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校地融合发展视域下高校新校区建设问题研究

2020-03-03王得祥武晓楠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地校区办学

王得祥,武晓楠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演进中,双方已逐渐形成相互依存、全面合作,同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3]。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瞄准前沿科学的探索和布局、聚焦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推动国际高端教育资源的融入,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校地合作新校区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 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必然

1.1 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校地融合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传统产业和生产生活方式正面临颠覆式挑战,科学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动力。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谁拥有越多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各地区政府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争夺激烈,各地纷纷上演“抢人大战”。高校作为最大的创新载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源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引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大学开展更高层次、更深度地校地合作,是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局面的重要途径。

1.2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校地融合

社会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成长之路,没有哪一所大学不是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下孕育并在其服务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求,高校要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强化创新、国际合作中加快发展。深化校地合作,有利于促进高校与地方发展、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更好的服务区域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借助地方资源和优势,为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优化布局、集聚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增长点提供契机。

2 校地融合发展视域下新校区建设的新特点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向“双一流”高校抛出“橄榄枝”,期望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一些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国际化办学和自身事业发展对办学空间拓展需求迫切。在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新一轮校地合作高校新校区建设热潮正在来临。如西北工业大学与太仓市共建西工大太仓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溧阳市共建南航天目湖校区、南京大学与苏州市共建南大苏州校区、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共建南农江北新区校区,以及类似的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昆山杜克大学、中法航空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新校区等等。这些高校新校区在合作基础、办学定位、建设方式、运行管理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

2.1 合作基础方面

共建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好,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发达,有条件对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建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高,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科发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对当地汇集人才、带动发展、提升价值产生“虹吸效应”;校地双方在一些重点领域、重大战略、产业布局等方面形成契合,能够在合作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2.2 办学模式方面

校地双方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以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为重点,以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进行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建设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新校区,产生规模效应,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2.3 建设方式方面

以政府提供新校区用地、建设资金、高校规划、政府代建为主要方式。从以往高校在异地扩建分校或校区办学情况看,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育部一直对高校异地校区的办学模式持谨慎的态度,原则上不支持。但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高校新校区,不仅为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加快学科布局调整提供可能,同时在不增加高校自身负担的情况下,使学校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双一流”建设,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校地融合发展的双赢。

2.4 运行管理方面

新校区的运行管理以高校为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不直接参与新校区的运行管理,高校仍然拥有办学自主权,但校地双方共同对合作办学的具体内涵进行协定,政府对新校区运行管理、人才引进、配套保障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3 新时代高校新校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校地合作办学已经走过相当长的探索之路,特别是深圳市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已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但因城市所处地域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受国家大政方针调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政府债务管控和支出收紧、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新一轮高校新校区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3.1 新校区功能定位

在当今的环境和条件下,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城市布局,成为很多“双一流”高校拓展办学空间的趋势和选择。这些大学在新校区所在地大多没有办学经历,如何科学规划新校区功能布局、学科设置、师生规模、培养层次、分类管理等就成为高校新校区建设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同时,因地处县级城市,新校区在生源吸引、人才引进、配套保障等方面面临挑战。因此,科学规划新校区办学定位,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高校事业发展与新校区规划建设,是实现新校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 地方政府资金压力

建设高校新校区,涉及大量的基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对任何一级政府来说都不是小投入、小动作。而高校办学不同于实体产业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政府无法从高校本身获得经济回报。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对资金规模、资金来源、投资回报等做出审慎决策。在政府债务管控力度加大、财政支出不断收紧的政策环境下,政府必将承受巨大的资金筹措压力。同时,新校区工程建设也将面临建设资金能够稳定、持续投入等问题。

3.3 新校区建设管理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办学规律。一些地方政府几乎没有高水平大学校园建设经验,在新校区建设中更关注建筑实用性、土地利用率和建筑成本,而对高等教育内涵理解不够充分。因而校园的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建筑功能、育人条件、校园文化传承等必须依靠高校自身进行设计。高校必须立足长远发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注重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做好校园总体规划,同时妥善解决规划设计与实际建设之间的矛盾,保证校园设计的达成度。

3.4 新校区运行管理

与以往高校分校区运行管理主要以集权式管理、分权式管理、条块结合管理三种形式为主[4]。新一轮校地合作共建高校新校区与其他校区跨城市、跨区域,地理距离更远,地方政府参与度更深入,涉及新校区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管理、教学组织等管理难度再次加大,探索建立路径通畅、运行良好、成效显著的运行管理机制,是高校新校区建设者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4 新时代校地融合发展视域下新校区建设的新举措

4.1 拓宽校地合作办学路径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办学路径应该逐步拓宽。通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方面促成高校优质科研资源尽快落地,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将高校的科技资源转化成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产业研究院可以作为新办学科的孵化基地,在研究院过渡过程中发展壮大,支撑相应学科的发展。校地合作也可根据地方产业集聚某一国家外资企业的特点,开展对应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培养具有特定文化气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4.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共享发展理念盛行的今天,大学校园走向开放共享也是必经之路。新校区建设资金在利用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外,更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学校园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园林典范。要充分发挥新校区人文与生态的优势,吸引社会旅游地产资本的介入;充分利用人员数量多、相对集中、市场稳定的特点,引进大型能源公司与通信运营商;通过共享体育设施与学校医疗资,争取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金参与。

4.3 创新校区规划建设模式

“PPP+EPC”的建设模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模式日臻完善。“PPP+EPC”模式应用于新校区规划建设,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造价,减少后期无谓的工程变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节约人力投入及管理成本,还能将项目的风险转移到工程总包方,充分发挥其技术、管理、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还能有效保证校园工程建设质量。

4.4 改革校区运行管理机制

探索校地深入融合的校区运行管理机制,可以在教师编制问题、运行经费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在地方重点产业布局方向,地方政府可灵活运用企业年金等方式解决教师薪酬,教师同时具有学校教师与地方政府科研人员的双重身份,既解决了高校的人才引进问题,又解决了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集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5 结语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复杂而艰巨,面对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校地双方的管理者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对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进行准确研判、精准施策,明晰新校区发展定位,充分发掘,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创新校区建设及运行模式,实现校地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校地校区办学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