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20-03-03张德贵
张德贵
(山东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核心为设计学习概念,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与需求的多元适度教育教学模型,是积极响应多元文化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介的更新发展,传统信息流通方式与人才培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领域逐渐重视大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的教育培养,将其放在高校英语教学的战略性地位上。为充分调动网络多媒体形式的优势性,通过整合多种模态,根据相关教育指导要求,全面提升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创新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英语新媒体教学载体形式,对于优化发展英语识读方式,提升综合型人才英语多元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多元识读能力的内涵
识读能力与多元识读能力相比,更具有普遍性意义。从字典中我们可以得知,识读能力即为写与读能力,从联合国科学文化教育组织给出的定义来说,识读能力即为一种在不同知识与社会背景下,对理解、创造、识别、计算、沟通、解释、使用印刷与书面材料能力。简单来说,识读能力对象为印刷文本材料,对写作与阅读具有较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本识读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从较为单一符号系统转化成为多元符号学系统,识读能力转化为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是力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媒体形式将不同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交互能力。外国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可以从不同交流交互角度所获得的一种文本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也可以单纯解释为一种通过模态或媒体提供的一种阅读信息的基本能力。Kress对多元识读能力的解释是,不同信息之间进行交互互动的理解能力,其中涉及演讲、音乐、协作、图像、雕塑、绘画、手势和舞蹈等形式。我国胡壮麟将多元识读能力分为9个层次,而张德禄在前人对多元识读能力解释的基础上,将其扩展为社会交际、技术读写、语言读写能力三个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对多元识读能力坚持不同的认识与解释,理解方向不尽相同,但是核心或本质来说,是基本保持一致的。综合不同学者的解释内容,多元识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能力。是指社会准则、法律和伦理等进行的组织、解释、评估、定位、线上线下信息交流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信息能力对学习者提出两点要求,即为信息使用管理能力、获取与评估能力。
数字能力。数字能力即为通信工具、网络定位与数字化技术的创造信息、获取、定位和使用能力。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学习在同一新媒体环境下接触道德图像、语言、书面文字或者声音等即为多模态信息,学习者可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取一定的信息能力。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对理解非正式或正式习语内容上,对社会文化功能的理解与一定程度认同的一种能力。语言能力基于传统识读能力,其内涵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学习者需要具备认同与文化理解能力。
批判能力。对文本或多媒体内容的目的或意义进行评价、质疑或批判的一种能力。批判能力令学习者审查与质疑作者观点,评估和分析文本内容的目的与起源。
视觉能力。即为视觉信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习者在会使用传统文本印刷与多模态信息符号进行沟通解释的能力,信息符号设计图表、照片、图像与文本等。
优化发展高校英语教学,构建多渠道、多元化信息格局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主体利用与发挥出网络信息资源的语言优势性,整合多种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教师与此同时也要创新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多模态的教育优势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大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况
(一)提示型语篇的模态
提示型语篇功能是帮助教学工作者完成这个教学思路,使得教学层次更加分明清晰,突出重难点内容,应采用点句模态开展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在提示型语篇的英语模态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讲解说明,例如:利用PPT演示文稿形式展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内容进行逐条展示,文字即为教师语言的一种重复性载体形式。教师提炼所要讲解的内容,并应用教育信息化在PPT上呈现出提炼内容,进而通过语言形式展开充分说明。构建符合学生认知与需求特点的PPT内容或结构时,教师应使用特殊符号突出强调重难点内容,使英语教学结构更加清晰。
(二)分析型语篇的模态
分析型语篇功能即为针对项目或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内部关系、运作系统采取图标形式。表格形式可以直观说明传统解释说明的冗长文字,这是分析语篇模态的最突出的特点。分析型语篇内容是对所讲解内容的一种提炼与概括。同图标形式表示出来,使得讲解内容更加直观、明确与清晰,学习者可以直观地获得讲解信息,不需要自身进行二次提炼,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模态教学方式。
(三)直观型语篇的模态
直观型语篇功能采用更加直观的图像展现方式,将抽象内容直观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理解与运用。学习者通过多媒体形式了解到本节课所要理解和应用的英语内容,使得学习者获得教学真实感,同时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性变革。在这种模态发展形式中,学习者通常接收到图片、音频、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文字解释说明图片内容。在直观型语篇讲解过程中,为学习者呈现形式多数为图片,进而将其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四)劝诱型语篇的模态
劝诱型语篇模态功能主要是教师利用音乐、动画与色彩等模态,使得学习者能够认同自己观点,起到一种劝诱目的。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呈现出本节英语课重难点内容,尤其是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氛围,微课教学内容主要说明教学计划与目标,以及重难点讲解内容。学习者对教师所讲解的微课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三、大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
在多模态环境下,对高校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是多元识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学决策者和示范者,需要强化自己的信息化能力,并注重培养自身多元化识读意识与能力,应积极注重将多元识读概念导入到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多方面接触多元语言符号等资源,通过提升模态教学敏感度,帮助学生构建多模态语言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和语言等手段方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加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记忆。教师在多元识读能力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师还要疏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心理障碍与学习困惑,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程度的符号资源,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形成多元识读能力。
(二)基于翻转课堂展开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
翻转课堂主要为课堂内知识消化吸收与课前的知识传递两个部分,大学生学习完教师制定或指定的英语学习视频,进而自主进行针对性基础内容的训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且,通过多元教学反馈与交互,将多元识读教学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出英语学科优势性,通过课后评价,提出小组探究、设计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等多元识读能力教育教学模块。
(三)从英语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化提升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多元识读教学法,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并借助于多模态英语资源中查找、收集、搜索与评价英语语言教学信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多模态化多元识读课堂环境,使得英语教学优势性更加显著。英语教师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应用视频、音频、动画、图像与文字等多种模态的教学资源,使得英语教学活动更加数字化、立体化、形象化。进而以教材内容和实用英语内容为核心,通过网络平台补充英语教学资源,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将传统文本资源转化为电子课件形式。在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判断与数字能力。现阶段,多数大学生不能完全识别网络信息的利弊,信息爆炸时代下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渠道信息获取与评价的基本能力。学生具备信息数字化能力使用多模态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呈现出多元识读模态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学习说明信息搜索、筛选与来源过程。学生通过不同的多模态信息资源与指导方式下,学会正确判断和使用信息。例如:教师在展开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可在相关门户网站搜索英语微课教学视频或相关链接,将其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包括课堂学习、在线答疑与评价等。这一系列的自主英语学习,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多模态英语识读能力,包括课程浏览、文字阅读、视频观看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在英语多模态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转化能力,进而形成多元识读能力。
(四)从应用实践角度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高校英语教学小组从应用实践角度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应用性英语问题架构在真情实境中,使得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获得多元识读能力。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性,引导学生自主扩展多元识读能力训练,例如在教材内容讲解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多媒体视频观看或远程连线教育学者。现阶段,多元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教师主体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英语竞赛活动中,在备赛与参赛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元化识读能力,其中包括参赛前的信息搜索、网上查找理解参赛资料,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模态信息方式,增强学生的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尤其是参赛具体流程与要求信息等,应在网络上进行精准定位,强化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数字判断能力。进而可以利用PPT将自己所查询到的参赛信息集中展示出来,这是学生利用多模态信息的具体应用表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已成为教育必然。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上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上,多数采取小组探究或提问教学法,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是影响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点,制定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英语课堂的影响性是非常必要的。进而,也要注重多元识读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基于读写能力的传统多元识读能力评价方式,往往表现出教育主体对多元识读能力认识不充分问题,这一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