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发展策略

2020-03-03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

何 佳 莉

(岭南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将大力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也可以称为全民体育,大众体育或群众体育,它指的是人们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身体活动。文中的全民健身常常指的是全民健身事业。全民健身事业与竞技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每个人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身体健康作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受到了群众更加广泛的关注。

一、回眸全民健身历史

健身包含诸多体育项目,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健身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与难度大且具有紧迫性的竞技体育相比,大众体育可以帮助实现体育所承担的基本任务,更接近“增强人的体质”的基本功能[2]。在过去20余年间,我们可将全民健身的发展分为观念基础和发展腾飞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可进一步分为六个阶段。

(一)全民健身的观念基础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12个字概括了中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明确了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3]。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体育工作中的群众体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向群众推广体育活动”。 1990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振兴中华”。 正是由于先前的观念基础,为此国务院批准于1995年颁发《全民健康计划纲要》,通过“全民健身”这一政策对大众体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可以说,这是全民健身发展的第一阶段。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了以法律形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这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但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限制,这份《纲要》仅仅具备号召性,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内容。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和经济的限制,我国的大众体育都让位于竞技体育,在体育内部处于弱势地位。大众体育所具备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不仅见效慢,也没有显著的名声,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具有金牌激励等政治效益的竞技体育面前,大众体育难免黯然失色。

第二阶段是指在2009年颁布的《全国健身条例》中首次以书面形式规定公民有权依法参加健身活动,各级政府有义务保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这就再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公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且有法可依”[4]。

这两个阶段,在卢元镇教授最新发表的论文《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现实》中被划分为全民健身的起步阶段[5]。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纲要》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全民健身这一观念被大众接受并逐渐普及,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可以说,1995年颁发的《纲要》的象征意义远远高于实际意义。

(二)全民健身的发展腾飞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第三个阶段则更进一步,从以往的文字倡导和规定,转化为落实于实际行动,在2010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后,各级政府从全民健身的幕后走向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从那时起,全民健身的地位越来越高。到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不仅将其升级为“国家战略”水平,而且将健身与经济相结合,提出了“全民健身产业”的经济理念。这一理念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的血液,至今仍可指导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是为全民健身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的标志是在2016年全民健身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非医疗干预措施被纳入《2016-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年计划》之中,这说明中国对全民健身的理念和行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6]。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10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目标,并对2020年与2035年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专栏进行详细阐述[7]。这四个阶段基于之前15年的积累,得到了质的升华,全民健身迎来了腾飞发展阶段。

二、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民健身推广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城镇化人口增速、人口老龄化日益增长、慢性疾病威胁以及战胜突发疫情的需要都带给我国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协调和解决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系列日趋严重的长远问题[8]。

(一)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密不可分,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日益庞大的城市人口和内需消费市场。

一方面,城镇化使得参与全民健身的城市总人口迅速增加。《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指出,我国总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2亿,2030年还将增加0.3亿人口,达到14.5亿[9]。中国社科院(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城镇化水平首超60%,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2030年增至70%。预计将有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10]。中国大部分城镇的全民健身产业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会。

另一方面,城镇化壮大了中产阶层的队伍,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支柱是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拥有稳定的收入,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他们对体育消费的认同度也高于其他人群。全民健身的主要支持人群是中产阶层,他们也是体育产业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中产阶层的数量从2000年只占城市家庭总数的4%到2012年锐速上升至15%,到2020年可能上升为50%,而城市总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也将在2022年达到45%[11]。增幅迅猛的比例预示着城镇财富的与日俱增,这将影响城镇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也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镇中经济和社会文化将促进形成全民健身这一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公平,同样还体现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这是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在实践中检验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大量国外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法是体育健身,体育健身还可以增加人际交往减少社会隔阂。与此同时,全民健身的文化正慢慢渗透进入城市的消费文化,人们对观看各种体育赛事参加观赏性体育活动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们热情投入到新型健身如潜水冲浪等活动中。这些行为都将对全民健身文化的认同和参与产生积极地影响。

(二)预防社会老龄化与慢性病威胁

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人口的总体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国际通用标准认为被称为“老龄化社会”的指标是,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14%。 事实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指标。中国在2017年年底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41亿,占总人口的17.3%[12]。抚养老年人的生活开销、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养老金的需求增加都源自老龄化社会现象。

这就使得老龄化社会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将强烈地依赖于体育,求助于体育。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体育健身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从而降低昂贵的老年医疗费用,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体育健身由于具有群体性,有助于老年人拓展交际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人脱离社会,处处依赖儿女的现象。

与社会老龄化一同引起我们重视的还有关于中国慢性病数据的报道。2018年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慢性病患者多达2.6亿,死亡人数占总数的83%[13]。蓝皮书还发现,在8家健康管理(体检)中心进行的132 178次健康检查中,约有45%是超重或肥胖的,35.9%没有参加体育运动,而经常运动的成年人比例仅为18.7%。每周参加运动的人中只有24%达到了标准运动时间,并且只有一半处于正常的睡眠状态。对不良生活方式的最佳干预是体育锻炼,因为这些数据往往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三)战胜突发疫情的需要

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演变成世界灾难。相关专家多次权威发布消息称,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标志是病毒和人体免疫力持续斗争,人体免疫力胜利则战胜了病毒。目前在全民隔离尽量少出门的情况下,全民健身尽量以居家健身为主,目的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同时提高免疫力。钟南山院士指出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之一。人们为了拥有健康体魄,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方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有专家预言,正如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情,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过后国内将再次掀起新的全民健身热潮。

三、全民健身的发展策略

要使得全民健身能够落到实处并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重点支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充分发挥其作用即直接面对群众,调动群众健身的积极性。其次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社会力量投入健身活动。总之,要想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就需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模式。

(一)健全健康的体育健身机构与多渠道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缓解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健身的需求

随着全民健身的逐渐普及,社会健身机构遍地开花,这对全民健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唤起了民众对健身的兴趣,甚至使得健身成为一种“潮流”。但目前社会健身机构对全国性的全民健身而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则是经济利益的限制。由于目前所出现的社会健身机构多为个人设立的盈利性机构,涉及到许多盈利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构对体育健身的贡献和投入。二则是政府监管部门的缺失。缺乏统一标准、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师资良莠不齐的现象充斥着社会健身机构。这既不利于全民健身的真实推广,也不利于体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为了满足更多的人科学健身的需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为人们提供指导。有资格参加辅导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内四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近200万人。第二类是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此类别中有将近20万人。他们大多数是退休运动员,他们经过训练和评估后以运动训练为职业。无论是公益性指导员还是职业指导员,200万和20万人数于13亿人口的基数而言都可谓杯水车薪。所以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国家和体育界应该给予更多的投资,更要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尤其鼓励热衷体育公益事业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兼任。

(二)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科学设计体育健身指南,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人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摆脱了贫困生活之后,积极寻找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各界就体育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体育界对此做出了回答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主张,而某些城市已将体育生活化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部分。如今,科技的转型正在引领人们实现其生活方式的再一次转变。2015年上线, Keep作为一个健身课程学习和运动打卡软件推出9元包月入门级会员服务,线上用户达1.7亿月活跃超过3 500万。在2018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全社会发布“科学健身18法”,更是以Keep为线上平台普及科学健身小妙招。然而,市场上灵活运营的健身机构针对客户未遍布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日渐倍增的老年人群体。当务之急,在政府引导下,寻求企业支持推广的同时,集合社会各界热心公益健身事业的人士,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科学设计体育健身指南。既可缓解老龄化社会和慢性疾病的威胁,更能用体育锻炼来干预不良健康生活方式,继而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三)政府问需于民“开门”做计划,密切关注实时动态并设计应急预案

《计划》仅只在制定时“开门”并不够,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做到“开门”。这个“开门”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实施过程要透明,要让大多数人都能够参与并监督《计划》的实施,使其具体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是指《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制定出的《计划》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还应该随时征集民意,密切关注,时刻应对随之而来的与《计划》中有所出入的现象。在做出《计划》更改时,再次回到制定《计划》时广泛征求意见的步骤。但由于需要更改的《计划》并非是全部内容,而是具有针对性的,仅只对某一小部分做出修改完善。因此,这一环节的专家访问和问需于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实际动态中需要设计的应急预案中,而不是广撒网,泛访问。

四、小 结

全民健身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中,正从过去对比竞技体育“黯然失色”的处境中正昂首阔步走向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目标的大道上。在全民健身的历史进程中,一部分动力来自于城镇化进程驱动、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的威胁和战胜疫情的需要;一部分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的追求。政府将“开门”做计划。这一开放式的工作方式持续至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实时动态并设计应急预案。当人们将全民健身视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时,个人和家庭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就会转移到体育消费中。新的大健康观形成,人民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也就随之而来了。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
全民·爱·阅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为体育狂
可持续全民医保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阅读”,读出了什么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