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发展理念回顾和思考

2020-03-03任新芳范琳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发展

任新芳,范琳琳

(1.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河南 许昌 461000;2.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发展理念、理论、思想都是一定时代和历史的产物。”[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成功地从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变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都发生重大变革,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的正在崛起的国家。7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先后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同时,在深化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又探索出适合当时发展阶段的发展理论,反过来指导发展实践。

一、回顾: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历程

1949年10月后,中国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举步维艰、平衡增长、缓慢发展、停滞混乱、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阶段,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符合当时发展实践的发展理念。综合起来,可以将其划分为以经济增长为主的传统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两大阶段。

(一)以经济增长为主的传统发展观

1.1949年至1966年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极端落后的国家。严峻的国民经济形势,决定了当时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赶超其他国家。其间,在不同发展时段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1)经济恢复式发展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中央就提出转移工作重心到城市,“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不要四面出击”,要“四面八方”,处理好公私、劳资、城乡和内外关系,推行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举措。结果,中国共产党用三年的时间成功恢复国民经济,打破了国内外对共产党管理经济能力的质疑,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惊叹的“经济答卷”。

(2)工业化发展理念。1953年,在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实施了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一化三改”和“一五”计划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存在“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2]等遗留问题。

(3)赶超式发展理念。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解不深,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知,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还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以及“赶英超美”的提出,都脱离了中国实际,超越了当时发展阶段,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经济急剧下滑,国民经济大幅波动,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尽曲折。随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1963年至1966年国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国社会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有发展理念的存在。1977年“文革”结束,国民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仍未改变。因此,1976年到1978年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停滞状态。

2.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前的“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理念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随之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同时更加兼顾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发展阶段。

第一,经济增长既重速又提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3]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做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第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层面的转变也逐渐带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党的十二大提出,发展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主和法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明确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根本理念等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高速发展中也产生了如过度强调GDP、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可持续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3.十六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21世纪初,中国立足现实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回答了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七大被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为当前低迷的经济开出了“药方”。

1.创新发展

走创新发展之路,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现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壁垒的有效举措,是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供需矛盾,破解“天花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的必由之路。唯有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4]的全面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新时代航程中扬帆起航,行稳致远。

2.协调发展

任何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在中国,发展落后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跑得快,但跑过一段时间,就必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一条腿长而细,一条腿粗而短,发展不平衡,长此以往必将摔跟头。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协调发展。

3.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虽成绩突出,但总体上靠的却是拼能源、拼生态。今天,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反而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老百姓“盼环保”“求生态”的现实诉求,要求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打造美丽中国,为老百姓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招致落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旨在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5]中国谋求的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共享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行走于为民圆梦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未曾止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共享发展,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思考:我国发展理念演变特点

(一)发展理念的演变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增量化发展趋势

梳理70年来中国的发展理念演变,可以看出,发展理念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增量。建国初期,艰难的国际环境决定中国的发展只能是独立自主,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状态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我们现在看来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即以经济发展为主,兼顾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社会的其他方面也随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今天,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新发展理念也已经取代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传统发展理念。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发展理念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哪一个发展理念,其形成的理论根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从最初的“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到“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科学发展观,最后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70年发展理念的演变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过程。理论上坚持,实践上践行,才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成就。

(三)紧扣发展实际是发展理念演变的前提和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中国特色”,就在于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6]紧扣中国发展实际既是发展理念产生的重要前提,又是发展理念演变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内容上的增量还是系统上的创新,新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一方面是源于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激性反应,另一方面是源于对时代意识的前瞻性判断。

(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

发展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理念是对原有发展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之“新”,是对原有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的升级,是理念创新。一是系统和内容的创新,新发展理念第一次将中国发展中最为紧要的五大要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化的发展理念体系。二是价值创新,“新发展理念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7]将人民价值内嵌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彰显出崇高的价值取向。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发展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实践向世人解答“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之问。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成为引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未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仍将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指引着“中国号”乃至“世界号”巨轮扬帆起航,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