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特色
2020-03-03郭春园
郭春园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习近平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研究和探索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特色,才能使青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地遵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整体与个人相统一的原则。
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契合当下时代需求,使青年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时代担当,鼓励青年用更多的热情和努力去超越现实发展的阻碍,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一)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都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成果;无论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召唤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都积极承担起为国家谋出路,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早期共产党组织,还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教育,将青年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任何成熟的理论都是在巨人肩膀上继承、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把视线投向青年,对青年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青年知识素养的提升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命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青年在革命事业和历史变革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他们着重强调了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对青年教育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述,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3]同时,列宁认为青年教育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并指出对青年教育应以文化人积极引导。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始终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对青年教育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殷切期望,把青年教育这项工作作为党的长期工程来抓,努力为青年发展创设各种路径和条件。青年是时代的灵魂,展示着时代的气质面貌。对此,习近平指出:“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4]
任何进步的理论都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都是肯定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都是高度认同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视溯本清源,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于动摇青年理想信念,混淆青年视听,扭曲青年记忆的思潮设置重重阻隔,引导青年步入正途,克服唯心史观的种种弊端,发掘青年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可取之处。
因此,新时代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是继承前人丰富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多次强调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他着眼于青年发展本身,相信青年,将希望寄托于青年,为当代青年教育与培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契合当下时代需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关注世界发展大局,又着眼于当下中国国情和青年成长成才,号召广大青年要紧跟时代步伐、锐意进取。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离不开青年。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超越,还是对现实的理性回应,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青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5]青年应把握好这一时代际遇,勇于担当,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勇攀高峰、创造历史。
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对于青年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定型,对理想信念的理论观点还处于认知阶段,也是关键塑造阶段,而要实现对正确理想信念的接受、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时间的沉淀。但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会难以抵御西方文化中的观念以及话语的侵蚀和引诱,转而追求利己、个性与享乐等,这不利于青年的健康、畅通式发展。同时,中国发展又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发展良机,处于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敢为人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5G技术,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有机融合,因为青年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素质,青年的未来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青年只有不断寻求进步,国家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腾飞,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习近平将青年发展的观念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鼓励当代青年奋发有为、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在国家倡导全民创新的大好环境下发挥聪明才智。同时,还支持青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对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将实践贯穿于理论形成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一)以“知行合一”检验青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6]这是古代贤人对“知行”关系的探讨,是说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习近平高度重视实干,引导青年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敢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使青年的所思、所想接受检验,才能促使青年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本领回报社会。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首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从发展需要出发,增强青年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善于从实际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许多新观点,是来自对青年工作的科学总结。如在立德树人方面,一些学校和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学术研究上,忽视了立德与育人,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这是非常危险的,是方向的迷失。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并提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之中。习近平关注、关心、关爱青年,他围绕青年发展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发展的思想灵魂进行大力培育。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需要结合青年自身特性与发展规律,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实践、去积累,从小事做起,需要引导青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习近平对青年给予很大期望,要求他们认真理解、领会并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八个大字,告诫他们只有下得苦功夫,才能求得真学问;只有注重道德实践,才能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只有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从容自信、学会思考、正确抉择;只有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次,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青年要提升本领、增长才干,就必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学用结合、融会贯通。把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检验我们学习成效的基本标志。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实践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年要主动到“社会”这个“大学校”中锻炼提升,练就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学习人生经验,了解社会、关心民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二)以“埋头苦干”要求青年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8]同样,任何梦想的实现,都不是唾手可得的,都不可能一挥而就,而是需要追梦人不惧艰险、甘于奉献、勇往直前,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需要埋头苦干,敢于拼搏。习近平特别强调青年干部要深入基层,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将基层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提倡各行各业的干部要融入群众,诚心诚意拜人民为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真心实意当群众的学生。
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重要工作岗位的领导人,习近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青年干部做了良好示范。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不公,但他不屈不挠,最终以顽强的意志、勇敢的担当战胜了挫折、克服了考验,还与当地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村里的青年积极分子,主动融入、团结青年群众,深入群众生活,与青年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带领大家干成了一番事业。梁家河的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还使他完成了一次蜕变,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和信念。习近平告诫广大青年干部,要将劳动作为锤炼作风、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坚持群众观点并践行群众路线。只有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才能直观地、真切地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深得民心,才能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
在这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为抵抗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不甘落后,与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共同坚守、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冲锋在前。高强度的工作量没有把他们打倒,厚重防护服里的不适从来没有抱怨,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他们的抉择、牺牲和努力,体现着年轻一代的担当和使命,彰显了青年人的韧劲和蓬勃生命力。
三、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国家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的繁荣进步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互为条件和目的,都不能孤立存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青年发展实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梦”将个人成长融入整体发展
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引领青年不仅关乎青年自身发展,还关乎中国的未来。习近平教导广大青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用“中国梦”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明晰方向。
首先,“中国梦”坚定了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青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用中国梦打牢青年群体的共同思想基础,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自觉认同并努力践行自身的责任,并积极为青少年服务,维护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成长成才创设更好的环境。“中国梦”是时代价值导向的风向标,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只有把“中国梦”与青年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使广大青年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其次,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的力量来源,是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我国未来命运的掌控者。在这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不甘落后、挺身而出,向外界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的精气神。在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很多“90后”面孔,其中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后”,他们虽然年龄偏小,但吃苦耐劳、业务熟练。3月中旬,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抗疫一线的情况,表达了坚决打赢防控疫情的决心。随后,习近平在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树立了好的榜样,用行动证明青年群体是打不倒的,是堪当大任的。同时希望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本领,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在为人民服务中砥砺前行,继续在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青年们勇于承担、不惧风雨,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二)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青年,要勇于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言者、建设者和实干家。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充分肯定青年的历史主体地位,将青年发展和青年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来抓。
首先,青年教育应该把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结合起来。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各类学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安全的环境。家庭、学校、团组织和全社会要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共青团方面,习近平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实地解决困难,使团组织成为青年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又在重要会议上寄予了青年四点希望,要求青年一代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9]。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青年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次,根据青年的实际需要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青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活力源泉。青年不仅需要关心爱护,更需要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特别关心青年群体的成长环境,要求党和政府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人力物力,为青年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为青年发展创设畅通渠道。高校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高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高校各部门领导人要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凝聚育人合力,锻造育人队伍,统筹育人内容,丰富育人载体,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朝着建设一流高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