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患”与“资治”:司马光与他的时代

2020-08-24邓小南

领导月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宋神宗忧患新法

邓小南

司马光于1019年出生,1086年去世,正值宋真宗晚年到哲宗即位初期,这一时段基本上是北宋王朝的前中期。宋代是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时期,同时也是周边被挤压、内政因循求稳、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

北宋前中期的政治格局

北宋王朝建立八十年之后,长期积累的内外矛盾愈益突出,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范仲淹等领袖人物被推举出来,开始推行新政。“庆历新政”的主要纲领目标,是希望“法制有立,纲纪再振”,也就是要回到祖宗朝那样的“理想状态”。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编修“熙宁新法”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去世了。宋神宗器重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竭诚国事,都观察到当时纲纪隳紊、风俗弊坏等问题,但对于治国理政的路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意见全然不同。

面对内外重重矛盾,王安石秉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坚持推动新法;司马光却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主张稳健缓进。针对国家财政问题,王安石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开源重于节流;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朝廷所谓“理财”无异于盘剥,对家国民庶并非益事。司马光曾经写书信劝诫王安石,王安石则断然拒绝了司马光的意见。两人自此分道扬镳。宋神宗希望把他们都留在朝廷,但是两个人坚决不同意共事,宋神宗最终选择了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司马光

司马光后来到洛阳,开始专心致志地修撰《资治通鉴》,一去十五年。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政权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手里,倾向于维护“祖宗之法”的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被召回朝廷,政局发生了明显的转折。

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就是当时的首相,达到他仕履的巅峰。他回朝后提出的“十科荐士法”等建议,都被陆续采纳,新法也先后废罢。当年四月,王安石去世了。此时司马光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无法上朝,但他还是手书致函另外一位宰相吕公著,对王安石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朝廷优予追赠。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作为政治人物的磊落情怀。

士人文化与“资治”意识

宋代的士人文化与前代有高度关联,特别是中唐以来,经过五代到宋,有延续也有变革。宋代内部的政治环境还算稳定,北宋前中期的文化气氛也相对宽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士人群体比较活跃,社会充满了活力。

其中的优秀者以天下为己任,这种责任感集中体现于集体性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仅是范仲淹的高尚情操的表现,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也都有由当时国家的格局背景所带来的强烈忧患意识。

宋仁宗后期,王安石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指出,国家“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司马光也说:“上下一千七百余年,天下一统者,五百余年而已。其间时时小有祸乱,不可悉数。”司马光又在《稽古录》中说:“自古以来,治世至寡,乱世至多,得之甚难,失之甚易也。……可不戒哉!可不慎哉!”“资治”的意识,正是在戒惕忧患、期待治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即便政治上失意之际,他们仍然不放弃自己的治国理念,对于学统、道统仍然有所坚持。

余 论

所谓“资治”,首先是士大夫的自觉意识;如何资治,当然关系到治理者的襟怀、见解、能力等。《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北宋后期有人跟刘安世说:“三代以下,宰相学术,司马文正一人而已。”刘安世回答说:“学术固也。如宰相之才,可以图回四海者,未敢以为第一。”也就是说,历代宰相中,司马光学术上确实很强,但是作为宰相,才干能力应该能够统驭四海,司马光可能算不上第一等的人才。

总体上看,司马光是北宋中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称赞司马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诚心自然,天下信之”。我想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猜你喜欢

宋神宗忧患新法
南通崇川区“十个一”系列助力新法入脑入心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宋神宗的处下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