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0-03-03李德贵温新荣
李德贵,温新荣
(1.百色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百色,533000;2.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即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师如何在讲授的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是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之前高校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思维、社会等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观点、学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任何理工科类学科的发展均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因此,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益的。要做好“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就理工科类专业课程而言,需要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并设计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二、理工科类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要素
(一)立德树人育人环境的营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对高校的领导,继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灵魂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各个高校在党的领导下,集体进行“立德树人”观念的反思,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为“立德树人”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例如:百色学院提出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具备百色精神特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理念已受到众多高校教师的关注,并开始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二)专任教师育人思想的转变
形成“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新模式需要专任教师育人思想的彻底改变。之前,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的专业课扯不上任何关系”,自然而然地将教书与育人分离开来。俗话说:“德才兼备者为正品,有德无才者为次品,无才无德者为废品,有才无德者为毒品”,仅仅有“才”是不够的,更需要以“德”驾驭“才”,只有“德行”过硬,才能谈得上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学校的引导下,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开始转变观念,在授课过程中也逐渐开始重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当然,专业课教师从“被动”地开展育人到“主动”地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但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趋势已经得到高校教师的普遍认同。专业课教师思想的转变配合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必将实现理工科类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般认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较为容易获得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而理工科类课程以阐释和传授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体内容,很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交叉点。[2]然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而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均以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某一个学科专业领域为主线,必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普遍规律的观点一脉相承。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中存在大量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教师应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发挥其课程育人功能,即实现“课程思政”,切实落实专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
三、理工科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育人模式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来检验学习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工科类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掌握自然规律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人民,为人类创造财富。端正的立场态度,为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的高校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使命和任务。大学生要时刻检视自己的学习目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理解课程中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有利于我们对课程中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论、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论、量变与质变规律、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等都是我们学习各门理工科课程的基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才能进一步领悟源于自然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并主动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例如:在“功能材料”课程中,我们会学习到超导材料、贮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功能转换材料等,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材料本质和规律的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应地,在学习各种功能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各种功能材料,也只有掌握了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组织特征、物化性质、响应规律等,才能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造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器件。
(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完成课程中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例如:实事求是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正是理工科类课程学习、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实事求是”中“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探索,“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从实际材料出发,通过观察、检测、分析、试验,总结归纳出材料内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找到材料内部的联系及材料之间的差异,指导我们认识新材料、设计新材料。此外,教师应引领学生回顾学科专业发展的曲折历史,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苦探索与持之以恒的实践,发掘其中蕴含的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奥秘和文明传承的密码,深刻感受祖国发展的艰辛历程、民族繁荣稳定的来之不易,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践行工匠精神。
(四)以专业伦理教育培养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个理工科类专业都有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教师应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耳濡目染,养成本专业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行为标准,解决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教师应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其在今后的专业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伦理意识、遵循正确的伦理原则、表现良好的伦理态度、做出最佳的伦理决策、实施积极的伦理行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每个理工科类专业发展至今,不乏励志的典型人和事,教师可通过挖掘、整理后以讲授、影音播放等形式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打好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以产业形势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通过讲授本学科专业相关产业所处的现实背景、发展动向及未来趋势,并将国内外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竞争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融入本专业相关产业的资源政策优势、国家战略定位、国际产业形势、行业发展前景、学科交叉融合、竞争创新态势等,既增强世界视野,又强化本土意识,更加明晰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境况,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拼搏、追赶超越的竞争意识。当前,在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我国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创新是我们实现赶超的唯一路径,而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创新的主力军,良好的创新品质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追求远大的职业抱负。“课程思政”的改革,使课堂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成为学生夯实创新底蕴、锻造创新品格、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
四、结语
探索理工科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当然,理工科类“课程思政”的改革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遵循其教学规律,寻找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佳契合点。教师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学习、理解课程相关知识,辅以专业伦理教育、产业形势教育。理工科类专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谨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号召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