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探索
2020-03-03胡朝阳
胡朝阳
(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25)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范式”这个概念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范例)。”[1]自从“范式”概念提出之后,各门学科纷纷把这一概念引入到自己的学科研究当中。教育学研究也不例外,在吸收这一概念的同时,形成了“教学范式”这一特有的教育哲学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2];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教学范式,就应该是教学共同体成员对课程教学所共有的认识,包括课程教学的目标、基础、主体、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内容”[3];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范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基本程序和框架,或者说就是一定的教学模式。综合相关研究,课程组认为教学范式就是关于教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既定程序和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就是在贯彻党中央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的前提下,从传统的教学范式走向现代化的教学范式,对课程的基本目标、关键因素、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创新。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的基本目标
(一)“三全育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需要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目标。首先,从全员育人角度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取得成功,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一定是全员共同参与的结果。辅导员、班主任对于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营造,关涉到学生的出勤率、课程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率等情况;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同度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抓实管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态度上提高认识,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有利于在全校形成“上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其次,从全过程育人角度来看,一方面是从时间维度进行全过程育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入校、在校、毕业后的各个时间节点;另一方面则是从学生个体思想变化的角度,时刻关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问题。最后,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来看,主要从空间维度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教学再到课外教学等环节,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方位提升。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理论提出的又一重要论述。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课程思政的开发和挖掘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阵地,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思政课程以其独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引领着课程思政的政治定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直接关涉到“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又在教师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拓宽了思政课程教学。其一,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高校教师共同的责任,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同时有机融合了“三全育人”的目标理念。其二,课程思政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载体,任何一门课程只要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就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贵州财经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中,课程组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基本目标,不仅要做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春风化雨”,而且要做到课程思政隐形教育的“润物无声”。
(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知识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能否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这一目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展开,通过教学范式改革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次,“知识目标体系完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让他们不断提升和巩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通过教学范式改革,加强学生对宪法及其他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及优越性。通过政治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设定和达标,确保课程教学能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目标。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因素。为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六个要”为准则,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这“六个要”,才能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才能给学生的心灵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六个要”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准则,在这一准则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在实践当中不断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课程组一方面购买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相关书籍,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收集了马克思主义论著的相关电子资料,提供给教师学习和备课使用。通过对这些原著进行原汁原味的学习,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也为课程教学奠定了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扎实基础。
(三)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化
为了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课程组每半个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体讨论、教学切磋和观摩。课程组通过这种方式,发挥集体智慧,整合教学资源,探讨如何把现在的章节教学更好、更有效地转化成专题教学,形成资源共享,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经验交流
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老中青教师梯队合理化建设,让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迅速提升一些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邀请一些省内教学名师以及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的教师代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分享他们的教学心得,并对个别教学能力欠缺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助,长期跟进,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八个统一”的要求,课程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统一。原有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为此,课程组着力推进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保留灌输式教学当中的一些优势,诸如让学生形成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先入为主、整体接受等;另一方面又在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其次,互动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充满热情、有温度、有亲和力的。在这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认知密切相关,因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为容易在内容的学习和个人感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增强课程教学的亲和力,提升授课质量的效果。最后,专题教学。原有的章节教学方法虽然注重课程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按部就班的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为了避免这一不足,课程组进行了专题教学方法改革。专题教学打破原有教学章节的框框,一方面便于教师根据教材基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发挥教师自身特长和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教师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点,增强授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当中。在技术手段的改革方面,课题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打造“金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利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转化升级。目前,课程组已经和超星公司进行合作,在优中选优的前提下,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并进行“金课”建设。“金课”建设有利于将理论与现实中鲜活的事例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将与理论有关的影像资料及时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教师很好地将与授课相关的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传递给学生。在实践教学的改革方面,课题组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整个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团队一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统一,并着力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考试的目的和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践考核和基础知识考核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30%、30%、40%,合计100分。首先,平时考核贯穿学生整个课程学习始终,其内容包括学生到课率、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情况等。平时考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口试环节必不可少,口试成绩比例在平时成绩中应不低于25%。其次,实践考核主要以学生的课程实践为主,通过读书报告、课题调研、案例模拟(情景剧)等多种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知识考核通过试题库形式随机组成样卷,在学校考试平台系统以无纸化考试方式进行。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基本目标、关键因素和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课程组在教学范式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在“三全育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等基本目标的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今后课程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范式改革中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