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
2020-03-03黄红梅
黄红梅
(中共如东县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400)
在我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并需要在加快建设的同时,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大学生村官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助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实际工作面临较多问题,需要我国借助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际效应,实现问题解决与提升大学生村官作用成效,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在全党工作中,将农村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强调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之前关于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相关决定文件的提出,在新形势下,明确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与原则举措,因此,需要在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认识到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应策略。我国需要针对农村发展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劣势,采取一定措施,例如,对我国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缩小,同时,缩小城乡生活设施差距。我国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国情,建设新农村,基于小农经济背景,促进农民增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进行稳步推进;基于经济高速增长背景,公平发展城乡教育;以上改革难题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提出的重要背景,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解决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二)界定
为实现三农问题解决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需要为农村提供新的发展理念与平台。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得以产生,将具备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大学生送往农村,提升农村发展实力,有助于我国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主要指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活力、对村级领导班子进行优化的村干部大学生,这些基层村干部大多由政府培养或选派。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指政府提供的针对大学生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培训、考核等综合机制。我国各地在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特点,在名称上也大有不同,部分地区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为大学生村官工程或大学生村官计划,要求一村一名。在大学生村官组织形式与主管部门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大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政府部门主管,组织系列选派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要求大学生文凭在大专以上,选派其到农村担任村官;另一种是教育部门主管,要求一村对应一名文化水平为中专的青年,安排其到高校进行学习与接受培训,在其成绩合格后,将国家认可的大专文凭授予学生,该大学生到对应农村担任村官。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
(一)待遇较低
大学生村官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对象,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因此,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部门在大学生农村生活、工作与发展层面,要对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最直接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工资待遇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满意自身生活状况的程度,分析我国全部地区范围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可以发现,仅有小部分大学生村官能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享受较高的工资待遇水平与福利,如,我国北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每月两千五百元左右的工资待遇,而其他地区大多给予大学生村官较低的工资水平。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多是每月几百元,针对这样的待遇情况,当地村民与大学生自身均认为工资待遇偏低。在工资待遇问题影响下,大学生村官容易对村官相关工作缺少工作热情,对自身生活与工作满意程度不高,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性,体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缺失。
(二)身份尴尬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村官身份与处境比较尴尬,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面临身份尴尬与经济窘迫的问题。在工资水平表现大学生村官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暴露农村大学生村官待遇问题的实质。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这部分群体需要明确自身身份,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并没有土地,因此,不能明确其农民身份,同时,大学生村官也并未享受工人待遇,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身份也并非工人。如果大学生村官群体身份为政府工作人员,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政府编制,在工资待遇上与政府工作人员也相差较大,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尴尬,对大学生村官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缺少名正言顺的现实条件,影响其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身份处境的尴尬,不能明确自身定位,影响其工作热情与工作开展方向,严重情况下造成大学生村官的自卑心理。因此,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需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通过政策明确其身份,提升其工作实效性。
(三)专业不符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农村工作中,面临自身专业技能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的问题,体现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偏离,影响大学生自身才干发挥的有效性。大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践工作中无法有效应用自身专业技能,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村官工作中认为自身专业技能发挥作用不明显,作用发挥率较低。由于大学生村官群体具有比较复杂的专业结构,因此,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与农村实际工作需求错位,农村要求大学生具备的实用技术能力,大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很少涉猎,造成大学生村官能力的不足。并且,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体系比较复杂,包括农学、法学、经济管理学、文学、理学、医学等多种专业,其中农学与经济管理学的人数比例并不多,体现大学生人才与农村村官人才需求的偏离,难以提升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有效性。
(四)工作艰难
大学生村官大多面临工作推动艰难问题,并且村官工作内容繁杂,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在农村工作繁琐复杂的前提下,农村村民在素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拥有不同的观念,因此,村民难以有效理解大学生村官要求与相关政策,不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统一化的大力支持,这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都面临工作推动艰难的问题,主要困难问题是自身的好想法与好项目由于缺少技术与资金支持,难以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践,因此,需要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艰难问题,为其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以促进其工作顺利开展。
(五)前途迷茫
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认为其在农村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部分大学生村官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农村。前途发展迷茫使大学生村官群体准备、正在或已经离开农村,仅有极少数大学生村官愿意留在农村继续工作,这种情况会造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人才匮乏问题,影响向农村输送人才相关机制的有效建立。总之,我国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工作现状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突破现实困境与自身缺陷,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工作开始之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问题进行充分了解与调查,结合问题有效制定政策,同时,要求政策实施者深入调查研究政策实施的全部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大学生村官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体现政策实效。
三、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效
(一)注入新鲜活力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考量的关键,是分析在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效,分析其政策效应。首先,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注入新鲜活力,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大多具有年轻、思维灵活、思想解放、敢拼敢闯的特点,将其编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的能力结构、文化结构与年龄结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村级组织活力进行有效激发。以我国鹤壁市为例,在农村地区整体干部队伍中,有超过一千名的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使村级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大幅度下降,并且队伍学历水平显著提升。但是,我国农村大学生村官在数量上仍存在明显问题,大学生村官人数的不足,造成我国整体农村村级干部队伍的活力与生机未能实现明显增强,需要大学生村官政策进一步发挥作用。
(二)提升治理水平
在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际效应体现在对村级班子的治理水平进行改善。大学生村官大多具有丰富的理论、较高的能力与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本村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全面地进行负责,如,在决策之前,清楚自身村子的实际情况,对上级要求进行充分分析,综合内情与外情,选择建设新农村的崭新视角,保证自身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从而稳步推行村官相关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借助相关农户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明显提升村级班子自身的治理水平。但是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大学生村官大部分从事党支部书记助理与村委会主任助理等工作,在本村决策上缺少决定权,造成大学生村官提升治理水平有限,需要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关注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赋予大学生村官参与本村决策的权力,有效改善治理水平的同时,促进新农村有效建设。
(三)培育新型农民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际效应体现在政策培育新型农民。大学生村官属于新技术、新文化与新思想的载体,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会与传统农民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在不同观念的摩擦中产生思想新火花。例如,大学生村官可以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反季蔬菜、实施畜牧养殖等,更新当地农民务农观念,使其使用新技术种田,发展新产业带领农民致富,这些好处会使农民认识到新型务农的重要性,强化农民种植方面的科技意识。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村官可以联合当地政府为农户创办农业技术培训院校与图书馆,使农民具有文化的同时能够掌握最新技术与懂得如何经营,从而有效培育新型农民。因此,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农村实际工作提供大学生群体,使农民与新技术、新思想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农民与大学生村官共同成长,培育新型农民,从而推动新农村加快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视角下,要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应清楚政策背景与内涵,结合大学生多方面的村官工作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政策实际效应,以政策的完善与发展,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提升基层班子治理水平、培育新型农民,从而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