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标准创新的实践
2020-03-03刘柳
刘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要求,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文件,是组织教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依据。[1]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从无到有,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等层面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学标准,并在指导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落实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这些改革思想,如何让这些改革要求成为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的准绳,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基于国家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系列教学标准的创新,制定、实施校本的、贯穿全过程的系列教学标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自2013年开始,进行了系列教学标准的完善和优化,构建了包括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教师能力标准、实训基地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过程标准等在内的教学标准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可交流的校本教学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应包含哪些方面内容以及应该按照何种逻辑构建还不清晰,对学生能力要求过于宏观、比较模糊,难以测量,也未能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支持性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标准制定和实施两张皮,教学标准落地难、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脱节等问题。
(二)教学标准的校本特色不突出
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下,如何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也是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制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需要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的构建中凸显校本特色,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共性和个性结合的取舍中有失偏颇,有些是完全遵循国家的基本标准,毫无学校、区域特色,有些是太过于彰显个性,忽略了国家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标准国际化路径不清晰
产业的升级和国际化趋势,要求与产业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能进行国际交流、能国际对比、实现国际互认。当前建设的教学标准有国际借鉴,但是不少教学标准借鉴了“形”(基本的方法和程序),但没有融入“神”(教育理念和质量保障体系),很多学校在引进国际化先进标准的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如何对国际先进的职教标准进行本土化改造,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标准,形成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教学标准体系,如何能让校本标准走出国门,很多学校尚未形成自己的做法,也没有清晰的路径。
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标准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系列教学标准,构建教学标准体系
从专业层面针对专业的设置、专业建设的水平方面制定了专业设置调整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确定了开发原则、流程、关键点、等级划分标准等,指导各专业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
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也是学习的规律,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由易到难,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了等级划分。一级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开放性工作任务,在工作中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为团队成员或团队负责人所履行的职责;能够清楚地展示工作成果并对成果进行评价。关键词: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较为复杂、规范、合作、展示和评价。二级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复杂的、创新性的工作任务,能够通过资料查询、分析研究或借助团队的力量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方案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技能方面有创新;能够清楚地展示工作成果并对成果进行评价。
各专业按照这一等级划分依据,通过社会调研对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岗位、工作性质、工作任务、知识能力要求等进行全面调研。根据地方企业行业需求,借鉴德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基于企业和学生需求,按照设计导向、行动导向、持续改善理念,以“工作、过程、情境”为基本特征,组建由专业教师、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学生职业能力标准。详细描述了本专业学生在不同能力水平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标准同时制定了能力测试要求,形成了“两个能力水平(一级、二级),三个维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标准,即“两等级、三维度”学生职业能力标准,标准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
以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为基础,开发了教师能力标准(包括教师发展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和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实训基地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标准等系列标准,构建形成目标标准和支持性标准相互贯通、互为支撑的教学标准体系;五大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为核心,课程标准为落实,师资标准和实训基地标准为支持,教学过程标准为落实保障,五大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落实国家标准,开发校本标准
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落实国家标准,开发校本标准。共性主要体现在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要求上;个性反映在二级学院各专业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引进内化国际先进标准、创新工学结合途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等为切入点,探索开发多样化的校本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开发手册、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标准、师资标准及实训基地标准开发的指导性意见。
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根据地方企业行业需求,借鉴德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基于企业和学生需求,按照设计导向、行动导向、持续改善理念,以“工作、过程、情境”为基本特征,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学生职业能力标准。
课程标准:紧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变化,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校企双元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过程标准:建立按照课程标准实施的管理规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等。建立了课程质量保证、实习质量保证等机制,梳理了相关管理流程、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开展管理成熟度评估,全方位改进教学质量。
教师能力标准:以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高职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工作分析为逻辑主线,以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为阶段,构建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实训基地标准: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建设原则,设备设施、场地环境建设标准以及基地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地保障条件。
(三)伴随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标准本土化和输出
按照“标准引入—标准内化—标准实施—标准输出”的思路,学校先后开展了中德双元制合作项目、教育部-德国机电人才培养项目(SGAVE)、英国现代学徒制、欧洲侍酒师培训学校等国际化项目的建设,在机电类、汽车类、物流类、酒店管理类、工程机械类和通信类等专业中引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管理标准,创新性地融入到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教师能力标准、实训基地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标准等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本土化的国际标准体系。[2]
同时,紧跟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企业共建全球化的培训中心,通过技术服务、合作办学的方式,将本土化的教学标准体系输出到海外。如工程机械专业,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柳职院-柳工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及覆盖全球业务的8个海外培训分中心,与柳工、沙特经销商共建卡坦尼学院,全套输出了工程机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分级认证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及配套培训教材和题库,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获得了近6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成为工程机械领域首个实现标准输出的高职院校。
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标准建设的创新实践成效
(一)形成相互贯通、互为支撑的教学标准体系
分析出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开发校本专业标准、各专业“两等级、三维度”学生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开发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师能力标准、实训基地标准、课程标准,形成相互贯通、互为支撑的教学标准体系。
(二)形成了校本教学标准的实践范例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在学校层面对校本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进行了实践探索。按照“标准制定—教学实施—效果评估—反馈调整”的循环流程,开展相关教学标准的制定研究和实践,制定了校本教学标准体系,在职业能力实施中,按照已制定的教学标准,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了专业、课程、师资层面的诊断与改进等一系列的实践,对实施的原则、方法及效果评估作出分析与总结,并形成教学等标准化及诊断整改的系统解决方案。
(三)实现了教学标准的本土化改造
学校在6个专业群中引进了5项国际先进职教标准,引进国际化标准专业占比63%,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本土化课程和教材,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国际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