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03王绍芬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感思政高职

王绍芬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旨是“修身”,以培养道德品质为主。强调的是人应该适应社会,所以每个人都要做到自律、宽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古代知识分子的做人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培养良好的道德开始,用自己的学识来达到家庭和睦的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安定做贡献。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主旨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所以在教学中,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单纯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做人”。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则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更加重视对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道德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高职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建设性人才,当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更要兼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因为传统农业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之上,所以需要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就形成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都是源自于此。

舍生取义”中的“义”有多种解释,可以是国家荣誉,也可以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蔺相如出使秦国,准备用和氏璧与秦国交换城池,但因为秦王不真诚,蔺相如手捧和氏璧,准备与和氏璧同归于尽,最后成功保护了和氏璧。蔺相如就是一个“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典型。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羁押。匈奴人让他投降,但他不屈服。在北海牧羊还持着象征汉朝使节的符节,以此来维护民族尊严,后来苏武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为了民族气节,将生死看淡,将生命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不屈服于外界的淫威,敢于捍卫国家民族尊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强调个人爱国,但在现代道德教育中,从个人修养开始,就重视社会和谐观念的培养,认为社会和谐稳定是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责任。古代学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将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们将学习、理想与国家社会稳定相统一,符合个人对名利的追求,因而容易被人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借鉴到我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方面。[1]

(二)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属于现代教育,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重视抗挫折教育,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篇章都是关于如何面对挫折的,孟子的《告子下》中,认为人生经历的苦难,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奏,所以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他列举了古代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人,这些人有才华,都来自中下层社会。尽管命运坎坷,但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孟子的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具备不屈精神的人,才可成为有担当的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通过古代名人,在困境中坚强不屈,创造伟业的辉煌,来表达自己情愿忍辱,也要完成《史记》的决心,他书中所列的姬昌、孔子、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都是在逆境中奋斗的典型。

我国很多诗人,由于政治观念不同,被贬到荒凉之地,如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人,他们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但却没有因此消沉,仍旧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将自己在被贬之地的发现以及感想感受抒发出来,将自己的豁达乐观思想传递给他人,创作了无数的经典诗词。[2]

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面对挫折的心态和能力,也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

(三)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是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知恩图报。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己”,通过具体生活来反省自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上,来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引起别人的不满,当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时,不能责怪别人,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也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自律自省,社会上的矛盾将大大减少。

我国古代小说、戏剧的题材中,很多人为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当然也有很多反面教材,一些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徒,最后受到命运的惩罚。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诚信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还表现在对家人的态度上,古代对于官员的道德要求,就体现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因为古代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孝悌”,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兄友弟恭”,是因为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如果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没有感恩之心,与自己有血缘的兄弟不友好,这样的人对他人更不会有爱心,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做官去爱护百姓。

在孝顺方面,不是单纯要求儿女具有反哺之恩,在父母年老时,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让父母愉悦,这才有《礼记》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必告反必面”这样的生活细节,避免父母担惊受怕;因为孝顺,所以儿女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轻易赴死,给父母造成心理创伤。古代的孝顺教育中,还包含了生活教育、礼仪教育。

对于今天的高职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可以作为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思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将传统文化引用到教材中,可以用小说的形式,也可以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或者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场景入手,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理论传递给学生。

我国古代进行道德教育,是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标准,先要求学生进行个人道德的培养,然后从个人推及家庭中,在家庭中做到“长幼有序”,从尊重父母开始,逐步推行到尊重社会上的所有老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教育。

所以在学校的思政教学中,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教育学生爱家庭,爱父母,让他们对父母具备感恩之心,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善于从家庭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感恩意识才会有责任感,才会珍爱生命,勇敢面对生活挫折。[3]

(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其实传统文化一直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材料,关键是我国语文教学方式存在问题,语文教学重点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和个人应具备的修养,通过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的情感,还要让学生学习孟子的“反求诸己”的处事方式,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思政教学需要从生活、课堂教学多方面进行,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也要遵循这个规则。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全社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在生活中利用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在学校方面,除了要利用不同教材,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各个兴趣小组、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责任感思政高职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