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分裂中的人事纠纷
——以两次“倒孙风潮”作考察
2020-03-03侯建强
侯建强
(吕梁学院 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同盟会成立以后,内部不断因会名、政治纲领、对改良派是否“许其调和”、经费、武装起义的地点等问题闹矛盾、起争执。在这些矛盾和争执漩涡中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陶成章等同盟会领导成员互相猜忌、怨憎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并把这种对立态度和消极情绪带到同盟会的工作关系和组织生活中来,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同盟会的稳定团结,对民主革命亦造成很大阻滞。其中两次声势浩大的“倒孙风潮”影响尤为恶劣。本文拟从两次“倒孙风潮”入手,对同盟会上层之间的人事纠纷作一探讨,以期一窥同盟会分裂的直接原因。
一、第一次“倒孙风潮”
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之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清政府视孙中山为“祸本”,要求日本政府将其逮捕并引渡回国。日本政府一面同意驱逐孙中山以示与中国邦交为重,一面礼送孙中山出境以结好于中国革命党人。孙中山接受了来自日本朝野的资助一万五千元,预充起义经费,其中日本政府资助五千元,日本商人资助一万元。日商万元资助一事,章太炎等同盟会领导成员是知道的。1907年3月,孙中山离日前,曾从中提取二千元作为《民报》经费。章太炎以为不足开销,意有不悦。但对日本政府馈金五千元一事,章太炎等则毫不知情。待他们辗转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孙中山“受贿”“被收买”“有损同盟会的威信”。章太炎甚至将孙中山的照片撕下来,批上“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撤去”[1]之语。他们随后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第一次“倒孙风潮”掀涌而来。
也就在这时,黄冈、七女湖起义失败的消息传至东京,“倒孙”势焰更炽,愈演愈烈。章太炎等催逼同盟会庶务干事刘揆一召集大会,改组同盟会本部,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此时又逢孙中山为发动钦廉起义,在日本购得村田式步枪二千支,章太炎、宋教仁等认为“械劣难用”,明码发报:请停止另购。孙中山认为明码电报,是泄露军事机密,极为恼火,“力责”同盟会本部,并派人禁制章、宋,令其以后不得再侵与军事问题。这无疑给正在沸沸扬扬进行的“倒孙风潮”又加了一把火。刘揆一认为孙中山接受赠款是为充实军费,不能“因总理二字而生误会”,影响革命斗争,遂“力排众议”。黄兴劝解章太炎等人,要以革命大局为重,倾心拥护孙中山。
随着事态发展愈来愈严重,刘揆一无奈写信给冯自由、胡汉民,引用《论语》中的譬语,劝孙中山引咎。孙中山复函回称应等待“事实”解决,并表示可以辞职,但同盟会本部及章太炎必须“承认不是”。最终,由于黄兴坚决拒绝出任总理,第一次“倒孙风潮”得以平息,同盟会本部“表面尚得曲全”,但“同志之精神,则由此稍形涣散矣”。1907年8月,部分同盟会会员成立了共进会。这时,第一次“倒孙风潮”刚刚过去,共进会的成立显然受到同盟会上层争斗、组织涣散的影响。
二、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第一次“倒孙风潮”之后,孙中山便很少过问同盟会东京本部和《民报》事务,而着意于经营南洋,并建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同盟会分会。东京本部却是另一番光景,由于孙中山、黄兴先后离开日本,主持工作的刘揆一“望浅,众意不属”,同盟会东京本部益趋萧散。《民报》也因不作“民声”而作“佛声”等原因,销路滞削,经费拮据。
1908年9月,陶成章不听孙中山等劝阻,执意南行。一则为《民报》募捐;二则为筹备中的五省革命协会筹款。到南洋后,他要求孙中山为上述两事分别提供款数三千元和五万元。当时“南洋经济恐慌”,“党中财政日困”,孙中山无法可设,难以办到。陶成章颇感失望,决计自行筹集。他制定了章程,并以五省革命军决行团为名进行筹饷,又声明所得饷额“移知东京总会及星洲分会”,同时发表《浙东纪略》以为宣传。虽然他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奔走各地,但“南洋同志甚少,且多非资本家”,认捐很少,“所筹者不足三千元”。陶成章怀疑是孙中山暗中阻碍,便开始发布未经查实的言论,声称孙中山假公济私,家中发了大财。
1909年9月,陶成章联合李燮和等人,以川广湘鄂江浙闽7省同志的名义起草了题为《孙文罪状》的文稿,并提出包括“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另订章程”等要求九条。之后陶成章携《罪状》回转东京,要求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又将《罪状》寄给南洋各报。
同时,因为黄兴复刊《民报》,以汪精卫任编辑,而对《民报》付出巨大心血,为反对日本政府封禁《民报》,差点被拘之劳役场的原主编章太炎却毫不知情,被排斥在外。章太炎怒火中烧,撰写了《伪〈民报〉检举状》,以传单形式广为散发。该文声言续刊《民报》“为孙文、汪精卫所私有”,目的在于便利“数子”图谋私利,指责孙中山握持巨额经费,而用于公务者极为有限。不久,陶成章、章太炎之所谓《罪状》、《检举状》为保皇党主办的《南洋总汇报》发表。其后,保皇派对孙中山展开大规模攻击,称其为“马骗”“棍骗”。于是就出现了第二次“倒孙风潮”。
《罪状》和《检举状》公之于众后,对联络华侨,筹集起义经费带来了极大困难,对孙中山的声誉和革命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黄兴、谭人凤、刘揆一等积极抵制。黄兴发长文逐条加以辩护,又致函南洋、美洲各埠同盟会机关,消除误解。同时指出陶成章“欲自为同盟会总理”,宣布章太炎为“神经症之人”,将陶成章、章太炎的所作所为斥之为“卑劣无耻之手段”“丧心病狂之举”。孙中山也感到章、陶二人“立心破坏党事已不留余地”“不能不与之辩论是非”。他致书吴稚晖,要他“为长文一编”,对陶成章所攻击的事情“加以公道之评判”。后又指示由《新世纪》函致美西四报馆,将陶成章信中争名夺利、煽人行杀等,以他本人的“口声”,指出无理处,以求“为力甚大”。1909年12月,孙中山要求吴稚晖将章太炎要刘师培、何震和清朝两江总督端方联系的五封信见诸报端,断言章太炎“以万金出卖一革命”。
这样,双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发展成为了互相敌视和进行势不两立的攻击。之后,光复会重建,章太炎和陶成章分任正、副会长,“以同盟会的反对派面目出现”[2]。
三、结语
由此观之,两次“倒孙风潮”皆是由“经费”问题引起的。具体而言,第一次“倒孙风潮”源于日本赠款;第二次“倒孙风潮”始自《民报》经费。日本赠款和《民报》经费属于同盟会的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也一直是制约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因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的革命组织、创办的革命报刊不久即陷入困顿或停止活动,特别是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的失败,都与经济支持难以为继有着极大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困难或经费分配问题是引发两次“倒孙风潮”的诱因,但并没有直接导致同盟会分裂。一般来说,既然经济问题已是长期困扰革命党人的敏感问题,那么在出现这类问题时,同盟会领导成员就应该从大局出发,开诚布公,慎重对待,共同商讨对策,妥善处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一次“倒孙风潮”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作为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没有向其他领导成员说明日本政府馈金五千元一事。事发后,章太炎等人不首先从这笔馈金是用作革命经费考虑,而是将之视为孙中山个人行为。孙中山也没有就此事耐心解释、宽慰众人,以消除误解,重建信任,致使双方芥蒂犹存,“将分歧的种子保留了下来”。第二次“倒孙风潮”蔓延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起因也在于陶成章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南洋筹款不顺归咎于孙中山的存心作梗,并与因《民报》经费、复刊等而对孙中山不满的章太炎发表污蔑中伤孙中山的言论。孙中山等亦展开猛烈的反击。双方“已不两立”[3],终至光复会重组。总之,同盟会上层之间的怨愤、猜疑,甚至意气用事,引发的错综复杂的人事纠纷是同盟会分裂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