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史·张德辉传

2020-03-03[明]宋

领导月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世祖圣人孔子

[明]宋 濂 等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①,召见,问曰:“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往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矣。”又问:“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因问德辉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访中国人材,德辉举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致胙于世祖,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世祖又问:“典兵与宰民者,为害孰甚?”对曰:“军无纪律,纵使残暴,害固非轻;若宰民者,头会箕敛②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世祖默然,曰:“然则奈何?”对曰:“莫若更遣族人之贤如口温不花者,使掌兵权,勋旧则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若此,则天下均受赐矣。”

是年夏,德辉得告,将还,更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槃、李涛数人。陛辞,又陈先务七事:敦孝友,择人才,察下情,贵兼听,亲君子,信赏罚,节财用。世祖以字呼之,赐坐,锡赉优渥。有顷,奉旨教胄子孛罗等。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因启:“累朝有旨蠲儒户兵赋,乞令有司遵行。”从之。

(原文据中华书局1974年版《元史》)

【注释】

①潜邸(dǐ):又称潜龙邸,太子即位前的住所。

②头会箕敛:征人头税,用作军费支出或皇室支出。形容赋税繁重苛刻。

【译文】

元定宗二年(1247 年),忽必烈在王府召见德辉,问他:“孔子去世已久,如今他所说的‘性’在哪里?”回答说:“圣人与天地共始终,无处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孔子的‘性’也就在这里。”又问:“有人说,辽因为信佛而亡,金因为好儒学而亡,有这话吗?”回答说:“辽朝的事臣未能全知,金朝则是臣亲眼所见。宰臣中虽用一二儒臣,而其余都是世袭的武将,军国大事又不让儒臣参与,以儒生而进为宰臣的,大抵只占三十分之一,金国之存亡,自有人应负责任,儒臣有何过错?”忽必烈点头称是,又问德辉:“祖宗的法度都还在,而许多未能付诸实施,该如何是好?”德辉指着银盘比喻说:“开创国家大业者,如制造这银器,要精选白金良匠,按一定规矩制作而成,交给后人,传之无穷。但应交给谨慎厚道的人掌管,才永为珍宝。否则不仅会损坏,而且恐有被偷去的危险。”忽必烈沉思了好久说道:“这是我所不能忘怀的。”又询问中原人才,德辉举出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问:“农家辛苦劳动,为何还衣食不足?”张德辉回答说:“农桑为天下之本、衣食之源。农民男耕女织,终年勤苦,而将其最好的收获交纳于官,剩下粗恶者用以上养父母,下育儿女。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人民哪有不受冻挨饿的?”

定宗三年(1248年)春,行祭奠孔子之礼。忽必烈问张德辉:“为何要对孔子行祭奠礼?”回答说:“孔子为万代主宰天下者之师,所以历代君主都尊敬他。把他的庙修建得十分庄严肃穆,按时祭祀。崇敬他与否,对圣人无利也无害,但可以见君王崇儒重道之意如何。”忽必烈说:“从今以后,此礼勿废。”又问:“领兵与治民,哪个最危害百姓?”回答说:“军无纪律,任其残暴,为害固然不轻;但是,治民之官,对人民横征暴敛,毒害天下,使祖宗之民如在水火之中,为害尤甚。”忽必烈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问:“那怎么办?”张德辉回答道:“莫若派遣皇族中之贤者如口温不花这样的人,执掌兵权;旧日勋臣如忽都虎这样的人,使他主管民政,这样,则天下均受到皇上的恩赐了。”

是年夏,张德辉告假还家,临行前又举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般木、李涛等数人。辞别皇帝时,又奏陈首先要办的七事:提倡孝友,选择人才,体察民情,重视听取各种意见,亲近君子,信赏必罚,节省财用。忽必烈对张德辉不呼其名而呼其字,赐坐,赏赐优厚。不久,张德辉奉旨教育贵族子弟孛罗等。元宪宗二年(1252年),张德辉与元裕在北方朝见皇帝,请忽必烈为儒教的大宗师,忽必烈高兴地接受了。德辉等就此进一步启奏:“历朝有旨免除儒户的兵赋义务,乞下令有关政府部门遵行。”忽必然同意了。

【简析】

张德辉是山西交城人,因晚年与元好问、李冶同游于封龙山,当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三老中只有张德辉长期在元朝做官,他虽然不像元好问、李冶那样学术、文章闻名于世,但从《元史·张德辉传》来看,显然也博学多才,而且常有济世经邦之志。在选段中,张德辉回答忽必烈说“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即深合孔子“为仁由己”“求仁而得仁”的思想精髓,所以当忽必烈怀疑“金以儒亡”时,他在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极力表彰儒臣,正好利用这个时机进言来减轻忽必烈对于用儒士、行汉法的疑虑。后面记载他引导忽必烈祭祀孔子、建议免除儒家学者的兵赋义务,尤其是和元好问一起,主动奏请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公开宣布元世祖将以儒学安天下、治天下。这些做法都坚定了忽必烈树立改用儒学,以儒者治国的决心与信心,并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原文化遭受冲击的厄运,加强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因此可以说,这些内容不仅是整篇《张德辉传》最为光彩的事件,而且也是元世祖忽必烈人生中最为著名的文化事件。

小智慧

识 趣

倪 匡

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千万要识趣。不识趣,后果十分凄惨。不识趣的人,在人际交往之中,决不受欢迎,久而久之,甚至到了令人“望风而逃”的地步,自然是不识趣者的悲剧了。

要识趣,十分容易做得到,记得尽量少麻烦他人,少缠人。有的人,以为和别人交情极好,就可以要别人这样那样,已然是不识趣至极了,人家碍着面子不发作,心中必然有恶言相向,若不及时而退,后果自然大是不妙。

也有一等不识趣的人,以为自己在各种场合都受欢迎,于是,便有惨不忍睹的场面出现。导致有众多不识趣的人存在,是由于人际交往不讲真话的结果,对不识趣者,暗示没有用,非“明示”不可,才有效用。(选自《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世祖圣人孔子
孔子的一生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孔子的一生
官场圣人范仲淹
元朝人起名很有型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从犯颜直谏的古弼和知错就改的魏世祖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