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03-03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素质

张 磊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0 引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作了深刻论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国体育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体育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何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会健康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指个人具备的除胜任日常工作之外,还有余力能够享受休闲及应付突然发生环境变化的身体适应能力[3].该词源于美国,多用于表示人体对于事物的自主适应能力,各国间称谓不同,美国称其为“体能”,德国称为“工作素质”,法国称为“身体适应性”,中国将其翻译为“体适能”并流行至今.

2 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4].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强国建设的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普遍对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较高要求,在人体感官系统受干扰的情况下,既要具备完成本职工作的技术,还要具有持续工作所需的体能素质,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学生除职业技能之外的个人身体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兴体适能教育理念的提倡,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所需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的关键因素[5],体育课程应以配合职业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为目标,逐步完善高职体育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建设是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

3 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体育职能部门整体规划

高职院校体育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适时将体适能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分管教学的领导、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要携手共计,制定体适能课程合理深入课堂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实验对象与授课目标.以学校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实验验证重要手段,以学生每年体质测试成绩变化为依据,检验体适能教学效果.选择具有丰富体适能理论的优秀教师推送试点班级,作为体适能课程试验班级,在授课基础技能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合理融入体适能训练,使学生在保障技能学习的同时,提升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

3.2 体适能课程完善与推广

体适能课程的实施需要不断完善与推广,试验班级授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阶段性体能表现变化,课后访谈学生训练感受,并及时总结累积课堂记录,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单节或短期课程计划,定期召开体适能课程研讨会议,总结教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观察分析学生生理特点,探索合适的教学手段,如需变更教学规划,应即时联系相关人员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讨解决.

体适能课程试验初有成效之后,应安排教学示范公开课,学校教学领导、体育教研主任、骨干教师等共同观看检测教学过程,查找课程细节漏洞与规划设计缺陷并点评.学校根据试验班级教学成果,继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在全校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中渗入体适能教学理念,并组织开设体育专业学生的体适能专业课程体系.

3.3 构建体适能教学体系框架

学校围绕体育教学中的体适能基础健身知识与相关实践训练理念,构建公共体育课程、体育专业课程、体适能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体适能教学体系框架,使各课程之间协调同步,各课程内容、理论的衔接符合内在的逻辑,从而形成全面体适能教育覆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明确区分体适能课程授课形式与内容,体育专业课程主体授课内容趋于竞技体适能,公共体育课程主体授课内容倾向健康体适能.

公共体育课程体适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力与肌耐力、柔韧性三部分.课程主要目标是完善大众学生群体的心肺适应耐力,拓展肺活量,提高肌肉组织的一般承受与持续工作能力、身体关节韧带伸展与弯曲控制能力,并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方针,根据测试合格标准,不断提升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状况,增加测试合格比例.

体育专业课程体适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体适能理论与竞技体适能训练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程讲授体适能相关理论训练原理与营养学等知识体系,竞技体适能内容除健康体适能范畴外,增添灵敏性、平衡性、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协调性等内容.课程主要目标是完善体育专业学生竞技体适能素质,同时具备指导一般人群健身理论知识的能力.

体适能素质拓展主要针对学生中的特殊人群开设靶心训练项目,对于特殊人群的单一或指向性体质需求进行升级培训,如:下肢大腿力量缺失 、肺活量不足等,在所有体适能知识结构与训练体系内,选择性抽取训练补充模式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中的特殊人群对于自身身体功能的特殊需求,例如学生在正常授课后,对自己某一项素质训练不满意或未达到目标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训练,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效果的期待,以及体适能知识的灌输.

3.4 提升教师体适能意识与教学能力

体适能教育关键执行者是教师,因此需要提升教师体适能知识结构与授课能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往在常规体育课程中,学生只学习到了部分技术动作,因受限于学生身体素质,绝大多数的技术动作与教学重点目标无法达成.改变教师单一教学手段,使体适能教育观念深入体育教学细节中,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师体适能技能培训、设立体适能教学科研专项课题研究,鼓励体育教师对学校体适能课程进行进一步系统化探索研究,对体适能课程推进与实践进行理论指导,推选体适能教学示范团队、示范课堂,营造体育教师内部学习氛围,增强体适能综合教学能力.

3.5 完善体适能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完成技术动作类别鉴定上,无法且未曾测评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程度.体适能进入体育课程之后,一方面要保障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全方位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体适能体质评测项目标准进行测评,整合学生个人体质综合资料,与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相结合,用数理分析法计算学生个体单一素质提升幅度与成绩持续低迷的测试项目,综合整理后反馈给体育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遗传、体态、运动经历、伤病等细则反馈资料之后,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酌情增加相应体育训练,补充训练学生素质薄弱点,逐步提升学生体质.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适能课程建设以此为契机,通过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同时,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式,制定相应素质提升目标,增添学生自信,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身体“慢性适应”[6],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素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锻炼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