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护理
2020-03-03黄红燕陈美花
黄红燕,陈美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良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长期静脉置管简单、快捷,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程度、破坏性小,因此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不能建立内瘘的患者群体,在临床上发挥重要功用。但另一方面,它的缺点:感染、堵管、出血等也逐渐被发现,其中导管感染不仅是常见并发症,更是造成导管留置失败,患者预期疗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护理非常必要。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划分2组:干预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7~73(51.4±4.2)岁;对照组52例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8~75(51.8±4.3)岁。经确认,所有患者均与本次研究条件相符合,并无其它病史干扰。且组间资料差值控制在较小范围内(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护理方法有: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做好消毒管理和穿刺导管消毒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另外干预组采取的集束化护理方法具体内容有:①导管因经常涉及到使用,所以考虑到导管入口表面易于受到空气或是物品污染的因素,要求透析室环境必须每天消毒,并保证空气培养达标;医务工作者入室严格遵要求更换衣物。②导管口皮肤的护理一般情况下都是用碘伏从内到外的进行消毒,此时要确保消毒面积应比敷料覆盖面积大,注意清理局部血痂,虽然常规要求敷料时间的更换间隔是2天,但对于观察到有发热、出汗较多、导管口渗液较多者,则应缩短更换间隔,每天都要换药。③重点是加强导管护理,血透前于导管下方铺设无菌巾,卸下的动、静脉端肝素帽需用碘伏消毒,并反复消毒3次;取无菌注射器将管腔中的肝素钠封管液抽尽,并观察有无残留的细微血凝块,保证管腔顺畅,排除掉以上风险因素后,与血液净化管路相连,开始血液透析;血液透析之后,再次对动、静脉管口用碘伏反复消毒3次,并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管腔当中的残留血液,注入肝素钠盐水予以封管,装上肝素帽,无菌纱布固定。
1.3 数据记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置管期间导管感染发生情况的计数数值记录,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感染诊断 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表面浅层表现出红肿状,且有热痛感,临床医师经诊断确诊感染[1]。
2 结果
干预组52例患者中,导管感染发生3例,其中1例导管出口感染、2例隧道感染,感染发生率5.8%。对照组52例患者中,导管感染发生10例,分别是导管出口感染5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相关性菌血症3例,感染发生率19.2%。两组间感染率差异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P<0.05)。
3 讨论
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上,血液透析是一种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接受治疗患者病情也愈渐趋于严重、复杂,同时存活期延长,这对血管通路也就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于血管条件较差、内瘘手术多次失败的患者,目前长期留置导管是最适宜选用的血管通路。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目的则是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长期血管通路,虽然具有应用快捷、简便、痛苦程度小、损伤低、血流量大等优点,但是却存在着感染、栓塞和出血等缺点。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到导管留置的成功与否、时间长短,也是限制到导管长时间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管感染又包括皮肤出口处的感染和导管相关菌血症两种,后者以高热、寒颤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且严重时会因休克而威胁到患者生命。导管感染又有导管内感染、导管皮肤出口感染之分,前者主要是和透析连接管路时的操作不规范有关系;后者则与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工作有高度相关性,例如透析患者导管皮肤处的敷贴被水淋湿而未及时更换,患者爱出汗等,都是皮肤出口处感染的高危因素[2]。可见,导管护理作为导管使用当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护理措施采取、监测以及干预,是预防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导管感染患者的护理,探索预防导管感染发生的护理举措,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焦点。
集束化干预是特别针对于某一种难治性疾病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循证依据的护理手段,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患者的导管感染发生。相较于常规护理措施,它强调:最大限度的保证导管有关操作时的无菌屏障、严格手卫生与管理工作、注意导管穿刺处的皮肤消毒、灵活敷料更换以及感染实时监测等。每一项措施都保证是以患者实际情况出发,且确保是能够改善患者结局而制定的。
上文研究证实: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益于减少患者导管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认为: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用于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实践中,有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