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评析及趋势预判

2020-03-03张劲雨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史网络文学

张劲雨 刘 雨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所谓的网络文学指的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门槛低,获取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即由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征、地域风俗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当代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生态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探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脉络,探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内在价值,并从整体上把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未来发展趋势成为当前文学界一项重要的课题,然而,当前我国学者对此关注却相当匮乏。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脉络及特征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态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并不长。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8月由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组建的“中国民族文学网”的正式发布成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的萌芽,萌芽期更多地着眼于学术研究,尚未出现在线原创文学作品,这一阶段持续到2002年。第二阶段时间从2003年至2010年,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期,在此阶段,大量文学网站、论坛相继出现,在线原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现,数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从2011年至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开始向“类型化”转变。2011年以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创作还是采用传统的文体书写,如以散文、诗歌以及短篇小说为主,但自2011年开始,类型化小说成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内容,云南文艺网将小说分为言情、历史、武侠、社会四大类型。这些通俗化网络文学题材的出现,预示着类型化小说可能成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趋势。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有藏族的嘎代才让、扎西茨仁;侗族的潘年英;壮族的忽然之间、施定柔;苗族的血红、虹玲;瑶族的唐玉文;维吾尔族的迪尼孜、帕蒂古丽;土家族的米米七月、当金垭;满族的金子;白族的施怀基;彝族的陈虎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从题材来看有都市言情小说如《小城风景》《丽江,今夜不再说爱情》《小手河》《谁将流年抛却》等;历史穿越作品如《重生于康熙末年》《梦回大清》等;武侠小说如《迷行记》《逍行纪》《天元》《邪龙道》等;军事玄幻作品如《冷锋》《孤胆狙击》《天狼战旗》等。在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特点,具体而言,有四个特征:

首先,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本文通过梳理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站相关作品信息发现,诗歌、散文及小说是数量最多的3种文体,这与汉族网络文学有所区别,目前汉族网络文学主要以小说为主要文体。这与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语言以及民族意识有关。

其次,母语创作比较活跃。语言是文学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更对其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从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品来看,母语创作仍处于主要地位,特别是藏族、朝鲜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等历来保持母语创作的传统,采用母语创作网络文学也比较活跃。此外,藏族、苗族、傣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网站也采用多语写作的方式创作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纯母语、汉语以及双语写作。多语写作不仅能够保留本民族语言意蕴,也能更好地扩大作品的受众范围,提升其影响力。如琼迈藏族文学网基本采用纯藏语写作;文山苗族网采用苗语与汉语双语写作,或者苗、汉、英三语写作。

再次,地域色彩明显。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大多出自本民族,熟知本民族历史文化,因此其文学创作也大多立足于本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作品更多地以本民族、本地域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等为创作对象,书写乡土情怀、家园意识。例如,对蒙古族网络文学作家而言,其作品创作往往带有明显的草原意识,草原风貌及游牧文明已经深入他们内心。因此,其文学创作也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表现为“草原文学”。在草原雄鹰网上,很多作品的地域特色在标题上就明显体现出来,例如阿古拉的《天堂草原》、孙树恒的《陪你一起看草原》、葛·呼和少布的《草原放歌》等,这些作品都是以草原为书写背景,表现出明显的蒙古风情与草原文化。

第四,独特的民族审美。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以及文化认同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对应网络文学文本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集独特的族裔身份、特有的民族价值观、浓厚的民族情感于一体,其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凸显出独特的民族印记,并反映独特的民族审美价值观。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往往会选用特定的民族审美意象来表达民族审美价值观,借助抽象与具体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如彝族的山鹰、火;傣族的孔雀、白象等,这些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彝族生活于山地地区,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典型特征,火与武也是山地生活必备的生存技能,而“鹰”象征着自由,表达了彝族人的精神追求。

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史的价值

网络文学的出现充实了文学体系样态,拓宽了文学发展空间,为未来文学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广阔的思维理念与想象空间。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正在同传统文学一道重构当代文学史,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而正在快速发展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亦如此。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较一般网络文学而言具有特色化与经典化两大特征,对当代文学史也具有其独特价值。

首先,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丰富原有文学板块。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现有体例下的当代文学史中,网络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缺位已经愈发突出,对于小众化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更是如此,这无疑不利于当代文学史结构优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不仅隶属于网络文学体系,而且属于少数民族文学,具备民族性、区域性、多元化以及自由化等特征,因此,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能够推动当代文学史“去中心化”,丰富其内涵,促进当代文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加入不仅能改善当代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缺位,还能够改变传统僵化的文学观念,进而促进整个文学史的当代重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仅仅强调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民族属性并不能完全释放其发展活力,作为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数字化时代文学的“流动性”以及文学思维的日新月异。

其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能够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在传统文学体制下,文学更多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在近现代革命时期,文学甚至一度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作家被束缚于特定的体制机制之下,文学机构也相对固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文学体制以及文学创作体制有其合理性,乃至在当代文学发展中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并在诸多方面已经对新时代文学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内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僵化思维,而且逐渐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文学创作机制,伴随着其作品种类的丰富以及受众范围的扩大,也逐渐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及价值追求。因此,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在无形中更新着网络文学乃至整个文学领域的话语体系及思想观念,对僵化的文学体制形成一定的冲击,有利于我国当代文学史的结构优化。

第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文学秩序。网络文学由于思维观念活跃、创作群体平民化,因此其内容倾向于大众化、通俗化,而这不利于其文学地位的确立。但文学史建构存在既定的淘汰与过滤机制,这对网络文学的浅表化、粗俗化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促使网络文学向经典靠拢,即网络文学经典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不仅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内涵化发展,从整个文学体系来看也能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这从《失落的村庄》《神曲马头琴》《一座城市的故事》《瑶乡传奇》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中可见一斑。

此外,从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市场运作情况来看,网络文学在与传统纸质文学相互影响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体范式及创作思维,并在市场化的影视、游戏改编过程中对传统文学秩序产生的一定的思想及艺术渗透。这不仅对传统文学的市场化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推动了传统文学跳出既定僵化的市场发展思维。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当代发展趋势预判

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文体类型、创作题材、创作模式及市场运作正在日益更新,并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特别是在网络与数字化技术、多元一体文学史观的支持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未来发展环境将更加开放与多元化。

(一)大数据重塑网络文学的意义空间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及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对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价值转向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学内容网络化从而实现文学存储载体的变化,而是充分利用数字及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学创作、传播、市场运作流程化、高效化。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展现形式更加丰富,文本效果更贴近用户需求,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其用户的黏性。也可以说,技术因素融入文学生产过程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力”属性愈发凸显。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而言,大数据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降低了创作门槛,有利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二是拓宽了创作路径;三是优化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展示效果,更加取悦于读者;四是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五是传播效率以及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此外,大数据时代也重塑了文学发展业态,推动了包括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内的文学事业的转型提升,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网络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大量新思维、新理念、新理论纷纷涌现,目前来看,已经出现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等理论专著。可以预见,在数字化技术及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将在创作、呈现、传播、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会有巨大突破。

(二)多民族文学史观激发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多样性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理论来描述我国多民族共存的格局,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学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中华文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单质板块,而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织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系统,而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又统筹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文化成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著名壮族学者梁庭望教授也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分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并指出:中华文化由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以及江南稻作文化圈构成。中原文化圈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其他三个文化圈以“匚”形态分布其周围,此外,相邻文化圈之间又并非完全独立,其间又有许多重叠与交叉,如此一来,各文化圈又表现出链形相扣形态。各文化圈以及文化圈内的不同民族、地域之间通过文化纽带、血缘关系、经济纽带等彼此相连,使得中华文化经脉相连。正是在这一整体文化格局下,汉族文学与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彼此互通、一脉相承。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观以及文学史观对于当代文学史的价值在于其表达了对少数民族文学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重视。这种多民族文学史观固然不能直接指导少数民族学者以及作家的具体文学实践,但其能够促进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作家正视自身的文化身份及文学地位,激励他们文学创作的动力、增强其发扬少数民族文学的信心,进而肩负起振兴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使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内在联系,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等新文学形态的地位确立以及格局定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全球化、国内改革深化以及民族开发战略助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内涵式发展

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大数据技术支持、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支持外,还离不开文化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环境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无可对抗的现实境遇,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不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同时也固守着自身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底蕴,这就形成了创新与坚守的张弛关系,这种张弛关系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突破自我,寻求更高的增长点,同时也要规避失去立场、迷失自我的外部威胁。全球化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而言,更多的价值体现在促使其走出国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吸取外来文化之长、补自我发展的短板。

改革开发以来,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文化要素也从经济附庸逐渐转变为一种软实力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12年在文化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面向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共享工程——“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旨在构建环绕边疆地区的广覆盖、高效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这无疑为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也逐渐显现出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西部大开发促进了民族交往,持续推动各民族思想观念的更新,进而激发网络文学创作的思路与灵感;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个体具备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与条件;第三,信息沟通渠道的拓宽与畅通,加速了网络文学的市场扩张。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中国作家协会也明确提出促进民族文学大发展的八项措施,经过多年的践行发展,这些措施也逐见成效,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的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以及文学编辑培训等活动的开展,为当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内涵式、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文学史网络文学
梅卓文学创作论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