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探索
2020-03-03王桂清
卢 军,王桂清
(1.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2.聊城大学教务处,山东聊城,252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下师范生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社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大力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是当前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聊城大学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技能培养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底蕴,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学院的前身——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以“读、说、听、写”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1993年,该系韩立群教授主持编写的《高师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中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应随之改变,过去的“读、说、听、写”等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实际需求。正是在该背景下,自2012年以来,聊城大学文学院就着手进行师范生新专业技能培养规程与实践的探索。
文学院现在实施的《新语文教师五项基本技能达标测评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是在旧有《高师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加注重高校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规程》对新时期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做出了更细致的补充、分类,并且进行了系统、具体的量化。《新规程》规定新教师应具备五种专业技能——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礼仪、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教学技能。
对于新语文教师来说,这五种能力缺一不可,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教学技能作为一项综合性测评能力,是其他四种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对其他四种教学能力的总括。换句话说,通过对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测评,也能间接地测试出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师礼仪、阅读、写作能力是否达标。
一、教学技能概述
要想提升语文教学技能,首先应从理论层面了解教学技能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教学技能
学界对“教学技能”有多重定义,主要观点有四种——基于微格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学行为说”、借鉴认知心理学相关概念的“活动方式说”、将行为与认知方式结合起来的“结构说”及借鉴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形成的“知识说”。
综上,当下教育界普遍将“教学技能”定义为“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
(二)语文教学技能的特点
语文教学技能主要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技术性”[2]三种特点。
1.基础性
语文教学技能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它具有基础性,这是因为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校训练教学技能,出于场地、练习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要想使教学技能达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
2.实践性
要想习得一种技能,必须进行反复练习和不断实践。教学技能同样如此。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除了学好必要的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将语文教学技能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为语文教学技能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则能够将书本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师范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语文教学技能,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3.技术性
身处一个信息化时代,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师范生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师范生主要还是以在校学习为主,没有大段的时间去参与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微格教室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师范生练习教学技能提供的一个专门场所。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模拟真实课堂,将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有机融合,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二、提升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做好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工作是师范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事关一名师范生是否能成为合格教师,是否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一)提升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2015年,山东省开始全面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省开始大规模扩招教师,这对师范高校而言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更多优质生源选择报考师范院校,使师范院校生源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和保障,但是,如何改革师范高校的课程设置,给师范生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是高校需要思考的。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应将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师院校在培养语文师范生时对基础教育改革认识不够,教学技能相关课程设置不够系统、连续,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学”“语言”上,对“师范”“教育”重视不够,偏学术、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部分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专业教师数量过少,师资力量不够,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据调查,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更愿意选择文学、语言类选题,教师教育方向的选题反倒不受青睐。
由于师范高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误区和不足,部分高校师范生存在普通话不达标、书面写作能力差、多媒体运用不熟练、与学生交流不通畅、不具备相关教学技能等诸多问题。很多师范生直到就业时才发现自己“不会教”,部分师范生在应聘上岗时甚至还不如非师范专业的学生。
(二)提升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师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于己于人都大有裨益。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熟练使用现代技术不仅能够保证自己与时代接轨,还能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20年伊始,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全国所有学校都延期开学,按照教育部出台的“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许多学校要求教师给宅在家中的学生进行线上教学或网络直播教学。因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培训,他们直播或录制的网络课程不仅很难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可以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全国的教师认识到了掌握网络教学技术的重要性。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语文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师范生熟练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既便于学生听懂、模仿,也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汉语的魅力。
除了“言传”,“身教”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同样很重要。教师良好的仪态、大方的谈吐、流畅美观的板书等都有助于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威信,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提升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策略
《新规程》针对中文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教学技能测评”中,测评内容包括板书、多媒体运用、课堂教学三大类。高师院校在对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时应注意教学研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师范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学、多做、多练、多看”。具体策略如下。
(一)改革课程结构,开设多样化的应用型课程
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各高校应关注师范生的长远发展,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突出课程的师范性和应用性,考虑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除了开设语言学、文学、教学论等课程,针对中文专业低年级师范生,高校还可开设普通话、演讲、钢笔字、粉笔字等课程。
高师院校应配备专业的普通话教师,除了要求中文专业师范生准确发音,熟练运用普通话,还要教给师范生朗读技巧、表达技巧,纠正学生不规范的仪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话剧表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来锻炼师范生的普通话技能、一般交际口语技能以及教师职业口语技能。除此之外,高师院校还应配备专业的书法教师,帮助学生练好钢笔字和粉笔字,纠正学生下笔顺序、汉字结构方面的错误,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做好“硬件”准备。
(二)加大硬件投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当下,大多数中小学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有些学校还配有电子白板、VR设备。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改善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与时俱进,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关心最新的教学成果;加大硬件投入,开设专门的微格教室,安排专人教给师范生相关的操作技能,定期让学生亲身操作。如此则有利于师范生在教学中自如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整合丰富教学资源
师范类高校应多聘请一线优秀语文教师作为校外导师,对师范生进行小班额、双导师制培养。每个导师负责指导5—10名师范生,定期对他们的教学讲解、导入、提问、板书、多媒体运用、课堂仪表仪态等基本技能进行集中指导,肯定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进行指正。教师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等资源,播放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安排学生上台试讲,鼓励学生多操作、多练习,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师范生在学习到他人长处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当前,随着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已成为评估师范院校办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各师范院校“不断加大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教室、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投入,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校园网的开通,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3]。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教育现代化意识。
(四)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及时发现教学技能的不足之处
“师范生专业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深化的动态概念和过程。”[4]在安排师范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高师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定期安排优秀的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名师来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定期组织师范生深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优秀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定期安排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只有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师范生才能在“实战”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为今后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高师院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重视和培养,从多角度入手,不断强化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小学输送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语文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