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弁生年新考

2020-03-03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京师首诗观点

马 超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朱弁是宋代著名的爱国文学家。因其建炎二年(1128年),奋身自荐,出使金国,被羁金凡十六年,始终保持坚贞的民族气节,被后世誉为南宋的苏武。[1]朱弁生平事迹有比较详细的史料记载,但其生年却没有史料记载,一些学者根据朱弁的著作和其他一些材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仔细分析各家观点的论证过程和材料,发现这些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重新考证朱弁生年时间,对于深化其生平研究有重要建设性意义。

一、现有朱弁生年观点及辩证

朱弁病逝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四月,部分学者根据朱弁的著作以及其他一些史料推理其大概生年或生年范围。目前为止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朱弁生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中。孔凡礼先生根据《曲洧旧闻》卷九第3条“參寥论东坡诗”[2]的内容和朱熹《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中“既冠,遂通六经百氏之书。游京师,入太学,补内舍生,客食诸王家”[3]推理出朱弁生年大约在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中。

(二)朱弁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左右。[4]王庆生先生在《金代文学家年谱》中提出了该观点。

(三)朱弁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5]出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但书中并没有给出相关论证的过程和材料,故不做分析。该观点现在比较流行,被很多著作引用,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宋诗精华》等。

(四)朱弁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6]该观点是在孔凡礼先生所用的材料上将时间具体化。

(一)、(二)、(四)三种观点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就是确定朱弁“既冠”的年龄以及到京师的时间,因为朱弁是“既冠”后去的京师。

孔凡礼先生给出的是生年范围,观点四给出的是具体时间1081年,孔凡礼先生认为“据本书卷八(按,应是卷九)參寥论东坡诗条,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弁从道潜(參寥)游,时已在京师。这就是说,这一年,弁至少也有二十岁。”[7]首先将朱弁“既冠”的年龄限定在20岁,然后确定朱弁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已在京师(东京开封)。关于朱弁在京师的时间,孔凡礼先生所依据的材料就是《曲洧旧闻》卷九第3条的内容:

或曰:「东坡诗始学刘梦得,不识此论诚然乎哉?」予应之曰:「予建中靖国间在参寥座,见宗子士东以此问参寥,参寥曰:『此陈无己之论也。东坡天才,无施不可。而少也实嗜梦得诗,故造词遣言、峻峙渊深,时有梦得波峭。然无己此论,施于黄州已前可也,东坡自元丰末还朝后,出入李杜,则梦得已有奔逸绝尘之叹矣。无己近来得渡岭越海篇章,行吟坐咏不绝舌吻,尝云:此老深入少陵堂奥,他人何可及。其心悦诚服如此,则岂复守昔日之论乎』。予闻参寥此说三十余年矣,不因吾子,无由发也。」[3]

上文记载了朱弁于建中靖国(1101年)间在参廖(1043—1106年)处经历的一件事情。时间是清晰的,建中靖国间,但并没有具体说是何地发生的这件事。无独有偶,晁说之也在建中靖国间和參寥有过交集。据晁说之《答李持国先辈书》中记载,晁说之和参廖在曾在京城偶遇,其文如下:

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又从而和之者数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参廖忽以所和篇视予,率同赋。[8]

由此可知,参廖建中靖国(1101年)间确在京城,朱弁记录的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京城无疑。从这段材料来看,孔凡礼先生认为朱弁此时已在京师是没有问题的,即观点一和观点四所使用的朱弁在京的时间是正确的。

那么“既冠”的年龄一定就是20岁吗?翻阅史料,会发现情况比较复杂。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既冠”年龄,并且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既冠”年龄可能也不一样。《礼记·曲礼》载:“男子二十冠而字”[9],但同时代也出现了“鲁襄公年十二,晋悼公曰:‘君可以冠矣’”[10]的情况。那朱弁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情况呢?当时宋代社会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士大夫主张要复兴礼仪,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司马光(1019—1086年)曾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11]于是,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定了冠礼仪式以及年龄:“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已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具美矣。”[11]司马光说得比较清楚,冠礼的年龄并不固定,可以根据男子的文化水平适当调整。

从以上材料来看,朱弁“既冠”的年龄确实不好确定。婺源朱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或许可以从朱弁同族人的一些史料来分析朱氏宗族男子的“既冠”年龄。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记载,朱弁有个哥哥名叫朱森(1075—1125年),朱弁的曾祖朱惟则和朱森的曾祖朱惟甫是亲兄弟。朱森有个儿子名叫朱松(1097—1143年),也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早年就读于太学,进士出身。朱松在其《韦斋集》中有其“既冠”中进士的描述,在《韦斋集·上赵漕书》中,朱松提到“乃始挟书操笔,学为世俗所谓举子场屋之文者,其言决裂繁碎,支离曼衍而不宿于道,无用而可笑,不待详说可知也。既冠,试礼部始得脱去”[12],另外在《韦斋集·上谢参政书》中又写到“既冠,试礼部始得谢去场屋”[12]。从这两处记录可知,朱松是在“既冠”后考中的进士。政和八年,也就是1118年,这一年朱松22岁,也就是说,朱松“既冠”的年龄可以是15岁或20岁。《韦斋集》卷首有朱熹为其父朱松作的行状,说朱松“未冠由郡学贡京师,以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也就是说朱松未成年时由郡学升到太学,并且最终升到了上舍生。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1021—1086年)变法,太学实行太学生三舍法制度,据《宋史·选举三》载“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太学试上舍生,本虑与科举相并,试以间岁。今既罢科举,又诸州岁贡士,其改用岁试”[13],由此可知,朱松至少要在太学学习四年,由郡学入读“外舍”读一年,参加一年一次的“公试”,成绩合格后升入“内舍”,然后参加两年一次的“舍试”,成绩合格后进入“上舍”,“上舍”读一年就可以参加毕业考试。也就是说,朱松大约在17岁的时候入读太学“外舍”,这个时候朱松还没有“既冠”,符合“未冠由郡学贡京师”的叙述。据此,朱松“既冠”的年龄应该是20岁。朱森曾经告诫朱松兄弟“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当勉厉谨饬以无堕先世之业已”[12],由此可见,朱松家族作为一个书香门第,遵循儒家文化,按照司马光《书仪》中对男子冠礼年龄的要求,显然朱松符合15岁“既冠”的条件,但最终朱松还是20岁“既冠”,这可能受到了宗族传统礼仪的影响。朱弁有一子,名叫朱栐,朱熹《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中载“子栐,仕至宣教郎,知抚州崇仁县以卒。”[13]朱弁以“栐”作为其子的名字,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遵守了宗族的辈分规矩的。根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朱森有四个儿子,分别叫松、柏、柽、槔,都是木字旁,说明是朱栐和朱松是相同辈分,朱松是朱栐的哥哥。由此可见,朱弁即使侨居他处,也没有了忘了宗族规矩,按照对应的辈分,以木字旁为其子取名。朱弁作为朱松的族叔,有很大可能也是按照宗族的传统,在20岁参加了宗族冠礼。

确定了朱弁“即冠”的年龄和朱弁到京师的时间,看似朱弁生年的问题已迎刃而解,但《曲洧旧闻》卷九第3条“參寥论东坡诗”中的建中靖国(1101年)真的就是朱弁到京师的时间吗?这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个时间只是已知的朱弁在京师最早的时间记录,有没有比这个更早的时间呢?

二、新材料新观点

关于朱弁“既冠”时间的确定关于都是来自《曲洧旧闻》卷九第3条“參寥论东坡诗”,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也是朱弁著作中可寻的最早记录他在京师的时间。朱弁部分著作已佚,是否可以从他人的著作中找到一些更有价值的材料呢?明人程敏政(1446—1499年)所著《新安文献志》收录有朱弁的一首诗,名为《别百一侄寄念二兄》,这首诗为确定朱弁离家去京师的时间提供了有很重要的线索,现摘录如下:

昔我别汝父,见汝立扶牀。汝今已婚宦,我鬚宜俱苍。向来青云器,不佩紫罗囊。

竹林我未孤,玉树汝非常。青衫初一尉,远在子真乡。念将东南归,拜我溱洧傍。

上能论道义,次犹及文章。自惭老仍僻,何以相激昂。日暮嵩云飞,秋高塞鸿翔。

了知还家梦,先汝渡江航。迢迢建业水,高臺下凤凰。鼻祖有故庐,勿令草树荒。

我欲种松菊,继此百年芳。汝归约我兄,晚岁同耕桑。请策葛陂龙,来寻金华羊。[13]

百一是谁?查《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朱松行百一。另据朱熹《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朱松中进士后的确去拜访了朱弁并且朱弁还写了首诗给他,“先子初登第时,尝往拜公溱洧之上,公送以诗,意寄甚远”[3],这首诗就是当时朱松要离开时,朱弁为其所作。仔细研读这首诗,就会发现这首诗含有重要时间线索。这首诗的第一句“昔我别汝父,见汝立扶牀。”讲明了朱弁离家去京师的具体时间,朱弁离家和朱森告别时,看到朱松正在扶着床学走路,那这个时候朱松应该是1岁到2岁,朱松生于1097年闰二月,[12]他开始站立学走路应是1098年,由此可知朱弁应是1098年离家去京师的。以“既冠”为20岁算,朱弁应生于1079年。朱松是在政和八年(1118年)中的进士,然后去拜访了叔叔朱弁,这时的朱弁已经40岁了。那这个年纪是否偏大呢?该诗第二句“汝今已婚宦,我鬚宜俱苍。”和第八句“自惭老仍僻,何以相激昂。”朱弁说自己的胡须都已经成了灰白色,并且自认“老仍僻”,可以看出此时朱弁的年纪确实不小了。假如以“既冠”为15岁算,那朱弁这个时候就是35岁,很难想象一个35岁的文人是灰白色的胡须并且称自己已经老了。根据“汝归约我兄,晚岁同耕桑”,似乎朱弁和朱森年纪比较接近,因为如果两个人年纪相差比较大的话,“晚岁同耕桑”可能无法实现。朱森生于1075年,朱弁生于1079年,这个年纪,两者相差无几,但如果以“既冠”15岁算,朱弁生于1084年,两者相差9岁,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在确定了朱弁“既冠”的年龄和时间后,可以推出朱弁的生年约为1079年。朱弁离家游学京师的时间为1098年,但朱弁“既冠”的年龄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佐证,因为在现有的资料中,“既冠”都只能理解为成年后,但能否代表“既冠”之年这一具体时间,还是有待商榷的。

猜你喜欢

京师首诗观点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师得家书
观点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