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制造的自信与自律

2020-03-03刘国华

领导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德国人秩序德国

刘国华

德国制造业也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在强大的德国制造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这些年,中国很多企业到德国参访、学习,很大原因是因为其傲视群雄的制造能力。如今,德国产品几乎成为好品质的代名词,大到汽车,小到手表、厨具,甚至指甲剪,德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界的金字招牌。“德国制造”之所以如此强大,离不开德国的某些优良传统文化以及德国人性格中的优秀精神品格。

德国人的军事化理念

我们都很习惯给德国的制造打上一个“工匠精神”的标签,这也是德国制造为何自信的重要基因。实际上,那些以品质著称,强调工匠精神的国家,比如德国、瑞士等,都有一个类似的共性,那就是有一种悠久的军事传统,或者称为“军事化”管理模式。

在德国的文化传统里,从普鲁士到“条顿骑士团”都包含着军事化的特点。这种传统也融入到了现代德国人的生活,全民的整体行为仍然带有“准军事化”的特点。

生活中他们要求的东西不多,就像部队提供给士兵的物品不多一样,只要够他们生存就行。从这点上来说,德国在文化传统上已经决定了它不会是个美食的天堂。闻名遐迩的德国“美食”,也不过只有啤酒、香肠、猪肘等便于制作与携带的食品。

在军事化传统的影响下,德国的商业显得很“硬”。你很难看到德国有什么强调历史文化的奢侈品,甚至在德国首都柏林这样的大城市都难看到几家像样的路易威登、葆蝶家、爱马仕、香奈儿等这种强调“软”制造的品牌。

德国人的自尊

在机械制造业的31 个部门中,德国有27 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17个。但是,德国制造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部从“山寨”到“山巅”的华丽转型传奇。

相比德国,英国的工业制造要来得更早。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已经高度发展,成为世界的标杆。而此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其制造技术与英国几乎相差了半个世纪。面对英国发达的制造业,当时不少德国企业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复制英国产品,制造二流质量的商品,并以倾销的价格流入英国及其海外市场。

在经历德国刀具剪子制造商假冒英国谢菲尔德公司产品的丑闻后,英国企业家们联合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在1887 年8 月23 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该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德国制造的转型。当时这部法律规定,所有德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以区别廉价低质的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

这个做法大大刺激了德国企业界敏感的神经,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产品的廉价,而是产品的质量。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英美制造,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催生了宝马、西门子、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推动德国在一战前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有统计数据说,只拥有8200多万人口的德国,其世界知名品牌竟然高达2300多个。

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的这一天,也就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德国之声”称,从这天起,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德国制造”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也是其在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德国人的秩序主义

在宝马和保时捷汽车工厂里,很多人都对工厂内大量机器臂的使用和复杂的流水线感到惊奇,但是这恰恰不是最重要的。试想如果把这些机器臂和流水线都移植到国内,我们就真的能生产出跟他们一样品质的汽车吗?尽管整个工厂的厂房、设备的部分占到了绝大部分,但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恰恰是那极小的部分——人,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文化,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三点最难学到的内容:秩序、细节及自律。

在某种程度上,德国制造的核心本质上不是质量,质量只是形成的结果,亦不是“硬性”器件的高超组合,而是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软性人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需要的其实是严格的秩序感,让整个流程完美分工和井然有序。秩序感或者说秩序主义,亦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德国制造的基石之一:“二元制”教育,我认为亦是这种秩序主义的产物。中国的家庭和孩子把目标都放在光鲜的大学教育,蔑视职业教育,而德国的家庭和孩子在秩序主义的影响下,明白每个人都有在秩序中的位置,商业仅仅需要的是少量的管理者,大量的生产工人才是主题。在这种认识下,职业教育反而成为他们大部分人的选择。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前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德国人的自律

秩序主义是群体行为的外在形式,从内在来说,就是个体的自律性。关于德国人的自律,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过一个故事:

1944 年冬,苏军和英美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纳粹帝国覆亡在即。在围攻下,整个德国物资稀缺,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而且由于是冬天,民众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挨过。为了顺利过冬,各地政府只得允许民众上山砍树。

在帝国崩溃前的混乱时刻,他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

公务员都在战斗一线,这意味着这件事情没有警察监督,不会有法官的判决,民众完全可以随意砍树,以求得在冬天的生存。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二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民众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季羡林先生评价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哲学家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评价是:“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

有人说,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而中国人的脑袋是圆的。方脑袋会沿着轨道走、稳定而有力,圆脑袋则可以灵活应对变化的环境。不能说哪个脑袋更好,但至少德国制造的那份自信与自律,能给我们的制造业带来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德国人秩序德国
秩序与自由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孤独与秩序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