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03-03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政治课理论课价值观

毛 然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高校阶段,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是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一、何为获得感

获得感最初是指一种正向的主观心理感受,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取决于主观需求与客观供给是否一致。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一词:“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论及思想政治课领域的获得感,就是施教者所宣扬、灌输的理论及观点是不是受教者所需要、所期待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来源包括知识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短期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了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长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变了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实现了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金字塔尖。思想政治课教学最终达到的理想效果是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奉献社会中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的来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为例,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理想信念的确立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公共课,其肩负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必须有明确的立场和导向。思政课必须姓“马”、姓“社”,培养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无论哪所大学、什么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都必须接受思政课的洗礼。就如同“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作为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偏差,那么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将满是荆棘。

所以“基础”课程第一章就是“人生的青春之问”,这是指引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也是价值观引领。让学生思考诸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则是对第一章的延续和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第二章则是通过对理想信念的探讨,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家国情怀的激发

“基础”课程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弘扬中国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前两章相比关注重点从个人层面过渡到国家层面,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的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的精神标志和近百年来凝练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传递给我们的青年一代。这个过程也是培养青年一代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激发青年一代家国情怀的过程。第四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四亿人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家国情怀的一个深层次表达和根本诉求。小家和大家如何统一?个人和社会如何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如何统一?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

“基础”课程第五章探讨道德起源、道德传承和公民道德要求。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情感和道德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些困惑?从源头上来说,是认知层面的原因。“基础”课程道德章节正是从道德角度给学生提供指南和帮助。何为道德判断?甄别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如果学生能在认知层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大多思想、情感和道德困惑也都能迎刃而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想政治课在改变学生认知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章节社会、职业和家庭三个领域探讨作为一国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并积极引导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四)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法治思维的形成

“基础”课程第六章通过法治体系的介绍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让学生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两个最重要方面。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走上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感的培养。“基础”课程最后两个章节正是为学生走上社会做思想准备。

三、怎样提升获得感

(一)精心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是青年群体,我们已经迎来了第一批00后的大学生。当代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迅猛推进和中国和平崛起时期,思维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碰撞,这使得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个体意识和不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政治课主要灌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免和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取向产生冲突。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例证丰富。诸如“基础”课程第二章第二节探讨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可以从马克思的生平切入,从马克思跌宕起伏的一生唤起学生对马克思的敬佩之情,进而讲解马克思的主要理论以及其理论与中国三次飞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先是被人格魅力打动,再为真理力量所折服,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教学内容要兼具吸引力和理论深度。教学设计中,吸引力是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很强,如果内容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不会关注,那获得感也很难实现。所以在“基础”课程道德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讨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什么样的职业是好职业”“为什么疫情防控期间最美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疫区?”等问题,让学生先产生兴趣,进而自己探寻问题的答案。当然老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学生讨论也许能够触及正确答案,但往往思考的深度不够。老师此时就要趁热打铁做进一步深度讲解。在“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回答“不扶”,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这时老师要及时介绍民法总则的“为好人撑腰”原则,让学生坚定自己的道德选择,放心大胆地去做好事。

(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获得感的生成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优化。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老师还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全方位推进思政教育。“基础”课程中法律章节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讨论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如孙志刚案、秦中飞案、于欢案等,学生虽然不具备高深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有基本的是非判断和朴素的道德情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他们会深刻了解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对法律产生由衷的敬畏之情。实践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点,也可以模拟、创设一些场景。如模拟法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扮演,参与一下案件审理、宣判的流程,切身感受到法庭的庄严与肃穆。只有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思政课堂中,获得感才能得以实现。

(三)考核评价方式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课程成绩永远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果只是通过最后一张试卷来考核,那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将很难保证。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考核结果应该弱化试卷成绩,突出平时成绩。大学阶段思政课一般都是考查课,开卷的考核形式。建议把卷面成绩的占比控制在40%以内,平时成绩占到40%以上,再加入10%到20%的实践成绩。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对实践环节引起足够重视。也有一些学校在评定奖学金中加入了德育考核和德育加分项,这是对思政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当前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要实现多方合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一体两翼。仅靠思政课堂每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有学校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政治课理论课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