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选萃
2020-03-03
《孝经》二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①。”(《士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章》)
(原文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孝经集注述疏》)
【注释】
①无忝(tiǎn)尔所生:不辜负、不愧对自己的父母。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译文】
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国君是用崇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侍奉国君和上级,然后既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又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士章》)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至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广扬名章》)
【简析】
常言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但自古无双国士、社稷重臣多以“忠孝难两全”为憾,为了解决这一人生难题,《孝经》明确提出“移孝作忠”的伦理观念,对其后中国两千多年“忠”“孝”不分的文化影响可谓至深。
《孝经》中的《士章》最后引《诗经》中的“无忝尔所生”来告诉世人,“移孝作忠”不仅不会辱及父母,反而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广扬名章》直接从“名立于后世”的角度来引导天下士子大力发扬“移孝作忠”的精神。可见《士章》和《广扬名章》不仅主题完全一致,内在逻辑也明显递进。我们对照其他先秦儒学经典来看,《论语》中孔子曾引用《尚书》里面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来说明以“孝友”之德来影响他人才是治国“为政”的正道,《大学》里面也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都是在强调“私德”为“公德”之本,或者像《礼记·祭统》中说的:“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认为“忠君”和“孝亲”所依据的是同一个根本,但显然都不是主张“私德”应为“公德”让步,《孝经》的作者当然也明白这个儒家的基本逻辑,《士章》里明确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广扬名章》里也明确说“行成于内”,并没有在根本上违背儒家重“仁亲”“内德”的基本观念,但是流弊影响所及,则难免会导致以“君”为“父”、忠孝不分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行为以及精神奴役,这是如今世人所当深知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