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朝更迭与家道中落:五代宋初苏昌嗣家族考证
——以《苏昌嗣墓志铭》为中心

2020-03-03隋敬文王治胜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苏氏墓志家族

隋敬文,王治胜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苏昌嗣,出身于五代时期世家大族,生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卒于太祖开宝八年(975)十二月二十八日,享年39岁,天圣二年(1024)安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奉先里。苏昌嗣作为北宋初期的一名普通地方官员,《宋史》中对其并无过多记载,但若谈及长安苏氏家族的历史,他无疑是出于五代豪门,正如苏昌嗣墓志铭中所言:“族望世家,源深派远。”苏氏一族曾家世显赫,活跃于五代后期,历经朝代更迭,至苏昌嗣时已家道中落,虽后代有高中进士者,但仍未改变家族的命运。将出土墓志与《宋史》中相关文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宋史》中对苏昌嗣虽有记载但并不详尽,对于其门第、家世、品行、追谥等并未记述。《苏昌嗣墓志》拓片留存已久,利用此篇墓志,不仅可以对苏昌嗣个人及其家族进行详细的考证和深入的了解。并且,透过苏昌嗣个人仕途的沉浮,也可再现五代至北宋初期某些真实的历史场景。此外,根据志文内容,结合正史及已有研究成果,以补《宋史》之不足。

一、苏昌嗣墓志铭

《苏昌嗣墓志铭》出土于河南洛阳,现存于洛阳博物馆,全称为《大宋故中大夫行凤翔府麟游县令赠虞部郎中苏公(昌嗣)墓志铭并序》。墓志为青石质,长67厘米,宽77厘米,志文30行,行书,每行字数不等,共1144字,由前守苏州吴县尉陈最编撰,太庙斋郎苏曼书写[1]122。该墓志拓片收录于郭茂育等编著的《宋代墓志辑释》[1]122-123并附有相关录文,文中引录志文以此为准。

现移录墓志阳文字如下:

大宋故中大夫行鳳翔府麟游縣令赠虞部郎中蘇公(昌嗣)墓誌銘并序

將仕郎前守蘇州吳縣尉陳最撰,弟太廟齋郎曼書

公諱昌嗣,字慶之,長安武功郡人也。族望世家,源深派远。游群玉之府者,風流未泯;佩六國之印者,梗概猶存,武持節於漢庭,不辱君命;環保衡於唐室,大宜帝猷。軒冕相望,簡編增耀也。諱沖,度支郎中,贈太子太傅,曾王父也。諱悦,安國軍節度判官,赠太子太師,王父也。諱逢吉,仕漢,守司空門下相,烈考也。公即司空相之長子,幼而穎秀,長而溫醇。不讀兆聖之書,不親無益之友。乾祐中,蔭授大理評事,賜五品服,旋改太僕丞。屬五代襄季四郊,復夷人惟弄兵士,鲜安業。我太祖神德皇帝之造宋也,公以生涯濩落壯節,任榷蓋久,困於食貧,固靡遑於擇祿,退就詮選,非雅志焉。調補耀州三原,簡州楊安二縣尉。載宣夙狂之勤,用警東南之盜,時坤維獻款,太階始平,流民尚恣於兇殘。編戶或罹於剽掠,公悉能擒捕,遂致肅寧。國家款報懋功,俾甄優秩,而有司執奏,賞典莫行。上雖慶於得賢。不蔑聞於舉善,居以俟命,曾亡慍容。歴筠州高安、凰翔府麟游二縣令,吏不忍欺,民有所措。千里反縻於驥足,割雞焉假於牛刀。善人其萎,□路興歎。以開寶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寝疾,終于私第,享年三十有九,赠虞部郎中。夫人隴西李氏,後公四十五年而亡,享年八十二,封寧晉縣太君,由子貴也,故侍御史,累贈尚書令炳之女,故太尉,中書令、文靖公沆之姊也。自公之亡也,诸孤甚幼,一志不移。睦族以慈,率下以禮,其奉身也寧遏乎儉,其正家也不失乎嚴。男四人,皆進士擢第,政事文學,冠暎士林,愷悌謙恭,循伏鄉黨,訓導之力,定涇也哉。曰為,都官郎中,今知漣水軍事。曰晟,終都官員外、睦州大尹。曰正,終建州開棣令。曰昂,終湖州德清令,三女:長適延州延長宰張烜,次適前進士趙孚,次適撫州督郵劉繼明:孫六人:曰諲,蘇州長洲縣尉。曰諫,三班奉職。曰詵,曰誦。曰誥、曰詢,未仕。克楊淑慎之名。共遵清白之训,遠大之志,未易可量。纏水以生事死,葬人子之所,行佳城吉壤,亡者之攸宅,表乞假告,帝命允俞。即以天聖二年八月初二日扶護二喪,合葬於河南府洛陽縣金谷鄉奉先里,衬于先塋,禮也。惟公以孝養親,以仁幹事。生乎甲族,不以貴而驕人;仕乎小邦,嘗以道而行己。而壽罔躋於不惑,位弗遇於陪臣,良可痛哉!今也則已,錫羡餘慶,垂于後昆,真所謂太丘之德業深,于公之門必大者也。最修詞未至誦美兆工,勉裁蕪類之文。以虞陵谷之變。銘日:

彼美蘇公,盛德所鐘。迺祖迺考,有勳有痛。凰分鳯兮,來非其時。惟位與壽,天不慭遺。死兮可贖,命也奈何。韜志畜慎,於公則多,鳴呼!不在其身,在乎子孫。肯堂肯搆。蘭熏蕙蕃。洛水側兮龍門隈,龜兆吉分泉扄開。嗟玉樹兮一殞,逐逝川兮不迥。悲風起兮慘涼日,銘旌飄兮颺浮埃。伊令名兮令德,豈與骨而同埋。

周雲鐫字

二、苏氏家族及显要人物

苏氏一族在五代时期便已声名显赫,为当时豪门大族。据墓志记载,苏昌嗣曾祖苏冲曾任度支郎中一职,但史料中关于苏冲并无详实记载。根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曾祖所任度支郎中隶属度支司,设一人,掌管国家财政的统计和支调。该官职始设于汉,谓之度支郎,至“武德三年加‘中’字”[2],官职名称的变化,恰恰与墓志中“环保衡于唐室,大宜帝猷”的记载相吻合,可知,苏冲曾任唐朝度支郎中,官阶从五品上。另外,《唐会要》记载:“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3]484这里的“每日参朝”即为常参,是五品以上且职位重要的官员才拥有的资格,足见苏冲在唐朝时已为高阶官员。至苏昌嗣祖父苏悦时,侍后汉。据《旧五代史》所记,其祖父初在蜀国为官,后跟随后汉高祖刘知远,官至安国军节度判官[3]1422。节度判官始创于唐,起初为朝廷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基本选自中级官员,主要是佐理日常事务,并兼掌文书杂务。唐中期,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均设有判官一职,由使臣亲自选定,以备差遣。至唐末,判官权势日盛,几乎等于副使[4]258-259。史料中对于苏悦的记载并不多见,但从可得史料中不难发现,苏悦虽历经朝代更替,仍官居要职,为两朝君王所器重,其能力可见一斑。

至苏昌嗣父亲苏逢吉,苏氏家族发展至顶峰。由于苏逢吉曾任后汉宰相,权倾朝野,正史中关于苏逢吉记载较多。《旧五代史》记载:“悦初仕蜀,官升朝列,逢吉初学为文,尝代父染翰。悦尝为高祖从事,甚见礼遇,因从容荐逢吉曰:‘老夫耄矣,才器无取。男逢吉粗学援毫,性复恭恪,如公不以豚犬之微,愿令事左右。’高祖召见,以精神爽惠,甚怜之。有顷,擢为宾佐。”[5]此处引文所指“汉”为后汉,苏悦为苏逢吉之父,初仕后蜀,官居显赫,后入后汉,也颇得高祖(刘知远)敬重,故而将苏逢吉力荐于后汉高祖。自此苏逢吉开始了仕途之路,不久苏逢吉便晋升为宾佐。高祖建号后,拜苏逢吉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后世通说的宰相,后又提拔为吏部尚书,不久即转任左仆射,监修国史。乾祐二年(949),加拜司空。至后汉隐帝时,“业等卒杀弘肇,即以逢吉权知枢密院”[4]329。自唐设枢密使一职,此职日趋权重,到五代时期,已然成为当时最高军事长官,此时苏逢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故而《新唐书》称“大事皆出逢吉”[4]330。随着后汉政权衰落,苏氏家族也逐渐没落。据《新五代史》记载:“(逢吉)明日与隐帝走赵村,自杀于民舍。周太祖定京师,枭其首,适当李崧被刑之所。广顺初,赐其子西京庄并宅一区。”[4]330这是正史中对苏逢吉最后的描写。周太祖郭威从邺都一路南下汴州,大败后汉官兵于刘子陂,苏逢吉与后汉隐帝兵败逃亡至赵庄,见大势已去,苏逢吉遂引刀自杀。周太祖郭威平定汴州后,将苏逢吉等人脑袋割下挂在面北街市上示众,头颅示众的地方,就是李崧被苏逢吉设计杀害的地方。但周太祖并未诛杀苏逢吉全族,并于广顺初年(951),在西京下令赐给苏逢吉的儿子们每人一所庄园和住宅。自此之后,朝代更迭,苏氏家族衰败。

至苏昌嗣诸子时,四子皆中进士,长子苏为,任都官郎中,知涟水军事。二子苏晟,任都官员外、睦州大尹。三子苏正,任建州开棣令。四子苏昂,任湖州德清令。另有孙辈六人,除苏敬任苏州长洲县县尉;苏谏任三班奉职外。其余孙辈并未出仕[1]122-123。

关于苏氏家族女性的记载则更为简略。《新五代史》载:“继母死,不服丧。妻武氏卒,讽百官及州镇皆输绫绢为丧服。”[6]此处所记为苏逢吉的妻子死后,各州镇官员输绢绫为其妻做丧服的现象。可知,苏逢吉的妻子为武氏,也就是苏昌嗣的母亲。另载“有庶兄自外来,未白逢吉而见其诸子,逢吉怒。”[4]329可见苏逢吉育有多子,但史书对其余子嗣并无记述。墓志中记载苏昌嗣育有四子三女,四子为:为、晟、正、昂,皆进士。当时苏氏一族虽然因后汉王朝的衰落而不再显赫,但一门四进士也足见苏氏一族的家学底蕴,可惜正史鲜有记载。苏昌嗣的妻子陇州李氏,也因四子皆进士,死后进封宁晋县太君。关于李氏,正史并无相关记载,但从《故御史累赠太子少师李公墓志铭并序》中的相关叙述可知:“三女,长适武功苏昌嗣,麟游县令。”[7]这与《苏昌嗣墓志铭》中“妻子陇州李氏”“凤翔府麟游县令”等记载完全吻合。可以肯定,岳丈陇州李公共育有三女,其妻为陇州李氏一族长女,但在李公墓志铭中也未写明李氏名讳。

由此来看,苏氏家族在五代后唐时期崛起,至其祖父苏悦、父亲苏逢吉时达到顶峰,后随着苏逢吉的死亡而家道中落,至苏昌嗣诸子时虽有所改善,但其诸孙大多并未出仕,即便出仕也为低阶官吏,苏氏家族的衰败仅历三代,在当时实为罕见。

三、苏昌嗣生平及仕途

据墓志记载:苏昌嗣,字庆之,长安武功郡人(今陕西武功县)。苏昌嗣一生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个政权。其生于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卒于太祖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975),享年39岁,天圣二年(1024)八月初二日与其夫人陇西李氏在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奉先里合葬。

苏昌嗣在乾佑年间便受父亲官职荫授为官,授以大理评事,赐五品服,不久升太仆丞。大理评事起初名为大理评,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此名,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减员至十人,从八品下,后汉基本沿袭,但墓志记载授五品官服,与日常品级不符,可见苏昌嗣荫授品阶之高。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苏昌嗣境遇坎坷,起初很长一段时间担任监官一职。这一职位在当时并无品级,且俸禄很低,以至后来墓志中提到“任榷盖久,困于食贫”[1]122-123。同时,由于所获薪俸不足以满足温饱,出于生活的需要,苏昌嗣只得退而求其次,参加官员的选拔,墓志在这之后加补一句“非雅志焉”[1]122-123。可见,苏昌嗣起初不屑为官,只是后来出于生活所迫才出仕为官。后调补至耀州三原县,简州杨安县两县任县尉。县尉官职始于秦汉,与县丞分掌诸司之事。宋代县尉主要以管理地方羽弓手,缉拿盗匪,维护地方治安为职责[8]。按宋代官职,县尉品阶为从九品[9],在当时是一个很小的官。但苏昌嗣在任期间兢兢业业,“用警东南之盜”大力抓捕盗匪之事,使地方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深得民心。后任筠州高安县、凤翔府麟游县两县县令,也政绩斐然。县令始创于战国时期,至唐代,京都附属县邑的县令为正五品上或正六品上,其余诸县县令皆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代为了削弱地方力量,防止结党割据,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县令只存虚名,多以京官任职,管理一县县事,故又有知县之称。宋代县令一般为从八品上,同样也是低阶官吏[10]。

不难看出,自苏逢吉自杀,后汉被后周所取代,苏昌嗣的仕途也一落千丈,甚至“困于食贫”。后虽然出仕,兢兢业业,颇有政绩,但无奈“上虽庆于得贤,不蔑闻于举善”[1]122,官阶始终不高,最终于开宝八年(975)病逝家中,朝廷为表其功绩,赠虞部郎中。纵观苏昌嗣一生仕途,出仕之初借荫授之便受官阶五品,随着家族的衰落,仕途也开始变得坎坷,甚至为衣食所困不得不再度出仕。虽在任期励精图治,镇压流民暴乱等,颇有政绩,但因其家世以及统治阶层对基层官员的漠视,无奈始终官阶低下,也因早逝,最终仕途只能止步于此。

四、结语

通过考证《苏昌嗣墓志》,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苏昌嗣个人的仕途经历,而且透过苏昌嗣家世、族人仕途经历的考证,也能进一步明晰当时苏氏家族的兴衰。事实上,苏氏家族的兴衰,其本质是五代十国至宋初政局变化、权力更迭的缩影。在那个群雄并起,战乱不断的年代,一个世家大族的兴起,身后必然有政治的支持,但随着王朝的快速更迭,依附其兴起的世家大族也如同昙花一般,转瞬即逝。同时,通过墓志与其他相关史料的对比考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窥探当时世家大族的兴替和五代权力更迭,虽然不足以说明一个史实,但至少能够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此外,关于苏昌嗣及其家世的考释,对五代至宋初的王权兴衰、地方治理、妇女地位、官制、归葬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苏氏墓志家族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拓片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碧瓦辉煌五百载 苏氏琉璃绽华彩
赋与唐代墓志
苏氏百文:哪里人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