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民族教育研究”综述
2020-03-03敖惠
敖 惠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4)
在40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贵州民族研究》聚焦民族教育发展问题,于2007年设《民族教育研究》专栏进行专题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章,许多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参考作用。
一、民族教育研究文献的数据梳理
在中国知网CNKI网站“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可以知道,1979年到2006年期间,期刊未开设专栏,也未开设“民族教育”专栏。从1983年第3期开始,期刊中开始零星刊登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文章,如田家乐、今旦的《推行民族文字 开展母语教学》,陈涛的《民族地区的普及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陈国安的《从一个边远民族山区探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一文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情况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全省工作的全局,是整个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教育工作一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和前提,只有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把教育搞上去,才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变化,尽快改变各方面的落后状况。”[1]1997年至2006年,期刊采用发表的民族教育类相关文章97篇;2007年开始,《贵州民族研究》开设“民族教育”专栏刊发民族教育类相关文章。2007年到2018年十年间,民族教育研究类文章大幅度增长,专栏采用发表的民族教育类相关文章达到419篇之多,民族教育理念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高峰时期。
二、创刊40年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容
从创刊至今的40年,《贵州民族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办刊之路,民族教育事业也走过了艰难的道路。从大力投资民族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到培养民族师资力量,从重视民族地区差异,到今天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求同存异,每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学术论文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特征。从经验描述式的实证研究到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的历程凸显了中国民族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献出现井喷态势,主要出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民族教育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得到重视。
(一)期刊未开设“民族教育研究”专栏之前的民族教育研究(1979年—2006年)
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格局的转变和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集中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民族教育现状,也涉猎民族教育课程、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民族学生心理特征、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等方面。如陈远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向》,以解放后我国双语教育研究状况为脉络,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并展示了各个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特点,建议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纳入我国教育学、教学理论体系中,力图洞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新天地[2]。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从我国彝区彝汉双语教育问题入手,对我国彝汉双语教育现状、教育模式和当前存在的问题等作了论述和分析。作者认为彝区彝汉双语教学要逐步解决和完善教学中母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开创具有彝区特色的彝汉双教育体制新局面[3]。欧阳祖彦《西部科技开发与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改革之我见》,童庆华、孙明福、王兴庆《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高校成人教育》,伍文义《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民族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余海《西部开发进程中的贵州民族教育》等文章对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当时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才和教育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民族教育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才能使民族教育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1.2拯救濒危物种加快实施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长江珍稀水生生物拯救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的自然种群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在三峡水库、长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设一批中华鲟接力保种基地。制定中华鲟规模化增殖放流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夹江、故道、水库、湖泊等水域建设一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水域。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二)2007年期刊开设“民族教育研究”专栏后的民族教育研究
3.关注民族经济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故{An(xk)}是([0,1], ρ)的Cauchy-列。由题设条件知([0,1], ρ)完备,从而{An(xk)}是([0,1], ρ)的收敛列。设
1.关注民族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
关注民族教育发展历史的变迁过程,潘启富《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模式》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般制度变迁与创新方式进行分类,对制度变迁方式组合模式与制度变迁任务及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学强、车延菲在《近年来我国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进展分析》一文提出课程问题是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课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作者认为教育要从关注教材建设逐渐到关注课程理论本身,从大量发掘课程问题到逐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民族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有待发展与完善[4]。龙江英《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探析》则另辟蹊径,以汉族女子、全国女性及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突破口,揭示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对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
以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为研究主题的文章大多强调用平等和人性化的眼光来看问题,尊重少数民族,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具体实际,从小的方面入手对各个层面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此时期的民族教育研究不再是一些死板的官话套话,而更多地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来对症下药。这些特征都说明了民族教育研究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和细节化。通过对凯里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杨涛《“习得性无助感”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学习的影响——贵州凯里学院学生厌学思想行为问卷调查分析》一文结合其他同类高校资料,从生源背景分析,得出“习得性无助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为矫正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对学习的影响,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来帮其摆脱“习得性无助感”的困扰,从而消除“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使其摆脱“习得性无助感”的困扰,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18]。民族院校以民族学生为主,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关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特征。陈华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心理关怀问题研究》认为,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差异,以民族心理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心理恰当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9]。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常规心理教育引导,又需要体现民族关怀。毛志宏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痛点思考》中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痛点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缺失。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院校评价体系,发展壮大具有民族思维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成立专门的民族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和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20]。文章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丝丝入扣,言之成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为每一个领域都会涉及的重要话题,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民族教育研究文献很多提到了经济对民族教育的影响。专门把经济发展作为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的文献也不在少数。篇目多以西部大开发、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经济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经费补助、民族教育师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谌蓉《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提出民族高等教育为促进西部开发战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只有走民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从而为西部开发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11]。有关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研究的论文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英语教育的策略方法及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而对于英语的经济属性这一点较为忽略。从民族地区来说,教育的目的是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在民族地区有限条件基础上的英语教育开展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投入和回报的平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育真正服务于地方,服务于民众,真正发挥学科教育的价值意义。刘雪琪《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发展研究》从英语的经济属性出发,认为语言和经济关系密切,语言教育发展必须要考虑到经济问题[12]。高婷婷、薛俊武《全球化经济发展中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构建举措》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积极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加强全面开放和全球化的理念,使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13]。
2007年以来,《贵州民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类文献呈现井喷式发展。民族教育研究论文传承了民族教育研究的传统内容,如民族教育资金投入、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民族教育中师资力量培养、民族素质教育、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等。但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效益的经济规律之下,具有特殊性的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成为关注的重点,对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关注民族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民族教育研究中,对于民族教育特殊政策、民族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民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民族语文和双语教学、民族师资队伍和干部培养、民族教育经费、民族教育课程、民族文化、宗教和民族认同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民族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研究民族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关注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如陈荣《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一文指出,语言和文化相因相联、水乳交融,民族的语言追随着民族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6]。唐兴萍《民族地区旅游英语教学与应用试析》认为,要促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英语教学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语言冲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地方民族族群性的调适,增加对异民族间民族文化的共识,从而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旅游英语的教学[7]。陈立鹏、刘燕青《我国现行双语教学政策分析》对我国现阶段的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较深入具体的分析,指出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保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8]。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一文,作者从双语教师的专业标准和双语教学任务出发,提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由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构成,合格的双语教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功不可没[9]。杨迎华《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双语应用及教育问题研究》认为目前的双语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民族儿童而言的双语教育,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强调国家导向和顶层设计,建议在“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新形势下,今后的双语教育应该从单向双语教育走向双向双语教育[10]。
咱在那边安顿好了,你还可以再弄株无花果树种着。汤翠恨不得侯大同把无花果起到新房的卧室里去,她见不得男人受委屈。
以民族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为主旨的文章强调了民族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特征、民族习惯法、民族心理特征等对民族教育的影响,提倡根据民族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乃至教学任务和方法,用这一理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来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文章不胜枚举。比如赵德肃、刘茜在《论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统整》中指出要把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课程反映少数民族群体失落的声音,体现教育平等,构建“多元一体”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民族文化为基点选择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课程理想,构建和谐社会[14]。而赵德肃在另一篇文章《多元文化教育:传承多元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一文中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以传承多元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我国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殊性,借助多元文化课程使之得以实现[15]。长期以来,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现着主流文化知识,非主流文化知识被漠视和忽略。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上,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的矛盾冲突。金志远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课程知识观》一文中提出要实现这两种知识观的有机整合。在观念层面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并存;在方法论层面上,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6]。谢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现状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经费短缺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师资问题非常严重、管理有待厘清和强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在经费保障及监管、民族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的考评等方面必须常规化、机制化,将其整合到正规教育的管理中;建立多元人才资源库,以宽阔的视野来解决民族教育的师资问题[17]。
5.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2.关注民族教育与语言文字的研究
本文基于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基本特性,将多重信号分类算法应用于空间外差干涉图功率谱估计,采用CAT准则对影响MUSIC算法谱估计结果的信号空间维数p进行自适应定维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CAT准则结合MUSIC算法能很好地实现空间外差干涉图的光谱复原,提高光谱信噪比与复原效果.
6.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大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文章,比如胡章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张立辉、孙建华《以和谐理念加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阳华《民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维度》,袁建华《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类思考》,蔡海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杨洁、喻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罗家锋《“四个自信”与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理路》,苏丹《社会工作视阈下民族高校思政大教育观构建》,张青红《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刘妍良、乔春梅《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罗家锋《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机制构建》,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论述,不仅提出问题,还进行问题的分析,得出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戴志、张京州、张慧玲《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一文,在厘清“文化自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并运用矛盾分析法,廓清了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观念的策略。提出要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效果首先要对接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进行通识教育、情感教育、观念教育,其次要针对新时代环境建设校园,培育文化自信主阵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21]。宋伶俐《论当代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生机制》中认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发展关乎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而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高,未来必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支柱人才。经过合理的引导,通过理解升华,能够让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真正领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进而就能够培养出多元化发展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22]。蔺媛、侯颖怡《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转向研究》提出空间转向的具体路径——提高物理空间利用率,増添高校物理空间的教育性;注重精神空间,顺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虚拟空间,整肃网络平台;拓展对外交往空间,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23]。
这次的毕业设计,让我了解了冲压模具工艺的成形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冲压工艺的真个过程与冲压设计基本的方法;拥有拟订常规复杂冲压零件的成形工艺过程与设计普通复杂程度冲压模具成形的能力;经过这次的设计让我已经可以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理解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冲压模具工艺及模具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民族教育文献呈现的特点
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关注到民族教育实践中存在大量急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诸如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民族教育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民族地区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民族学校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民族语文与汉语文课程等这些民族教育中的问题,需寻求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民族教育不仅因为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居住特点而有一系列特殊问题,它还因为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差异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发展,需要采取特殊的形式与措施才能尽快缩小差距。这一时期有关民族教育与民族风俗、宗教、学生心理、民族经济、立法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理论进入了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民族教育学逐步建立和完善。该学科研究涉及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心理、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学校教育、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师范教育、民族社会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双语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等内容大量进入到专家学者的研究视域,《贵州民族研究》刊物为研究民族教育的学者提供了学术平台,使其研究成果得到展示。21世纪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如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族文化特征,并跨学科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统计图表、曲线图、柱状图、饼图等直观而严谨地进行民族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这一系列新鲜元素的注入极大地补充了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以多学科视角对民族教育研究加以了解读。
第二,民族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地方化和微观化的特征。从民族教育研究的脉络分析,2000年以后的民族教育类文章不再只单纯地研究少数民族教育问题,而是与少数民族方方面面的关系联系起来研究。比如研究经济与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与民族教育,而且还研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比如将民族教育研究融入“西部大开发”“WTO”“新农村”“城镇化”“新时代”等等这样的新鲜话语里面,有的文章则注重关注本地方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往往会冠以某某省、某某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呈现地方化特征。还有的文章从政策、立法等宏观方面和语言、学生心理等微观方面进行比较、调查研究,还有一些从信息技术、现代教育装备升级等方面来谈民族教育。比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探析》《对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互联网+”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会公平研究》《新媒体语境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能力调查——以云南职业院校为例》《西南少数民族媒介教育思辨》《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民族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协调》《语言层次理论下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背景》《“微时代”高校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话语权审视与建立》《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社会工作视阈下民族高校思政大教育观构》《马扎诺理论在少数民族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等等一系列文章,都是民族教育研究多元化、地方化及微观化的例证。
第三,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覆盖面广。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有对国内国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从研究层面上来说,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民族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从时间维度上,既有纵向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亦有横向对比分析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主要覆盖以下几大类。一是与民族地区宏观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教育事业、教材编译、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发展、民族院校等。二是民族教育理论政策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特点、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范围涉及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特点、价值意义以及发展走向,对不同时间节点民族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价值可取性进行了探讨。三是关于民族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研究,主要视域放置在民族教育公平政策、普惠性政策、特殊政策、倾斜和优惠性政策高等教育等方面。四是关于民族教育历史发展的梳理,其研究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五是对多元文化下民族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多元文化下教育理念的探寻。六是民族教育政策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双语教育、教育政策实践方式、实施效果、所获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等研究。可以看出,民族教育研究内容广泛丰富,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完善与发展,为民族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供了适宜的理论根基,也为促进民族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民族教育的经验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资源均衡与权利分配、教育发展观念的转变等几个大的方面。教学模式、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受教育是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研究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教学课程改革则比较关注课程的适用性、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接受能力,使课程内容能相互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则关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双语教师,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对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入学率、升学率、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师资力量、教材开发、干部培训、资金补助等问题的关注占主要部分,同时培养双语教师也是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而从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学科出发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也不在少数。如《民族教育投资规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导师制)建设新论——联合国儿基会大型国际项目在贵州民族地区的实践》,《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学的少数民族教育投入优化思考》《贵州民族地区新建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基于贵州的调查》《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分析》《民族学生第二语言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化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述评——基于语言问题观和资源观的视角》《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障碍形成及解决》等论文就反映了民族教育的经验实证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实验室设备管理员为其负责的设备设置基本信息和开放参数,如设备的功能描述、技术参数、开放时间、收费标准、机组人员、联系方式等;校园师生或校外用户查看仪器信息,预约实验,并登记实验机时、费用、成果。其主要流程和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四、民族教育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关于民族教育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都较为全面。然而,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在高速发展,社会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及产生的冲击,民族教育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种形势中保持良好的积极研究态度,把握好民族教育研究的方向,使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健康积极地发展下去,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学术及实际操作的参考,将是对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考验及挑战。因此,学者们不能止步于现有的民族教育研究范围,应与时俱进,关注民族教育的热点难点痛点,加强民族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对于过去取得成效进行研究。唯有保持不断向前的研究态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一直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民族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反思性和行动性研究,深入探究与构建民族教育政策的内涵;要具有前瞻性,重视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与适切性;还应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开拓性研究,注重民族教育政策对民族教育自身的影响,进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前瞻性、建设性的看法与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教育理论的体系。民族教育研究要重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促进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多元化,综合运用统计学、民族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综合利用历史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以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民族教育问题,做到以实际问题为着手点,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操作性成果,进而有效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水平。要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树立交叉学科意识,用综合性、全局性眼光审视民族教育问题,加大学科视域的融合,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民族地区具体情境研究的现实境遇,在理论上力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