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探析

2020-03-03秦志凯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法治

秦志凯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党的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用12个关键词描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是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和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法治”价值观为例,尝试以整体式、渗透式和互动式方式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对“法治”有更全面、更深刻、更充分的理解,从而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体式融入让学生全面理解“法治”

整体式融入就是把“法治”作为一个整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进行集中阐释,既阐释“法治”的整体结构,也阐释静态的“法治”,还阐释动态的“法治”,从而给学生一个整体、全面性的认识。这种融入方式既是从整体到部分认知规律的要求,也是高职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法治”教育整体性安排的理论基础。对于“法治”整体性,有学者运用系统论,揭示了“法治”三个层次的内涵:处于最高层面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处于中间层面的是作为法律制度的法治;处于现实层面的是法治的实现过程或者运行中的法治。价值观的法治与制度层面的法治都不是现实的法治,而是人们对法治的期望。但是,这两个层面的法治恰恰决定了法治实现程度。[1]可见,“法治”是由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运行层面构成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整体。“法治”整体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法治”教育整体性安排的必要性。由于高职非法律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治教育,也没有独立的法治教育体系(从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对法治没有整体性概念。现有的教材对法治教育缺乏整体性安排,更加剧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片面化。就教材看,法治教育内容分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等不同课程、不同章节中;就教学安排看,不同课程由不同教研室承担,同一门课程又涉及不同章节,没有以整体式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对“法治”认识碎片化、理解片面化;就教学效果看,高职学生认可法治的工具性,却对其价值性持怀疑态度,重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规范却轻视法治理论学习,对现实的法治运行不甚关心,不从整体上把握法治的内涵与精神,势必难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法治”教育整体性安排的可行性。整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门课程相关内容,聚焦四个问题:第一,法治——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阐述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还是有着自己明确价值判断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目标。第二,法律体系——法治的逻辑起点,着力阐述法律制度的“法治”。从历史的角度讲清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11年,我国立法进入了快车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从结构方面为学生勾勒出由宪法统领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构成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趋势上向学生说明我国立法工作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法律制度建设上了一个台阶。第三,法治体系——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变,着力阐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启了法治体系的建设等,表明我国法治建设由静态的法治迈向动态的法治,我国治国理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第四,法治素养——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着力阐述从价值观层面“法治”到制度层面“法治”再到现实层面“法治”的转变,都需要公民法治素养支撑。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原因。

二、渗透式融入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

渗透式融入就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将“法治”教育融合其中,从多视角、多层面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思考渗透。

研读教材,有机渗透。高职思政课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法治教育的资源,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需要教师去发掘,并结合教学任务,适时将法治融合进去。例如,“基础”课绪论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探讨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提出新时代对法治进程的迫切要求,突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中,将社会主义法治观渗透在人生观的确立中讲授;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对爱国不仅要从情感和道德上去解读,还要从法律的要求上去解读;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着力解读“法治”在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是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交织点;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融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职业生活秩序和家庭生活秩序相关的法律规范,将与学生相关的部门法渗透其中。在“概论”课第十章“‘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着力将我国主要政治制度融合其中,同时突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法治的重要性;在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着力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如此,不仅使“基础”教材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关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概论”课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重复之处得到了统筹,也使我国宪法及部门法的知识融入相应的章节中,解决了“法治”整体式融入部分的学时压力,弥补了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欠缺而带来的理论理解困惑。

明确目标,重点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其中“尊法”就是尊崇法律、敬畏法律;“学法”就是要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守法”就是遵守法律、捍卫法律;“用法”就是厉行法治、依法办事。总书记的要求明确了高职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尊法”强调思想观念问题,就是要从心里对法律认同和信仰,这是法治的前提;“学法”就是要掌握基本法律规则,这是法治的基础;“守法”就是依照法律行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法治的底线;“用法”就是运用法律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这是法治的落脚点。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考虑:在“基础”课思想教育部分(绪论、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和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从法治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法治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法治与理想信念的树立、法治在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等方面强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在“基础”课道德教育部分(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重点与道德相结合,把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相关的法律规范渗透进去,丰富学生法律知识,培育学生守法意识;在“概论”课政治教育部分(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点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分析法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精选案例,巧妙渗透。法治教育离不开案例。法律虽然源于社会生活,但却对现实生活高度概括和抽象,这注定了法律的枯燥性。案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情景,具有直观性、鲜活性和生动性,契合高职学生特质,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具有“德、法”双重教育价值的案例。如在“基础”课第一章“人生青春之问”中可以选择“范跑跑事件”,在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分析中把握范跑跑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从法律角度深入分析他的行为;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可以选择“洁洁良事件”,从情感、道德和法律等视角,对事件进行分析;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可以选择“江苏高邮前公公娶儿媳妇”案例,从公序良俗和婚姻法等方面对案件进行分析,从而对案件有全面认识。这类案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巧妙渗透“法治”教育,努力实现案、理合一,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培育了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互动式融入让学生充分理解“法治”

互动式融入就是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灵活互动,让学生勇敢质疑、积极思索,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碰撞,从而对“法治”问题得到更充分地理解。“法治”教育既离不开教师的教授,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有优劣,互动式融入实质上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

课前互动,主要指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疑惑问题采集等,了解学生法治观念、法治理论、法治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等方面的认知、认同和践履情况。发现问题,既包括理论难点问题,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还包括学生困惑的问题等,比如法治素养的内在结构及其形成规律、于欢案件是怎样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人情与法律冲突时如何处理等,将教材中的重点要求以问题方式提出来。学生的问题源于其生活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是学生法治理论基础和知识缺失,可能问题没有章法,需要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与分类梳理,以“好问题可以有3个标准:一是问题要有高度,二是问题要有温度,三是问题要有深度”[3]来设置问题,将典型问题带到课堂上。

课堂互动,主要通过思想互动来解释问题。思想互动是互动式融入的重点,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注重将互动问题与社会热点、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虑问题。教师要把握问题解答的策略:对问题明确的、教材有定论的问题,要明确予以正面回答,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做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正面解读;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需要通过解释原因回应学生的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以达到教学相长。

课后互动,主要通过体验互动来深化问题。体验互动是互动式融入的关键。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的问题在课堂互动中难以讨论清楚,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讨,在理论分析中、在实践的体验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或者体验写成随笔或者论文,反馈给教师;要利用网络、QQ等媒介,与学生建立起互动桥梁,及时回应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法治权威,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

核心价值观“法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式融入,让学生对法治有全面性认知,也要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内蕴的法治教育资源,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将“法治”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师生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法治理解更深刻、更充分,在坚持不懈中提升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