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2020-03-03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特质工匠培育

赵 静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为高职院校职业精神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重视工匠精神培育,引导和带动高职学生在生产操作一线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苦练技能,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实力,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的分析

专业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操作规范[2],具体包括知识规范、行为规范、情感规范、传承规范。专业特质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特质,包括品德、知识、能力和技能[3]。

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是一种对专业知识追求敬畏、对专业行为追求独创、对专业情感追求专注、对专业传承追求融合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工匠个体,表现为严谨、精心、坚守、传承以及创新的优秀品质;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拘一格、巧夺天工以及打造极致完美的一流产品等高超技艺。

当代高职教育的内涵要素,即所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术业有专攻,具备较强专业知识造诣,能够敬畏于专业知识的应用研究并严谨认真;具有较强的专业行为操守,能够独创于专业行为的技术钻研并探索创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情感修养,能够专注于专业情感的勤勉克难并崇尚坚守;具有较强的专业传承发展,能够融合于专业传承的产品铸就并千锤百炼。

二、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有所不同,作为国家未来“大国工匠”的摇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辽宁省基于专业特质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之现状不容乐观。

(一)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之培育目标亟待调整

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全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内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以服务辽宁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增强辽宁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着力提升辽宁企业产品质量为目的,着力培养一批与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工匠群体为基础,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技能振兴[4]。这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但是作为输送高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目标方面尚不够明确,在培育新时期工匠精神,引导和带动高职学生在生产操作一线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学苦练,爱家乡、建辽宁、促振兴、创品牌方面存在欠缺。

(二)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之培育体制亟待完善

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制,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尽快培养出真正管用好用、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工匠精神培养教育先导机制,缺乏制度保障,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

(三)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之培育就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辽宁省目前有51 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人数大约34.4 万人,每年9 万人左右就业,集中就职企业生产一线[5]。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培养的摇篮,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但在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及内容构建的分析

(一)基于专业特质高职学生彰显准工匠之专业特色的知识规范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应强化遵循本行业彰显专业特色之知识规范。一是充满敬畏感地执着追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之知识规范。尊崇岗位操作的工作规范,恪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规范,积极关注生产服务流程细节处理,确保每道工序、每个部件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检测,用专业标准和规范化的流程确保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二是充满敬畏感地执着追求温故知新、超乎寻常之制度模式。中国古代的木匠鲁班、造纸匠蔡伦、中药匠李时珍等令人千古传颂“行业之神”的工匠们,在从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彰显专业特色之知识无比的敬畏、慎重、钻研、融合。在手工艺生产中,工匠们充分钻研材料特质、设计工艺流程及产品的样式,尽可能将产品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中国人的手艺精髓。

(二)基于专业特质培育高职学生引领准工匠之专业品质的行为规范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应强化遵循本行业引领专业品质的行为规范。一是充满独创感地执着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之行为规范。匠心独出产品的设计,潜心精雕产品的高品质,孜孜不倦改善产品加工工艺,享受着专业技术技能升华的过程;二是充满独创感地执着追求不拘一格、巧夺天工之行为规范。真正的工匠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探索创新,不拘泥陈规,不因循守旧,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否定自己,以独创性的技术技能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与服务[6]。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从蚕桑丝织技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等传统手工艺,到今天的“神州”载人飞船、中国高铁等尖端科技,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一代又一代工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匠人精神的体现。

(三)基于专业特质培育高职学生塑造准工匠之专业内涵的情感规范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应强化遵循本行业塑造专业内涵的情感规范。一是充满专注感地执着追求坚守岗位、爱岗奉献之情感规范。真正的工匠对专业无限崇尚和专注,能够在单调重复的业务操作中保有持久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对于所选择的专业有与生俱来的深度痴迷,一生执着坚守唯一岗位。二是充满专注感地执着追求崇尚专业、敬业、乐业之情感规范。热爱并潜心于自己从事的职业,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为之自豪,心无旁骛地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诱惑,专注耐心能够克服困难。故宫修文物的一群手工艺人,在巍峨的紫禁城里日复一日地保持着对修复文物的热忱,克服漫长时间里的重复与枯燥,沉淀下淡然平和的心。

(四)基于专业特质培育高职学生创新准工匠之专业精髓的传承规范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应强化遵循本行业创新专业精髓的传承规范。一是充满融合感地执着追求拜师承艺、师徒相授之传承规范。古代的匠人们自幼拜师学艺,毕生在精打细磨中铸就品质,在作品中浸透制作者的心意,而这种心意恰恰表达了匠人对专业精髓的传承创新。二是充满融合感地执着追求言传身教、千锤百炼之传承规范。工匠们通过千锤百炼使产品焕发出生命力与创造力,心甘情愿地将其一生奉献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7]。工匠们不断推陈出新,将新工艺、新技术与传承工艺完美融合。

四、基于专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途径及措施

(一)实施途径

1.注重将富有专业特质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8]。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把彰显专业特质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温故知新、超乎寻常的制度规范融入到情境教学传授给学生,培育学生充满敬畏感地执着追求“工匠精神”的认知;在实训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把引领准工匠之专业品质之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行为规范与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工匠精神要求相对接,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2.注重将富有专业特质的“工匠精神”培育渗透于各专业的产教融合的落实上

强化遵循本行业引领坚守岗位、爱岗奉献、崇尚专业、敬业、乐业等专业内涵的情感规范,培育学生充满专注感地执着追求与时代同行的“大国工匠”为榜样,着力打造各专业系列“学习工匠榜样,传承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人人皆知、届届相传的专业文化精髓。每年定期聘请享誉行业的工匠到校进行事迹宣传,制作视频资料和宣传板;以实训中心、教室、走廊、宿舍为载体,建设专业工匠事迹文化长廊展示工匠精神;把传承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

3.注重将富有专业特质的“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抓手和载体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求精通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还必须教授准工匠学生拜师承艺、师徒相授、言传身教、千锤百炼等专业精髓的传承规范,为学生执着地追求“工匠精神”提供条件。高职准工匠学生向专业教师拜师承艺以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企业工匠师徒相授进行工匠经验的分享、技艺的传承,使他们言传身教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千锤百炼的理解和运用。由于学徒制对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有效性,新时代的学徒制将会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准工匠的新模式。

(二)实施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准匠人”的知识规范

创新打造彰显准工匠之专业特色的制度规范实现形式。一是完善专业课程结构,结合专业特色,提炼符合岗位要求的工匠知识规范要素[9],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精髓的理解认同深度;二是修订和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融入课程,增强学生对工匠的知识规范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形成匠人的职业目标定位;三是创新打造课堂教学新模式,挖掘本专业著名工匠典型案例,编排渗透到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2.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专业“准匠人”的行为规范

高职教育强调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和职场要求来量身定制人才培养规格,校政、校地、校企之间要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理念,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培养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集学生培养、技能大赛、社会培训、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高水平的开放共享的多功能公共性实训基地,推动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受益,承接学生实训实习、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技术服务等任务,成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积累、职业技能大赛于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实践中发挥、熏陶、引领、激励学生工匠精神的自我培养。

3.引领国内外优秀的工匠文化进校园,提升专业“准匠人”情感规范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和国外现代工匠文化,提升工匠精神认知,厚植工匠文化情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建设的宣传与解读;邀请工匠大师、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走进校园,开展工匠精神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梳理产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资源,建设工匠精神文化资源库,作为传承创新的研究基础;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为学生营造准职业的教育环境[10],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职业认同。

4.开展内培外引、名师培育、精英带动,提升专业“准匠人”传承规范

建设工匠之星工作室,完善国家、省、市、校四级技能大赛体系,实施以师带学、以老带新等阶梯式传帮带模式,培育准匠人的师徒相授、拜师承艺的专业传承熏陶;建成学生主导、技能大师指导的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室,培育准匠人的言传身教、千锤百炼的专业传承修炼;依托现代学徒制,组建“专业准工匠工作室”与企业岗位工匠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学徒—准工匠—工匠”四位一体的工学交替工匠培育,结合社会需求和职场要求来量身定制专业准工匠。

猜你喜欢

特质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工匠神形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