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监管: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思考
2020-03-03张学强
文| 张学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简述
我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国有资产占经济体制较大比重的国家之一,对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研究不仅成果颇丰,而且水平也处于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在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沪深模式”、“珠海模式”、“98模式”等具体的行动纲领,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有效地提升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近几年数字经济、智能工具的迅速运用,使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异常迅猛,过去的研究成果需要与时俱进。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预算和考核体系,建立具有高独立性的全方位监管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升值。
概念解读:资产保值和国有资产增值
资产保值和资产增值主要是应用于国有企业衡量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其中,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目标。资产保值具体是指保证资产原有的价值。该值主要受通货膨胀,折旧额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则等因素的影响。资产增值具体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资产在保持其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又有新价值的增加,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受某一时点对资产的重估价值和同一时点该资产在市场价值的评估比值的影响。
现阶段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足够的创新与管理能力。(1)缺乏创新意识。由于目前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使得这些经营管理者很难全面快速的了解企业,更谈不上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再加上国有企业往往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够,导致经济效益并不是十分明显。(2)管理效用较低。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均存在着大量冗员、内控管理流程繁琐,财务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通病,对资金难以实现有效的调度,很难让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得到提升,让资产的保值增值面临重重考验。
2.发展模式亟待改进。(1)缺乏科学的投资策略。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某些重大的项目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地方财政利益和片面追求政绩的影响,只注重在短时间内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缺乏对投资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使得国有资产的投资承担了较大的经济风险。(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在某些特定行业内处于垄断地位,使得这些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延长了资金周转和再生产的时间,更加剧了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所面临的压力。
3.资本利用率亟需优化。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资本结构失衡的现象,整个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高,股东权益分配存在不合规现象,使得资本流向往往局限于企业和银行之间,资本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投资策略比较保守,使得企业存量资产过多,闲置问题较为严重,会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
4.缺乏有力的监管力度。我国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进行了多次改革,相应的监管措施却尚未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通过与资产评估机构相勾结,导致大量国有资产以较低的价格转化成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管理机构,使得各级政府经常会干预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权等,导致一些国企的内部风险管理较为混乱,监管体系和机制受制约因素较多,相关规定也不够健全,甚至监管部门很难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国有资产承受较大风险。
关于国有企业资产如何保值增值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建议如下:(1)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模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系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创新发展统领全局的思想,以创造最大效率为目标。其次,要吸引和利用好行业尖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培育新动能,从产业结构、管理理念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努力推动国有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2)改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积极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债股比例,抓紧解决和厘清历史遗留的股权和债券等问题,做到股权、债权的良性结合,实现资金筹集、产品可持续性发展,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对资金的灵活、合理运用。(3)实现存量资产效能最大化。国有企业应对存量资金进行分类整理,积极搭建并完善管理台账,以便于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类别、数目、价值、增减变动和使用情况。努力推进存量资金的良性流动,盘活存量资金,实现国企存量资金的战略性转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激发存量资金的活力,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4)健全监管体系,防止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必须要健全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的监管体系。首先,完善透明审批流程,接受群众的监督。对那些低于市场市场股价的项目持续进行追踪和跟进。其次,在签订国有资产并购或者重组的条款中,要对转入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现场调查,并且有随时叫停的权利,又独立的第三方不定时的加强对企业的监察作用,进一步完善资产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