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2020-03-03张丁莹郝宏伟朱磊曾艳郝慧蕊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直属教育培养组织生活

张丁莹,郝宏伟,朱磊,曾艳,郝慧蕊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非直属培养基地是医学院校缓解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不足的重要途径。校院共建带来了双赢的局面,一方面缓解了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医院层次,促进医院内涵式发展。但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在结束为期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校本部学习后,便赴分散在各地的培养基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距离远、范围广以及校院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等因素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根据《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的要求,临床专业型硕士须在读研期间完成33个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安排更是给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生活的开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1 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育人现状

目前,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在研究生辅导员的“远程指导”下开展组织生活,面临着“育人效果不佳,育人现状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培养潜在需求”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党员干部育人能力不足,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由于非直属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分散在各地,党支部委员只能由低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无论是党员干部培训还是后续培养,都存在时空局限,使得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普遍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低、干部工作能力未达到岗位要求、引领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故而党员干部未能很好地发挥领头雁作用,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挥。

1.2 党建工作育人现状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潜在需求

经笔者调研,非直属培养单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党员提出“因课业繁忙,组织生活疲于应付,积极性不高”。但当被问及希望参与何种形式的组织生活时,有高达61.05%的研究生党员选择“节日纪念式”(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日,运用各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选择“理论学习式”(党课、讲座、讨论等正面教育方法)和“联谊活动式”(支部与其他支部或与党外群众一起开展联谊活动)的各占48.95%,选择“形象直观式”(参观红色基地、观看红色影片等文体活动)、“典型示范式”(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学先进、找差距;利用反面典型使党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义务劳动式”(义诊、义教、义务讲解者等公益性社会服务)分别占37.89%、34.74%和31.5%。由此可见,党建工作育人现状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潜在需求,才是导致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参与度低、育人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2 构建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2.1 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

“组织育人”理念的提出和系统协同理论在研究生党建工作领域的迁移运用,是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组织育人”这一理念,使得“组织育人”成为高校整体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1]。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加的社团组织相对较少,研究生党支部是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组织育人实效的重要阵地。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及思想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凝聚共识、协同发力,进一步提高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2 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现实需求

2.2.1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潜在需求 医学研究生课业繁重,特别是临床专业型硕士在读期间需完成课程学习考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出科考核、住院医师资格证考核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任务,使得研究生普遍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倾向。但另一方面,研究生党员对节日纪念式、联谊活动式和理论学习式组织生活的青睐,恰恰反映了研究生有提升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潜在需求。

2.2.2非直属培养基地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位 目前,非直属培养基地尚未形成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非直属培养基地从以前仅以医疗工作为主的医院转变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完成原有医疗工作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教学科研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任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新手”,医院在花大力气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使得研究生党支部长期处于“只有研究生辅导员远程指导”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在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各育人主体人事归属的特殊性,更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研究生辅导员由研究生院管理,研究生导师、科教科老师、规培科老师虽均由非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但也分属不同的序列[2]。“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使得各育人主体之间职能定位不清、责任划分模糊,缺乏层次性、联动性和互补性,无法发挥优势叠加效应[3]。

构建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是突破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瓶颈、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内在需求,还是加强对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的思想引领、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深层次需要。

3 构建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

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如果整个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够形成联动,那么协同行为就能产生1+1>2 的外部正效应。高校党建工作协同化,就是要将党建工作系统中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形成具有某种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党建工作统一整体,这个新的整体在党建工作中产生新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应[4]。

3.1 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制度构建

3.1.1制定研究生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职责清单,凝聚育人共识 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职能定位与责任划分,是实现校院两级协同育人的前提之一。针对研究生导师、科教科老师和研究生辅导员缺乏层次性、联动性和互补性的“平行线”式管理现状,可制定《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清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职责清单》,从制度层面增强研究生导师“首要责任人”的意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在思想引领、党群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责任,既强化责任分工,又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为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凝聚共识。

3.1.2实施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双联系人”制度,畅通沟通渠道 针对非直属培养基地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位的现状,实施“双联系人”制度是打破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壁垒、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有效尝试。“双联系人”制度,即由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学校研究生院各指定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共同联系一个研究生党支部,帮助支部开展工作,加强工作指导,畅通沟通渠道。制度对“双联系人”的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包括参加一次支部活动、主讲一次党课、加强研究生党支部与所在医院党组织的联系等。实施“双联系人”制度,可从制度层面有效倒逼各非直属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进一步提升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提高研究生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3.1.3加强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做到有规可依 针对目前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应出台系统的党建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并公布党建工作日常任务清单及年度党建工作要点,明确党建路线图、时间表,做到职责清、任务明;二是建立并实施支部活动信息报送制度,即各支部每月底填报支部活动情况汇报表,上报本月内支部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情况以及佐证材料,有效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并完善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党支部书记述职和评优表彰制度、党费和党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有效激发各党支部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推动“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

3.1.4推行“一套人马、双重身份”党团共建模式,凝聚育人合力 为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组织建设全覆盖、思想教育全覆盖和管理服务全覆盖,应从组织架构上下功夫:一是参照党支部的设置模式成立团支部,并要求一名党支委兼任团支委,直接指导团支部开展工作,为实现“以党建带团建”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推举各年级学生干部兼任团支委。“一套人马、双重身份”的党团共建模式,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加强了对研究生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还在具体业务上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院、科教科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凝聚育人合力。

3.2 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访谈结果,笔者认为在做好顶层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出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实际需求相适应、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实地条件相结合的组织生活模式,是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产生育人实效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索具体的实施策略。

3.2.1以党支部为抓手,引导研究生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 目前的党建工作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潜在需求,是研究生组织生活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通过邀请“双联系人”、优秀医生党员及相关研究专家给研究生上党课、开展讲座、组织学习研讨,可有效引导研究生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增强职业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3.2.2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实际需求以及各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实际条件,创建品牌党日活动 创建品牌党日活动是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党组织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各非直属培养基地距离远、分散广,虽增加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难度,但也为创建党建特色品牌提供了机遇。一是各研究生党支部可因院制宜、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非直属附属医院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二是探索党日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相融合的组织形式。例如,某非直属附属医院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但除了考试前后的集中学习之外,其他时间基本闲置,无法满足研究生进行日常技能训练的需求。经沟通协商,以研究生党员牵头组建成若干个专业技能学习小组,定期到实训中心开展小组学习,由此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例如,可通过搭建义教、义诊平台,拓宽实践育人渠道,促使研究生从“被动学习”向“输出学习”转变,提高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构建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体系,是组织育人、系统协同理念在研究生党建工作领域的运用,是解决长期以来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顶层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路径的探索,逐步形成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不仅可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还能加强对非直属培养基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内涵和质量。

猜你喜欢

直属教育培养组织生活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区12家直属文艺家协会西乡街道分会揭牌成立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