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背景下沈阳故宫清文化实景旅游演艺升级研究①
2020-03-03盖学瑞张颖辉
盖学瑞 张颖辉
(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实景旅游演艺(亦称景观剧)是新型的文化旅游业态,以人文景观或真实山水为舞台〔1〕,“活态”展示再现历史文化的演艺形式。2004年第一台景观剧《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取得成功后,旅游演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浮生六记》等一批文化题材的旅游实景演艺作品悄然带动了新兴旅游市场,旅游演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旅游演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借助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突破瓶颈,打造核心文化产品,使沈阳故宫清文化实景旅游演艺更上一层楼,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沈阳故宫清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现状
沈阳故宫从2004年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皇家礼仪表演,如《新春朝贺》《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等,令游客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从沈阳故宫旅游演艺节目的主要表演内容上来看,几乎全部是清满族歌舞类表演产品,内容比较单一,这些内容突出了地域资源的特色,但同时也限制了清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自身发展的潜力。此外,现存的清文化较为集中的旅游景区当属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打造清文化特色会加剧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之间的竞争,同质化现象会日趋严重。北京故宫作为皇家宫殿,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使用时间,沈阳故宫均无法比拟,虽同属于皇家宫廷,在北京故宫的对比下,沈阳故宫的旅游形象在游客心中的定位受到限制〔2〕,沈阳故宫清文化旅游演艺亦是如此。
从沈阳故宫旅游演艺的产品定位来看,目前旅游演艺产品只是一个附属项目,并未上升到彰显文化遗产的应有高度。“静态”的传统展览,被动展示已不能很好地传播文化,满足游客的体验,“活态”的展示再现历史文化的演艺形式才具有鲜活的视觉冲击力、持久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栢艺萌研究指出游客很喜爱沈阳故宫博物院清宫礼仪展演这种表现形式〔3〕,沈阳故宫应主动顺应这个大趋势,同时力争提高演艺的产品定位。
从沈阳故宫旅游演艺演出的时间和场次来看,旅游演出的时间只局限在春夏秋三季的周六周日和节假日的上午,表演场次也急剧减少,由《新春朝贺》《册封五宫后妃》《评剧折子戏》《京剧折子戏》和《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等表演剧目减少到只有《海兰珠归嫁皇太极》固定演出。旅游演艺演出的时间和场次的删减意味着游客对清文化“活态”体验机会的减少,导致游客游览完沈阳故宫,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和回味。
从沈阳故宫旅游演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范围,尤其是对沈阳故宫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推广宣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申遗成功后,沈阳故宫博物院从2005年开始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来大力宣传推介清文化遗产,通过推出“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根据盛京宫廷礼仪改编的包括《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等形式新颖、推陈出新的皇家礼仪展演剧目,使游客既对清文化历史有了“鲜活”的认识,增加了沈阳故宫的吸引力,又取得了很好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到2007年沈阳故宫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演出密度下降和宣传力度的减弱,社会影响力和游客的关注度急剧下降。
总的来说,沈阳故宫旅游演艺的发展提高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沈阳的经济发展,对探索发展新的文化演艺形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旅游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沈阳故宫旅游演艺应顺应时代要求,急需进行产业升级。
二、基于政策推动背景下的沈阳故宫清文化旅游演艺升级策略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 《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东北地区是清文化的发源地,旗人入关汉化以后,将当时汉人已抛弃的规矩,如祭祀、丧葬、喜宴等儒家礼法形式发展到繁文缛节的地步,保留的比汉人还夸张〔4〕。而位于山海关外的沈阳故宫则保留了更多的后金和清前期的宫廷建筑、文化和传统,这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最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政策推动的背景为沈阳故宫旅游演艺产业升级提供了最佳契机。
总的来说,重视程度不够、题材单一,呈现内容同质化严重以及协同机制未建立等是制约沈阳故宫旅游演艺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可以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产品特色再创新和构建协同机制三个途径予以解决。
(一)转变发展思路
从沈阳故宫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宫三陵”申遗成功是推动旅游演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沈阳市政府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旅游演艺起步阶段曾大力给予其推动和支持,目前旅游演艺产业已经具备一定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还没有形成旅游演艺产业。沈阳市政府应加大对沈阳故宫旅游演艺扶持力度,持续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在文化和旅游部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沈阳故宫博物院更应该转变发展思路,不能故步自封。沈阳故宫的清文化旅游开发优势不言而喻,是现存唯一一座原真展示后金和前清时代艺术风格的少数民族皇家宫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应转变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抓住政策扶持的良好契机,将旅游演艺由附属产品升级打造成旅游演艺产业。
(二)创新产品特色
产品创新主要包括表现形式和产品内容,以《宋城千古情》为例,在表现形式上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灯光、舞美、音响和服装等手段,美轮美奂,使游客充分体验了“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文化内涵。但《宋城千古情》的高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烘托沈阳故宫的演艺节目,原因有三个:一是冗杂的技术手段造就的视觉冲击会喧宾夺主,并阻碍观众之间的交流,导致观众无法清晰判断表演要传达的主题及表现的寓意,所以原真的背景和氛围更有利于突出实景演出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5〕;原因之二是2009年沈阳故宫举行了一场题为“万象·沈阳”的全球招商启动会和一系列演出,大政殿广场灯光璀璨,光彩夺人,但加入大功率人造的声、光及因扩充场地需要拆除了保护围栏等与遗产保护背道而驰的做法都会对古老建筑产生不可逆的损毁,商业活动更与沈阳故宫幽静深邃的文化气息格格不入;原因之三是实景演出若只有眼花缭乱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辅助的场面,而没有直指人心的内容的话,观众也难以满意〔6〕。所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故宫,产品特色创新不应在声、光等现代表现手段上,而应植根于本地的清文化沃土,注重东北地方特色的挖掘。“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7〕。这说明演艺节目的取材和反映的内容很重要。实景旅游演艺究其本质要素仍为导演、演员、剧场和观众,具有戏剧的属性〔8〕;同时突出地方文化,兼顾娱乐性,演绎了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文化景观〔9〕。只有真实的历史故事、美丽的民间传说,才能吸引和打动游客。厦门同安影视城景区先后推出《皇帝上朝》《清宫百艺》等旅游演艺节目,由于产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而受到游客的好评。演艺节目即使再精彩,随着长时间的反复上演,再加上题材单一,总是难以保持吸引力和新鲜感,这就需要在产品内容上再挖掘、产品特色上再创新。2019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启门入宫仪式》,比较新颖,既提高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又有秩序地引导游客进入故宫。沈阳故宫的清文化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作为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以此资源环境作为依托开展的清文化演艺,比如《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才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游客的体验感是最真实的。因此,厦门同安影视城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内容深挖掘,再创新,旅游演艺节目不但要弘扬历史文化,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历久弥新。
(三)构建协同机制
沈阳市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旅游和清文化的研究,拥有丰富的史料资源和研发经验,故宫博物院应加强与相关学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创新协同机制。沈阳故宫博物院根据盛京宫廷礼仪为蓝本,改编成《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等演艺节目,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毕竟创作团队过于单一,与其他演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在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应引入实力更加强大的创作团队,注入更多的原创元素。无锡影视城早在1993年就先后推出了《皇帝上朝》《贵妃册封》等一系列旅游演艺节目,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与此相比较,虽有原真的地域特色但其内容并无多少新意。演艺企业应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演艺表演人员。比如《宋城千古情》特别注重对演员的选取和培养,通过与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合作,演员们选修这些高校的各类艺术课程以培养其对艺术与美的认识和体会,进而增强对艺术人物的理解和塑造。沈阳师范大学拥有旅游管理学院和戏剧艺术学院,在旅游和演艺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与创作实践经验,可以通过校企联盟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提升演员的艺术素养、创作更具地域特色的清文化旅游演艺节目。总之,只有通过建立政府、故宫博物院、大学和演艺公司的相互协同的机制,才能让旅游演艺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旅游演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沈阳故宫博物院应借助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挖掘清文化内涵,推陈出新,升级沈阳故宫旅游演艺事业,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有示范效应的清文化旅游演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