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
2020-03-03尉英
尉 英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应我国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又善于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个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
一、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
每一个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其思想渊源、主要内容、灵魂精髓、指导地位及其哲学基础等基本要件。习近平经常讲到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其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髓,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芒。世界统一于物质,尊重客观规律的唯物论原理;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矛盾分析法,重视调查研究,强调底线思维等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构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的同时,应坚持时代性,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吸纳于课程教学之中。2018版教材于同年4月出版,以适应高校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但是,我们的理论创新何其迅速,5月,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其核心内容是“六项原则”,涵盖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民发展、国内与国外等关系,在“原理”课教学中多处能找到知识融合点。2018版教材明显滞后,除了在教材的第三章的课后思考题中涉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之外,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阅读文献都没有吸纳我党在生态文明思想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此,教材中有非常大的空间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何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殷殷寄语指出了人才的标准:成为合格人才,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是必备的,成为全面人才,还应该兼备人文情怀。习近平在去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又一次流淌出这样的情怀:“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习近平多次动情地说,锦绣神州是华夏儿女的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家园”一词怎不让人心生眷恋!让群众“记得住乡愁”,“乡愁”二字让人魂牵梦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与青山的美妙互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真谛。“原理”课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所有生命乃至所有物种。今年疫情突发,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倡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绿色人文情怀的紧迫性,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的“原理”课理应责无旁贷地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原理”课程的融合路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唯物论的融合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物质的定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以唯物论为哲学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在教学中应把握其精神内涵,突出重点,找准二者的融合点。
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是我们的宏图大志。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理应保持清醒的认知,我们的环境依旧面临严峻的不容忽视的形势。我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积累了辉煌的社会财富,也使自然环境的破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个实际出发,经过不断的思考提升,习近平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重点分析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用生动的案例诠释抽象的原理。如习近平指示要弘扬塞罕坝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再如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习近平一如既往参加义务植树,率先垂范,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员,年复一年,终能凝聚全民生态意识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尤其是我们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取得了诸如“新安江模式”“江西样板”等巨大的成就。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蛮干乱干,二是夸大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无为,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我们应该这样做: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杜绝短视行为;另一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不断升华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具体途径是要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调查”就是深入实际,获取事物的全面的客观情况,“研究”就是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对客观情况的规律性认识。
第三,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原理”课在深入阐释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时,认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材侧重从主体利用开发客体的维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明确提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阐释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时,应该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融合进来,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渗透性要素纳入构成要素中,与科学技术并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辩证法的融合
第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联系的观点处处可见:生态文明与其他四个文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要用联系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习近平指出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典范。事物在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创立反映客观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底色,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人民生活品质的实现问题。
第二,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学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工程中,把握矛盾的主次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以层层递进的矛盾运动的逻辑成就了经典的教学案例。首先,矛盾具有普遍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动态中存在着矛盾,以往的我们片面考虑人类的利益,实现经济的发展,如今,再不改弦更张,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发展就无以为继。其次,矛盾是运动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就是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矛盾的转化。最后,“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有机统一、可以统筹兼顾的。任何矛盾的两点都是不均衡的,有主次之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把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绝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罔顾人类的永续发展。从生态环境到经济建设都要统筹兼顾,当二者矛盾不可调和时,宁可牺牲短期经济利益也要保护环境,最终二者达到和谐,这也符合矛盾运动的辩证法逻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认识论的融合
第一,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的革命性变革,在认识论中,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我国,每一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因为生态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现实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程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中央实施环境监察,成立中国自然资源部,党的十九大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近几年,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均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得力措施。
第二,人的正确认识的获得是一个从实践上升到认识又从认识回归到实践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沿着真理性方向深化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指导下不断实现目的性的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交互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把生态文明列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系之中,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系之中,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把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必将指导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