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特色提升郑州城市形象问题研究

2020-03-03陈天琦王晨曦司孟韩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郑州特色

陈天琦,王晨曦,司孟韩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17年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这对提升整个城市形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目前郑州的文化特色和城市氛围并没有形成本地人引以为傲或者令外地人心驰神往的状态,特色文化没有走向全国。如何突出郑州文化特色并且打造郑州城市形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是指生活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蕴含地区特色景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具有唯一性、特殊性和排他性。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标识。提升城市形象离不开城市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输出,可以强化给人留下的印象,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

(二)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综合展现,是集地理风貌、人文素养、文化习俗等城市形态为一体的整体景观。它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竞争力。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中心,也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新兴城市,是经贸往来的枢纽,更是八朝古都、轩辕故里,可以说郑州是集历史与现代于一身的中原崛起之城。但一直以来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无法形容出郑州具体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郑州的城市形象呈现出零散化的特点,虽然“绿城”“商都”“最大的交通枢纽”“黄帝故里”等称号众多,[2]但始终缺乏最核心的记忆点,与其他中部城市相比,郑州的存在度、话语权都比较弱。

(三)郑州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精气神”。郑州的文化特色对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价值。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使郑州成了融“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商贸名都”为一体的大都市。伴随这一进程,郑州形成了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色文化。郑州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帝文化”、影响深远的“武术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凭借“二七大罢工”“花园口决堤事件”“北伐烈士纪念碑”,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红色革命文化;凭借“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等重要地位,形成了“铁路交通文化”“城市精神文化”“会展旅游文化”等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现代都市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郑州的文化逐步形成了传统和现代融合、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多层次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为其利用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了多重选择。

二、郑州城市形象现状

一个城市形象的呈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但从郑州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在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各有侧重。2017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3]这对郑州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阐释郑州特色,打造特色城市形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可回避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形象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久远的政治生命。作为省会的郑州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省政治民主的标杆和精神文明的示范、导向,在全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4]市政形象,特别是党员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焦裕禄、任长霞、李剑英等,这些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干部党员、先进模范对郑州市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爆发的一些负面事件,郑州市的政治形象也受到一定的损害,例如“替谁说话事件”“开胸验肺事件”“水氢汽车事件”。

(二)经济形象

近年来,郑州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河南以庞大人口数量的潜在经济拉动能力,以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和打造郑州航空都市战略的实施,都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比较发达的汽车和农机制造业已成为郑州市的核心产业,迅速发展的服务业是郑州支柱性产业的代表。

(三)文化形象

郑州因地处中原,沧桑雄浑的黄河文化、浩大久远的商都文化,都为郑州的文化形象增添了底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郑州市文化发展迅速,凭借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古迹、大量的民间文化成功地塑造了郑州城市文化形象。然而,在郑州凭借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的背后也凸显出了内容繁多、主题混乱、形象不突出、文化特色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三、目前郑州城市形象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特色定位模糊是根本问题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定位是在城市竞争中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精准定位城市文化特色需要全面整合城市资源,从中挖掘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郑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当前城市形象未能凸显其特色和优势,缺乏高光和亮点。首先,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郑州处在中原腹地,南北交融、东西相济于此。郑州的开放和包容程度较高,多种文化在此相互融合,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郑州同质化现象严重,只剩下普通和平淡。郑州对于大多数途经于此的人来说只是中转站,而不是一个可以依靠停留的终点站。其次,从历史资源角度分析,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但古迹留存较少,多分布于周围城郊,中心城区仅保留一处商代城墙遗址,且并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市区内没有衍生出相应的现代景观、建筑,无法利用最直观的视觉印象传达出郑州的历史特色。再次,从文化资源角度分析,郑州文化资源丰富,但黄河、少林、豫剧、烩面、二七等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对应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链。郑州文化在特色的问题上出现了多而不精、厚而不重的窘境。[5]

(二)现代文化掩盖历史特色是主要问题

郑州市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大量关注,[6]少林功夫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母亲河黄河牵动着每位国人的心,商都、轩辕黄帝等家喻户晓,但这些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郑州却并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即现代文化掩盖了郑州的历史特色,矛盾之处在于,传统文化没有深入钻研的同时,现代文化也没有达到可以与一流城市相抗衡的水平。

历史是时间的馈赠,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文化建设赖以成长的根基,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最有效的资源。现代文化掩盖郑州历史特色,一方面表现在历史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扰乱了人们对历史底蕴的敬畏之心,进而导致对郑州城市好感的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对郑州的历史底蕴解读不深、宣传力度不够,其结果就是传统文化根基不稳,不仅不利于城市特色的彰显,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深入挖掘郑州历史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理论和现实生命力,是郑州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宣传观念陈旧、渠道狭窄是直接问题

找准城市定位,结合相应的特色文化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途径,然而郑州市由于宣传理念缺乏创新和城市定位的不准,导致在宣传“黄帝文化”等传统文化时没有与历史文化古都形象深入结合,在宣传“会展旅游文化”等现代文化时没有与现代商贸名都形象紧密结合,大部分人了解郑州特色文化但却不知道郑州城市形象的定位是什么,导致特色文化对城市形象提升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由于宣传渠道狭窄导致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等与城市形象提升密切相关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普及。

郑州市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通过多重形式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如通过打造“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文化创新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风中少林》演艺活动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城市形象进行宣传。[7]但是从总体来看,传播渠道单一仍是郑州市城市形象提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郑州市城市形象传播如对深厚历史底蕴的宣传普及主要依托河南省大众传媒的宣传片来进行,忽视了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合作,利用短视频、话题讨论、热点引领等形式来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并且,河南省大众媒体在全国媒体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对郑州形象宣传曝光力度不够。

(四)区域本位禁锢提升水平是影响因素

早在2003年郑州就确定了“文化立市”的发展目标,[8]近年来郑州市的文化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走在郑州的街头巷尾,遍地是琳琅满目的带有文化意蕴的特色产品,当你见得多的时候,可能会让人耳濡目染,但真正让你说出你大脑深处的印记的时候,你可能记得最多的是洛阳的白马寺、登封的少林寺、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而关于郑州本地的文化特色能够随口就提起的却是寥寥无几,总是有一种有但说不清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郑州市的文化发展局限于自己的区域本位,未能很好地和周边城市资源相整合,文化产品“小、散、弱”的现象比较突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拉紧,集体发力,最后拉赢。“单丝不线,孤掌难鸣”。郑州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就需要摆脱自身区域本位的禁锢,打开大门,整合周边城市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打造自身的文化经典和特色。

四、提升郑州城市形象的新路径

(一)以提升城市实力找准文化特色为着重点

无论是城市形象还是城市的文化特色,都深深扎根于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是对城市自身实力的完整反映。“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郑州城市形象第一任务就是提升城市实力,主要表现为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郑州城市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有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大都市病”;[9]社会治理和公共事业存在没有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短板;教育资源紧张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若这些问题顺利解决,就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吸引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找准城市的文化特色定位,才可以将自身同其他省份城市、同省份的其他城市,特别是周边城市区别开来。郑州在文化特色定位上可以与河南方言结合将郑州定位成一个“都说中的城市”。首先,突出历史底蕴的“中”,郑州文化特色应充分整合利用“黄河”“少林”“天地之中”“二七”“绿城”“大玉米”“中原福塔”等文化符号,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突出以上特色,保持建筑物同自然景观的和谐。其次,突出开放包容的“中”。郑州是一座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在这里城市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托“智汇郑州”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吸引青年才俊在此工作、定居。再次,突出绿色宜居的“中”。郑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污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市环境向好向上持续推进。

(二)以强调历史底蕴增强文化厚重感为切入点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城市,郑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但是城市形象的提升仅仅着重于科技、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始终会缺少根基和底蕴。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现代化与人文魅力交融共进。因此,提升郑州城市形象应以增强历史底蕴为切入点。

从横向上来看,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与其他古都例如北京、开封、杭州等相比,无论是从文化内容还是从传播形式上来说,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本身传统文化类型不同、挖掘开发难度不同,但是可以借鉴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力度。以其独特的内容为承载和突破点,加大对郑州历史文化挖掘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学者深入挖掘传统历史的核心和精髓,避免“一锅炖”,要分清主次,形成记忆点,才能切实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厚重感。

从纵向上看,郑州城市形象历经几次嬗变,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黄河边上的小城”到“国际商都”,以及始终挥之不去的“地域黑”影响,[10]形象的更迭伴随着城市大发展而生,但应该注意,如何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断点是极为重要的。注重城市形象维护的连贯性和同一性,避免因形象的更迭造成城市文化的遗失,需要注意城市历史不应仅仅停留在维护与更新的层面,而是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城市历史。采用城市博物馆、城市纪录片等形式将郑州记忆呈现出来是极为有力的宣传语。

(三)以塑造政府为主导的网络宣传为突破口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受众的日益增多,网络尤其是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为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一个契机。政府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郑州市提升城市形象应该以塑造政府主导的网络宣传为突破口。首先,要加强政府自身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话语权建设,使宣传部门在城市形象的网络塑造和传播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视对新兴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借力。在城市形象的宣传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兴网络媒体的系统规划和监管,逐步形成政府官方网络媒体主导、各网络媒体配合的城市形象宣传网络,把网络宣传作为城市形象提升的突破口。

(四)以整合周边城市文化资源形成合力为落脚点

郑州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这种分散的文化格局导致文化的发展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必然不能形成文化合力。因此,要想实现郑州文化的更好发展,带动河南形象的提高,就必须要整合好周边城市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为落脚点,在塑造各自文化精品的同时,更好地形成文化合力。首先,需要对郑州各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筛选,精心选择特色文化主题,举全市之力进行打造,形成各自的文化精品。[11]例如新郑的黄帝文化、巩义的河洛文化和登封的少林文化等。其次,郑州作为省会、核心城市,应发挥带动作用,整合周边城市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以郑州为核心向周边地域联动发展的辐射局面,从而实现文化发展的最大增量。再次,整合全省资源。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既有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根亲文化、饮食文化等,也有豫剧、钧瓷、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要想在如此多的文化资源中发挥出特色,就必须要对全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省内的不同地域打造自己的特色,同时在全省也打造出独具一格的郑州特色。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郑州特色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大理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分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