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研究
2020-03-03汪金丽
汪金丽,林 波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安徽 六安 237000)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紧接着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目前我国正经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需要打造更多具有高素质、精技能的“大国工匠”。如何培育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专一、变革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医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
高职医学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护士是医疗卫生事业人员中占比最多的群体,但是目前护士离职意愿高、人才流失显著、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除受医患纠纷不断、医疗资源匮乏、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影响外,职业认同感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对自己目前所处的职业或即将所处的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内在激励因素。护生的职业认同能够直接影响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性。低年级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基本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且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上等水平,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对护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有研究表明〔2〕,职业认同可以影响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就业保留率。职业认同是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3〕。
2 “工匠精神”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从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的角度出发,高职护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的前提是能够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且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作为护理工作者,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护理。
(2)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前提是护生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理论功底扎实。注重护理细节、追求完美;并且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还要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地钻研现存的护理问题,不断地改进护理方法和技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探索,不断反思,不断突破,最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3)专注专一 护生在临床岗位上每天面对的都是辛苦琐碎的小事,这就要求每一位护生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细致严谨,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患者要有爱心、耐心、细心,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能够具备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4)变革创新 临床护理工作繁琐复杂,并且在工作中护生会面临很多层出不穷的护理问题。因此护生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具备变革创新的精神,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的改进并优化专业技术,以此助推护理事业的新发展。
3 “工匠精神”对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要求护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及职业认同感,才能真正的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4〕,护生普遍经历角色压力,因为他们刚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对工作不熟悉。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每天应该做什么,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经常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工作要求与内容和预期的不一致。这些现象都间接说明了大多数护生对护士角色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导致工作压力过大、离职率较高。研究发现〔5〕,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能力与他们在实践中的角色压力存在负相关,具有较高职业认同的护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护理能力,工作压力更小。同时护生在成长为专业护士的过程中,职业认同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它所激发的工作动力将会使护士的职业生涯更加持久和稳定〔6〕。因此,提高在校期间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4 “工匠精神”融入护生职业认同的培育路径
4.1 转变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护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真正体会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内涵。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法,学生将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者。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可以通过重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目标,使目标内容更加细化、可实施,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尤其能力目标更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需要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件具体的事,真正让学生实现做中学、错中学。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结合了临床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工作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既增加了学生的感知与体验,又对本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任务训练中逐渐肯定目前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4.2 强化考核—健全考核体系,创新培养模式
国务院在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传统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一直参照本科教育,侧重于理论考试,并且大部分课程主要依赖期末考试,以此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客观公正的考察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部分学生采取突击备考的方式应对期末考试,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难对所学专业产生职业认同。因此,把单纯的笔试考试作为期末终结性考试已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塑造护士的角色,产生职业认同。另外考试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应该引入临床护理岗位中的考核标准和能力要求,侧重于护生的过程性考核。一方面可以对他们平时的表现和学习过程及时进行监督,鞭策他们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创新思维—丰富课堂活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或操作的练习,护生缺少职业感知与体验的机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活动,通过课堂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增加护生对护士这个职业的感知与体验。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相结合。通过模拟护理岗位中真实复杂的临床情境,护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他们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发展。
4.4 感恩奉献—拓展思政实践课,增强社会责任感
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息息相关,需要护生学会如何关爱患者、尊重生命,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因此思政教育更是形成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助推器。而实践性教育活动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通过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他们接触基层、了解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也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可以定期组织护生参加义诊活动、公众科普教育活动、社区志愿宣传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养老院送温暖活动等,让护生将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知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5 结 语
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职业精神,对提升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课堂活动、拓展思政实践课等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高职护生产生职业敬畏和职业认同的同时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专一、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因此,在提升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同时注重培育护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壮大护理人才队伍,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技能型的“医学匠人”,从而为健康中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