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03刘月
刘 月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当前,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为此,健全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2]。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以院、系为主体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功能要素,以学院软硬件实力为环境要素,三者共同形成一个互为影响的整体系统。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提升学院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3]。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投入,高职院校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是有了深刻认识和较快发展,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受传统办学观念影响,更加重视教学工作,而相对轻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使得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弱化了科技创新对教育教学及社会服务能力的促进作用;受学院组织机构的限制,使得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系部、创新创业中心等各个主体要素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未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影响科技创新体系功能的发挥;在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运行程序,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工作成果;由于科研创新激励政策不全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4-7]。
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我国北方唯一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国有公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国家骨干高等职业学院[8]。2014 年5 月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7 年9 月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2019 年12 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院在继续深化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为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如下:学院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校企合作理事会、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三个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了“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造了实力雄厚、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极强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了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9]。
学院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效支撑“双高”建设,结合学院实际,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原则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围绕中心,需求牵引。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学院发展,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开展科技创新。第二,超前部署,突出重点。瞄准职业教育发展前沿,超前部署,强化集成公关,有效支撑“双高”建设,着力解决学院发展瓶颈问题。第三,明确定位,分类建设。发挥学院不同专业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服务学院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体系建设。
同时,学院也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即继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形成5 个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专业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以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构建优质科研生态环境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辽教办发〔2019〕68 号)精神,学院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违背科学诚信行为,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学院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双高建设骨干人才、市级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评定细则和奖励办法(试行)》,建立了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10]。
(二)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上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加强与地方、行业的内外联动与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深化绩效导向,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保障体系,优化资金投入和使用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强化政策保障
创新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落实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使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保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打造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1.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院士工作站”已于2018 年6 月获批,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轮机及船舶电气三个研究室,发挥其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以VLLCC 少压载水船型科技创新成果为原型,开展多种VLLCC 少压载水船舶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带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及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2.加快专家工作站建设
材料专家工作站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单爱党教授为首席专家,指导学院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提升教师教学及科研创新能力,并参与重大项目申报工作;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站聘请国家级教育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邢辉教授为首席专家,指导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创新研究,构建船舶行业职业教育体系;智能制造船舶与制造智能船舶研究工作站紧密围绕智能制造船舶与制造智能船舶发展方向,柔性引进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及深圳市润渤船舶与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在智能制造船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3.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新模式
依托学院材料专家工作站和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其在高端材料领域的领军作用,以服务辽宁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创新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模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瞄准新技术、新材料前沿和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需求,对场地、设备、人才服务、技术成果等采取有偿服务模式面向社会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二)建设重点研发团队,为学院科技创新集聚优质人才资源
1.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紧紧围绕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和关键技术问题,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提升学院教师科研能力
围绕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总体目标,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师服务区域和船舶行业发展的能力,使学院教师队伍成为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3.加强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经费专项基金,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加入院士专家工作站团队,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落实葫芦岛市人才政策,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配套措施,抓好科技人才战略储备。
(三)承担重点项目,为学院发展提供有效的源头供给
1.基于职业仓分析法的船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以构建船舶行业职业教育体系为研究目标,从分析船舶行业企业结构、职业图谱和职业仓出发,围绕构建船舶行业职业教育的标准、结构、规律、机制、体制,以及人才培训模式、分级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等问题,形成现代化的船舶行业职业教育体系。
2.网上理实一体化教室开发技术研究
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综合运用在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之中,即网上理实一体化教室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所开发的虚拟教室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运行,而且对服务器和运行终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技术方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3.大气环境下超高强钢延迟断裂寿命评估研究
项目将对大气环境下超高强钢的拉深冲杯延迟断裂寿命、超高强钢的弯梁延迟断裂寿命和冲杯盐雾延迟断裂进行研究,并对表征超高强度钢样品的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延迟断裂寿命和冲杯盐雾延迟断裂试验结果,得出冲杯延迟断裂寿命和拉深冲杯盐雾延迟断裂试验的关联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评价超高强度钢延迟断裂的快速、准确的新方法,开创了超高强钢延迟断裂寿命研究先河,填补国内外超高强钢延迟断裂寿命研究空白,从而为超高强度薄板钢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4.大数据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项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三维能力培养架构),形成“网络平台+远程监控”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大数据”夯实基础,确保获取有效的大数据,指导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5.大数据视角下学生管理和评价研究
项目以“大数据背景下学生评价与评价结果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学生评价数据化,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确定实施方案。
(四)产出显著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1.理实一体化成果
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实行“混合式”课程改革,成效显著,88 门课程上线运行,95 门网络课程正式运行,教学资源库总量达8TB 以上。大胆创新具有学院特色的“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在院内外推广使用。根据“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升级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系统,建设数字媒体制作室,科学、系统管理教学资源,专业、规范制作数字资源,提高数字教学资源质量和教学效果。
2.专家工作站成果
依托专家工作站的研发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以及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突出区域性船舶制造业的特色,建设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与鉴定、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技术技能积累、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多方共建的共享性多功能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区域及行业发展。
3.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与船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建立动态的调控机制,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与内容;构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船舶行业企业多元化的职业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满足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需求;构建船舶行业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提供依据。
(五)构建成果转化体系,为学院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建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借助社会力量,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方机构。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经纪人制度,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示范化人才队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多元投融资体系,构建产业化思路、商业化模式、资本化运作体系,建立从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转化大通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文件要求、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应用研究和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着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形成方向明确、绩效明显的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通过打造科研平台、建设重点研发团队、承担重点研究项目、构建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重点内容的建设,以期产出满足需求且价值较高的科技成果,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及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贡献船院智慧和船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