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3吴布林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红色资源

薛 冬 吴布林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新形式下面对国内国外发展形势,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学生党建工作给予了重新审视。当前,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有效融合红色资源对其工作成效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

对红色资源进行科学定义,全面深刻把握其概念内涵,是促进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客观需要和首要前提。《“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一文首次定义这一概念,作者认为:“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时代精神被称为广义的红色资源;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则被称为狭义的红色资源。”[1]随后众多专家学者对“红色资源”各抒己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但直到现在,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对“红色资源”的时空发展界定有争议、对内容的认识缺乏统一标准和没有科学把握其本质内涵三个方面。本文选取在《“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一文中的相关定义归纳如下:“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所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2]

从创造主体来看,中国红色资源根源于正义的人民战争,贯穿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整个过程,所以其创造主体必然是广大的中国人民。此外,人民的行动并非盲目自发,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一股有组织、有信仰的磅礴力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指出,小农就像难以聚集的土豆,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的关系。[3]1921年,中国共产党于国家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悄然诞生后却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团结领导中国人民铸就了举世震惊的丰功伟业,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民主共和国。红色资源之所以被称为红色资源,追根溯源是因为其创造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从时间外延来看,红色资源创造和形成的时间被明确为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改革开放时期。首先,红色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文资源,是在已有文化和文明成果中融入鲜明的无产阶级统治色彩并进一步创新和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和时间积累性。其次,红色资源获得人民认同感从而加以传播、开发、利用需要一个过程,该过程是保证红色资源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这种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红色资源的成型时间应当距今有一定时间间隔。最后,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纪念场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往往集中反映出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历史事实,随着时间节点的愈近人民对于红色资源的“认同感”愈低,甚至丧失心中“红色资源感”。[4]是红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具体内涵为:井冈山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铁人精神等。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导向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5]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个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6]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人民的认同和拥护,得到人民对党的理论基础、政治主张、价值立场、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的肯定,才能稳定其执政地位和巩固其执政权威。高等院校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归属感正是以政治导向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与红色资源的内在成因及形成时间高度契合。因此,红色资源对增强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具有重要价值,其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的政治导向,指明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政治建设方向,增强了学生党员“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二)价值塑造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7]当前,我国步入改革深水区,生活节奏加快、利益诉求多元、个人欲望膨胀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如此社会环境极易造成人心不满和价值扭曲等失谐现象。红色资源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种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道德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先进的伦理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魅力,具有为优秀人才塑造价值的作用。其内容饱满、分布广泛,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通过红色资源深化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探究反思,锤炼党性修养,思考人生真谛,摆脱低级趣味,培育高尚的价值品德和民族精神,追求真善美,最终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文化传承作用

民族、国家或社会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机械集合,而是由某些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心智模式粘连而成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文化传承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休戚与共。红色资源本身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存在的文化,其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新的文化进行传承、融合和升华而最终形成。高校学生通过红色资源教育和熏陶能够激发出内心艰苦奋斗的信念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并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进一步外化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实际行动,达到红色资源育人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是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政治导向作用和价值塑造作用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的现实困境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红色资源,不仅是对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发展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激励高校学生党员自觉学习优秀文化、坚守初心使命、凝聚民族精神和树立远大理想,继而带动全体青年学子向上奋进。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在学生党建应用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不正确

高校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社会进程,其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思想高度活跃、追求新事物、享受新鲜感成为其鲜明标签。因此,在面对红色资源这一具有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时,高校学生往往缺乏正确认识或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对红色资源缺乏直观了解,认为红色资源属于历史产物;有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红色资源主要能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其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政治导向等精神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处于“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

(二)依托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深入

高校学生党支部利用红色资源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弥补了当前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枯燥、形式单一的现状,充实了学生党建内容,丰富了教育途径,但综合整个过程来看,依托红色资源所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缺乏一定的深度。第一,主题教育活动的氛围流于节日化。尽管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但高校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偏差,仅在重大历史纪念日才会依托红色资源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组织生活中并未强调红色资源的主题教育意义。第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化。学生党支部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最主要集中于红色歌咏、红色影片、红色朗诵等方式,缺乏针对性。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时,往往停留在走过场的表面形式上,没有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从而缺少深思和升华过程,最终失去主题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红色资源在主题教育中的实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红色资源与现代网络平台融合不充分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把红色资源与学生党建融合在一起,为高校学生建立一个红色网络平台,是促进学生党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但其力度略显不足。某些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宣教时,仍然无法摆脱对课堂教育、板报宣传、会议学习等传统手段的依赖,尚未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对红色资源在学生党建应用的重要作用。有的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红色资源网络平台,但其网页设计落后,版块设置冗杂,缺乏专业性。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校在红色资源网络平台初步建设完成后疏于管理,其管理制度和规章长时间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对红色网站监管力度的缺失导致有害信息极易侵入校园,校园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危害,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四、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红色资源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完美结合任重道远,需要各方紧密联系、统筹协调,通过建设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校园氛围;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深化党员教育;依托新兴媒体,加强网络构建,深层次、多角度地推动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建设红色校园,营造红色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润物细无声的载体。”通过在校园营造红色环境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识是高校能够运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首先,高校应当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并将其与校园景观规划结合,通过引入红色实体元素打造出“红色磁场”,做到“让雕像能传神,草木能开口,墙壁能说话”,如在校园广场中放置红色英雄人物的雕像;用与校史相关的红色人物命名校园主干道路和教学楼等。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行政楼广场前摆放张云逸、杨东莼等先生雕塑,带领学生回顾红色校史中的英雄人物。学校主干道路以“望道”命名来纪念《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中文系首任系主任陈望道先生。其次,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文艺活动,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品牌活动也是建设红色校园从而营造红色环境的创新之举,通过文艺活动端正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识,有助于优化教育空间,促进党员教育的开展。如广西师范大学倾心打造原创校史话剧《杨东莼》并连续三年进行演出,重温学校初创时期进步师生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使得学校师生接受深刻的党性教育。2019年,学校又以湘江战役85周年纪念为契机,推出“铭记·湘江”主题党课,通过文艺会演、情景再现的方式带领全体师生党员回忆历史、重拾初心,让红色资源的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发挥。

(二)充分引入红色资源,深化党员教育过程

学生党员培训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建工作始终,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红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党员开展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党员“在回顾历史中传承精神,在立足现实中点燃激情”。第一,培养一批高素质并且专业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特聘校外专家、英雄后代和先进人物对教学团队结构不断优化,成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资源教研室”持续挖掘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红色文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素养,这是增强红色资源在党员教育应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精心编写红色教材。红色资源是鲜活素材,在党员教学教育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进行实地调研并搜集大量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汇总,编写出一部适合学生党员教育的红色教材,并将其作为辅助读本免费提供给学生党员开展学习和讨论。第三,引入红色资源创新“理论+实践”的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而实践教育可以对理论教育进行深化和加强。高校课堂应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如利用观看红色纪录片、开展红色故事讲座、组织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延伸至理论教育各个环节中,加强理论教育的趣味性。

(三)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加大高校网络平台构建力度

时代发展和科技创新使得网络新媒体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其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共享性等特点,被大学生广泛接受且极易掌握。新媒体时代下,将红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使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正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在主体上,高校要强化主体责任,夯实网络阵地,面对日益频繁的中西思想交流的尖锐交锋应当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党建队伍,明确主体责任,牢牢把握网络主动权。在内容上,学校应当充分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资源,设置红色资源专栏,丰富红色网站内容,并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其生动性和吸引力。在传播上,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都是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此类平台,结合时事热点,创新宣传方式,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给学生,并保持双向互动渠道畅通,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在监管上,就技术而言,高校红色资源网站在设计中应当包含监测机制,能够自动发现、过滤和删除不良信息;就管理而言,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对网络平台的红色资源内容构成传播机制,保证高校红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共产党作为走在时代前列、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校学生党员在其中不仅是新鲜血液更是坚实基础,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时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激发其爱党爱国热情,对党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立足现实,高校要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推动红色资源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向着系统化、完善化、常态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