大,下级把握不准时又会提出来上会,因此,时常出现一个议题或一件事的部分内容多次上会的情况。
(四)工作系统思考不够
议题的提出者在提出议题时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让校长办公会议在已有的方案中做选择。上会前,分管领导或者校长对上会议题没有审核把关,导致校长办公会议出现“现场答题”的现象。“现场答题”的结果就只能是据题而答,没有考虑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和相关因素,导致议题在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后,在具体的落实中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意见或方案需要调整,有的新问题又要报请研究,影响了工作推进。以某校关于举行学生运动会的校长办公会议为例,开了三次会议才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次是牵头部门提出研究学生运动会举不举行的问题,校长办公议研究决定要举行,并让牵头部门出方案再行研究。牵头部门根据校长办公会议意见着手制订工作方案,又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时间、项目等,这是第二次研究。第三次会议又研究学生运动会需要的购置器材、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经费。如果议题提出者在谋划学生运动会时借鉴一些大型运动会的筹备方案,再起草学校学生运动会方案,如举办的项目、时间、经费,方案审定通过后落实即可,就无需召开三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此事。一个议题前期不进行系统的思考谋划,后期就难以高效率推进实施。
四、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决策质量不高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制度治理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学校治理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仅凭校长个人魅力进行治理,那么这种治理是难以长久的。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决策质量和水平还会影响二级单位的执行工作。学校层面的行为还会影响下级的思维和作为。如果下级都效仿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决策行为,就可能会陷入凡事均上会研究的困境。在院系一级,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可能会过于纠结谁大谁小、谁说了算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套制度进行规范,就会带来管理中的新问题。
(二)不利于干部担当作为
从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决策制度看,对分管领导就职责范围的事项召开专题会是有明确规定的。分管领导大事小事都报请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校长办公会议包揽了所有决策事项,这种管理运行模式不利于干部的应该作为、主动作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分管校领导牵头开展学术活动,并邀请专家参与,这对学校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但在需要学校宣传部作报道时,分管领导认为宣传部不归他管,需要上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因此,将此事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最终由校长办公会议进行了明确安排。这个案例中的事项处理是非常简单的,校长办公会议对此类议题进行研究确有小题大做之嫌。校长办公会议本应议大事、要事,日常事务、常规性事务应交由分管校领导决策,这样既不受时间限制,还可以表明有责就必担当,更可以培养干部的决策判断能力。
(三)不利于内部协作配合
在学校内部,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教学机构、教辅单位等,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但当沟通不到位时,就会造成误会,不利于协作配合。这里以某校项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某校二级学院提出要建一个实验室,需要资金100万元,但之前没有与教务处、财务处沟通,直接提上校长办公会议。在校长办公会议上,列席的财务处、教务处负责人对建设的背景、实验室功能都不了解,在发表意见时,财务处表明要严格执行预算,教务处表明要考虑统筹资源,导致出现意见分歧,这是不利于内部协作配合的。
(四)不利于高效率推进工作
校长办公会议对上会的议题没有认真把关,遇事、遇议题就上会,出现议事决策零碎化、随意化的问题。再以前文的学生运动会为例,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校长办公会议没有明确,相关负责人只有等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对新的问题作出结论后再执行,这就导致工作推进很不顺畅,影响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五、提高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质量的策略
(一)树牢制度治理学校的意识
制度治理是最有效的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治理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模范。学校班子成员特别是校长,要认清抓好治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对于建立的制度一定要执行,并且从学校层面带动二级单位加强制度治理。特别是校长办公会议制度的良好执行,对二级单位的议事决策是有示范效应的。
(二)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要勇于担当作为
在岗必担责,失责必追责,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是对求四平八稳“太平官”的整治之举。学校党委要加强班子成员的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明白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和个人价值体现。从学校内部来讲,学校在抓教学业务培训时,要增加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学校领导干部要加强管理方面的学习,增强主动性,提高领导艺术水平,改进领导方法,带动中层干部提高管理水平,以共同提高治理本领。
(三)加强内部协作沟通
沟通无处不在。[5]学校二级单位都要有全局观念、全局意识,主动沟通协调,改变“沟通就是求人”“协调就是要人情”等错误认识,同时,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果二级部门在协调沟通时达不成一致意见,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要及时出面,召集相关部门甚至相关校领导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后再报请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校长是校长办公会议议题的最终把关者,在收到报请的议题时要逐一审核,对不成熟的议题不予上会,以倒逼方式促进会议前沟通到位。
六、研究结论
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治理的关键环节。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决策质量是学校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高校必须审视和剖析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认清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议事决策质量,发挥制度治理的作用,发挥校长办公会议的制度优势,加强会议组织管理,使办学治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