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耦合的实践研究

2020-03-03温玉卓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教育

温玉卓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适应智能社会、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先路径。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找“双创”实践路径与方法。高等学校在深化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激发人才双创潜能、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开展实践,将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教育革新的新路径。

一、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方面的技巧,帮助他们思考与决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做好未来创新创业的准备”[1]。高校教育价值的外在表现就是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校教育要随社会环境、企业需求而发生转变。

(一)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美国曾尔雷教授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展开。”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基础。随着智慧型社会的建立,高校专业知识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积极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弥补传统高校教育的短板,有效衔接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两大功能。

第一,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需求与能力,树立实际学习目标。最早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美国政府为了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浪潮。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不但缓解了美国就业压力,还起到适应社会需求的效果。人才暴涨、人才红利阶段式实施效果递增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被人们广泛认知与接受。最初只有管理学专业学者普遍呼吁创新创业教育,因为这是工商管理人才由高校进入社会之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而现在各个学科专业的学者普遍呼吁高校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耦合,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缩减个人成才的教育成本与时间成本。

第二,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效能。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唯分数论,即背书能力的考核,学生的个性释放与潜能挖掘长期被忽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智能社会,迎接国际竞争的激烈挑战,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为提升国民素质与创新创造能力做出了许多重大战略决策,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做了很多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组织都注重改变。高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正是通过各种实践或者仿真教学方式和体验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四个维度的思维范式。

(二)推进大学教育形态创新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强调:“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教育教学创新的步伐,教育形态由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学习意义由知识获取走向全面发展。教与学的革命呼唤着创新性学习。”高校与企业共同协作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注重挖掘专业人才的创新潜力和自身专业建设的管理创新。因此,将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耦合,有利于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

第一,加快高校科研转型为生产力的创新发展。2019年4月1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集成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高水平创新网络与平台,增强创新源头成果供给,鼓励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此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得高校科研成果有效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著名学者亨利·埃兹科维兹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模型。[2]大学应主动根据社会环境与需求调整自身专业建设与设计,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学教育形态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自国务院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来,高校实践教学呈现多元发展趋势,“高校+企业订单”的人才培养合作发展模式如火如荼,但也呈现出不少问题,例如,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教学目的和盈利冲突等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实践平台作为支撑,也使校企合作由单纯的“企业出资本、学校出师资”,转变为现在的多种融合模式,例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高管人员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与指导,高校科研技术借助企业资金与平台,积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

(三)促进高校教育形成特色发展、错层发展的局面

教育特色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高等教育发展三十多年来,人才培养目标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高度统一的标准与实践,让高等教育日益趋同,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也未能有效实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耦合,有利于扬长避短,促进高校设定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合优质资源发展特色专业。地方高校之间错层发展,也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二、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耦合的核心问题

全球化背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机会,对社会中坚力量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智能社会的特征也表明,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基于科技转化的创新与发明,人才培育机构、科技生成与传播的高校也必然备受瞩目。全球高等教育实践表明,高校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主战地,人才培养应越来越注重双创能力提升,自我创造就业岗位与提升就业能力。[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如何有效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理论和与实践研究追逐的重点。

(一)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随着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高校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大众由质疑转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可。2015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指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当前高校虽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仍存在诸如双师队伍匮乏、校企衔接断层和教育理念滞后等问题。同时,文件指出,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改革

我国高校以往多为封闭式教育,随着现在教育开放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专业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模式,打破了高校科研与教育的二元结构,将两者有效衔接,并加入了外部拓展活动。高校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将企业家引入教学,将教师培训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大力增加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软件均高仿实践应用,使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比以往大大增强,有效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目标,为经济发展与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夯实基础。

(三)逐级开展教学管理创新

高校对逐级的理解相对片面,一般都是从下级向上级,或者上级向下级逐层递进的步骤。高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可以逐级开展,但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逐级模式,可以分专业开展,这也是独立开展教学管理创新的一种方式。不同高校学科发展侧重点和优势不同,应举全力优先发展自身突出专业和优势学科,在限定的资源及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性任务。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保障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向双师型的过渡,会遇到较大的阻力。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还比较浓厚,高校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高校首先要在制度设计上向教学倾斜,对投身于教学且效果良好的教师给予职称和待遇上的优待。其次,高校要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创新创业教学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多参加此类教学研讨会议,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并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奖励。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智能社会对创新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实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是各所高等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特殊性与迫切性,在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实验教学和竞赛学习的方式,为师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可靠路径。以校内外师资力量的整合为教学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校内外师资与人才双向流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趣、动、活、广、激”五个方面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具体如下。

(一)“趣”字当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耦合,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实践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活动,特别强调尊重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更可以保持学习的热情与持久性。

(二)“动”随其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专业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实习都是实践活动中的“动”,强调“行”。高校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专业学习中的理论产生机理,获取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二次飞跃,即由培养传统型的理论人才转向理论、实践双强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将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的实战演练有效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

(三)“活”字紧跟,提高师资培训能力

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快速调整高校师资结构以满足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成为焦点。为解决此问

题,应着眼于“活”字,构建以双师型、实战型、辅助型导师为主的多层次师资队伍,形成包含理论专业教师、创业素养培训导师、创业实践指导导师、创业启发与咨询导师在内的多层级专业型师资队伍,构建网络平台并及时更新完善师资数据,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四)“广”字拓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企业、学生、高校、政府五位一体的协作和共同推进,全面教育。家庭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与眼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格局、前景尤为重要。现在的中国家庭除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之外,也越来越注重情商、挫商等能力培养。高校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殿堂,应挖掘学生潜能,训练使其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教师和企业家则应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与融入社会,发现自我价值与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五)“激”字贯穿,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致天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高校在拓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善用项目化和竞赛化学习方式,构建学生科技项目、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三个层次的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和综合竞争力,鼓励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实行自主组队、自主定题、自选导师,提倡跨专业、跨学科等组合模式,尽可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综上,高校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耦合已成为高校当下与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以专业优势为依托,通过实践教学理念创新、多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改革、逐级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四个核心问题,构建“趣”“动”“活”“广”“激”五个实践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