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的中医教学探究

2020-03-03倪建俐吴敏路薇薇李冬胡晓红董利军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学头痛

倪建俐,吴敏,路薇薇,李冬,胡晓红,董利军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科,上海 20215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上海 20215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便民服务中心,上海 200092;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医学院,上海 20009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医药学作为文化与医疗的载体,因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学的国际化教育,是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能显著提升世界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加快中医药学走向全球。在这一进程中,留学生的中医教育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他们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但由于受文化背景、语言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的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留学生的特点,重点抓住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关键点,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留学生中医教学的思路与方法[1]。

1 留学生的背景和特质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对博大精深的“神奇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和临床技能有着强烈的愿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前提。然而,虽然他们都憧憬与渴望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但是由于迥异的文化背景、参差不齐的年龄、不同的学历背景以及薄弱的中文水平,导致留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甚至学习困难,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挑战[2]。

留学生成长的根基在海外,前期的知识储备主要是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已习惯于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其“文简、意博、理奥、趣深”,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导致他们理解和消化中医典籍实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多关注留学生的特点,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因材施教,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对证教学”。在诸多的教学元素中,我们尤其重视临床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大环节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3-4]。

2 注重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于临床,历代名医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磨炼出炉火纯青的临床技能而彪炳历史。中医经典是反复临床实践后锤炼出的理论著作,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又有重要的“反哺”作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对留学生而言,中医理论枯燥难嚼、艰涩难懂,而临床实践直接鲜活、真真切切。当留学生看到了中医药学良好的临床实践效果,会促进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巩固、消化和吸收,给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5-6]。经过“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过程,可以不断形成教与学的“正反馈”,同时提高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学习经典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因此,临床实践在中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临床、多临床”,以临床实践为龙头,撬动整个中医教学,这是留学生教学的契入点[7]。例如,切脉是富有中医特色的疾病诊断方法,中医对脉象的描述有:“春脉浮,犹鱼之游在波”、“涩脉,如雨沾沙”,如果没有临床实践,怎么会有“鱼儿在水中游”的脉象指感?何来“雨点沾沙”的脉象感应?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灵魂,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的授课,都是反复强调的。临床上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决的疑难病例不胜枚举。尽管如此,留学生往往还会陷入辨病论治的习惯思维中,用辨病来取代辨证。所以,教师要广泛运用临床案例来强化对中医精髓的讲解,将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处方、用药、调护及预后与经典理论联系起来,通过临床实践,增强学生对典籍的理解,同时强化典籍对临床的指导。经典理论与临床病证相融合,能加深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他们将所学与所用结合得更为紧密、系统和完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8]。

在临床实践中,西医在作出诊断后便可以对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对中医来说,仅仅明确疾病诊断是还不能进行有效治疗的,因为中医还应对患者进行辨证,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疾病位于哪一个脏腑、经络,处于什么阶段,从而概括出疾病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愈后转归等临床规律,通过综合判断,将所有的信息提炼为中医的“证”,然后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例如,慢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慢性头痛,往往是对症处理;而中医通过辨证,将慢性头痛分为肾虚头痛的空痛、肝阳头痛的跳痛、痰湿头痛的胀痛、瘀血头痛的刺痛,加上头痛发作的规律、部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个体化辨证,处方用药均不相同。这些例子可以使学生们懂得,不能用西医的思维代替中医的诊治路径,临床上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后,调整机体的内在状态,常常可以使棘手的慢性头痛得到缓解。

通过临床实践,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师生、学生之间积极参与互动,促进学生充分理解原文、掌握精髓,加深对典籍的理解。事实胜于雄辩,良好的临床疗效是对典籍最好的诠释,赋予典籍以生命和灵魂。同时,临床实践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师的任务是“授之以渔”,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烙下中医的思维模式,让留学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医生,学成回国后能用正宗的、地道的中医药为当地民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的疗效优势,传播和发展中医药。

3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医学,中医药学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大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因此,中医教学要立足于泱泱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留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熏陶中医文化,这是贯穿于留学生中医学习生涯的任务。教师需将中医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例如修身立命的观念、宽爱仁厚的医德和语言文学的造诣等,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医文化博大的人文胸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在掌握中医药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内涵和人文修养,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医学,更好地接受中医学,最后爱上中医学[9]。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文字优美、声韵铿锵、对仗工整,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令读者口舌生香。后代涌现的大量涉及中医医理的成语典故、药名对联、戏曲小说等,语言表达也非常准确、明晰和动听,达到“信达雅”的语言美学之巅[10]。《黄帝内经》在讲到“春三月”时,曰“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里仅用了五十个字,从春季的气候特点,讲到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情志等顺应自然的春季养生法则,其语言精炼简约、思路清晰流畅,在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给人以中华文学美感[11]。

中医学素有“先知儒理,然后知医理”的古训,这是重视医术和人文精神交融的祖训。中国是文明古国,其悠久的人文传统培育出了许多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的名医大家。汉代名医董奉心怀慈悲,治病不求回报,“庐山杏林”、“杏林春暖”的典故已成为象征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12-13]。唐代孙思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把挽救患者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使命。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种普同一等的伦理道德思想、春风般亲人似的关怀,迸发出了人性的绚丽光彩。他著成《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等医德专著,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完整地论述中医学和进行医德教育的医学家,他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医学伦理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我国医德规范的开拓者,倍受后人尊崇。《大医精诚》中的名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校训,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医学工作者不懈地追求和努力[14]。

留学生的中医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尽管其工作占中医教学的权重不多,但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它对扩大中医药在全球医学界传播,全面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助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走出一条留学生中医教学的新路。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学头痛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