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同寻常的鼠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03-03阎锡新魏娇娜

国际呼吸杂志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氯喹核酸病例

阎锡新 魏娇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石家庄050011

2020年已过半载,旋涡中心的武汉早已重启被疫情暂停的生活,中国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让世界见证了英雄的武汉,伟大的中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虽然在中国武汉爆发,但武汉并不是源头。目前,国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新疆、辽宁等地出现散发病例引起的聚集性传播,呈现出小范围疫情反弹,而且已经波及到北京、福建等地区。疫情防控的重点也由“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切换到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除新疆、辽宁等地区外,国内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并且随着检测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也逐渐浮出水面。针对疫情复燃现象,地区政府重新进入战时状态,借鉴前期抗疫经验,迅速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传播风险。反观全球态势,每日新增病例数仍在快速攀升,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及南非等成为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疫情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各国要加强合作,共同抗疫。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对COVID-19的特征、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作一简单阐述。

2020年初,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首次从中国武汉的患者中分离。WHO 专家将由这种新型病毒感染导致的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研究发现,SARS-Co V-2是一种新型的与SARS-Co V 相近的β属冠状病毒,是已知冠状病毒科中可以感染人类的第七个成员。COVID-19 是人畜共患病,蝙蝠是最可能携带SARS-Co V-2的自然宿主[1],而穿山甲可能是潜在中间宿主[2]。由钟南山院士牵头的研究显示,只有1.18%的患者有野生动物接触史,初期的大多数患者与接触武汉人有关[3]。SARS-Co V-2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5 d 内传染性最强[4],这为疫情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毒也显现出了较强的人传人能力,且传播速度较快,社区传播及家庭聚集性传播频出,“超级传播者”时有报道,甚至传播源并非典型肺炎患者。SARS-Co V-2 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气溶胶传播可能是狭小密闭空间的重要传播途径[4]。钟南山院士及李兰娟院士团队首先在确诊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活的SARS-Co V-2,且随着检测力度的加大,多地区在确诊病例粪便及尿液中也检测到SARS-Co V-2的存在。所以除常见传播途径外,也应当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存在血液、血制品、母婴等传播方式[5]。

SARS-Co V-2潜伏期为1~14 d,多为3~7 d,个别病例潜伏期可长达24 d,但仅为个例[3]。COVID-19 临床表现多样,多见发热、乏力、干咳。1 099例COVID-19患者的特征分析显示,仅43.8%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热,因此在筛查病例时不能过分强调是否有发热症状。此外,对近9 00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显示[5],4.5%的患者无肺炎表现,而是表现为腹泻、呕吐、咽痛等非典型症状。WHO 指出,大多数COVID-19 患者仅表现为轻中症 (80%),但约15%的患者将发展为重症,其中5%为危重症,后者可出现呼吸衰竭、脓毒症或多脏器功能衰竭[6]。重症、死亡病例大部分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除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外,确诊依据主要是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目前仍然是确诊依据,但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漏诊,疑似患者常需反复检测。在核酸检测受限制的特殊时期,曾有学者建议由胸部CT 代替核酸检测作为COVID-19诊断的金标准,发现CT 确诊COVID-19 的准确率为76.4%[3],考虑到影像学不能明确病原体种类,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CT 表现亦有交叉重叠,最终专家组指出核酸检测与影像学应当并重,不能相互代替。血清学检查也可以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辅助手段,对于核酸检查阴性的疑似COVID-19患者以及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但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4]。此外,有些指标的突然变化可能预示病情恶化[8],如淋巴细胞数进行性下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IL-6、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等指标进行性升高,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快速扩大等。如何早期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对于挽救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无论是SARS、流感,还是COVID-19,都由病毒感染引起,这三种疾病临床表现类似,治疗方法也类似。但病毒性肺炎很难治,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特效药,加上病毒种类繁多,共性很少,也很难找到广谱的抗病毒药物。COVID-19是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在疫情初期我们对它的了解有限,所以更多的寄希望于 “老药新用”。只是限于对SARS-Co V-2菌株体外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很多药物没有推荐使用。关于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第八版)》中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建议[4],认为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尤其是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进展为重症倾向的患者。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还指出,可继续试用α-干扰素、利巴韦林、磷酸氯喹、阿比多尔,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与中国诊疗方案的推荐意见不同,WHO不建议在临床试验范畴之外使用这些可能对COVID-19有预防或治疗作用的药物。国外专家认为现有的有关上述药物的研究大部分是观察性的,且规模较小,在临床疗效方面各项研究结果相差较大,并且已有研究指出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一项纳入109例COVID-19患者的研究显示[9],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α-干扰素可以促进COVID-19患者肺部炎症的吸收,增高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水平。而在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虽然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缩短SARS-Co V-2核酸转阴的时间,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也有研究显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对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病毒清除方面无益处[11]。氯喹被当做 “特效药”也曾赚足人们的眼球。10余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的氯喹或羟氯喹疗效及安全性试验研究发现[12],氯喹在抑制肺炎加重、改善肺部影像、促进病毒核酸转阴、缩短病程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在使用磷酸氯喹治疗的32例COVID-19患者中,有21例发生了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及心律失常多见[13]。由于疫情初期我们对SARS-CoV-2认知有限,且国内形势较为严峻,所以我国专家借鉴SARS、MERS及流感的防治经验,为COVID-19的救治提供了合理化建议。而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一些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也相继发表。虽然部分临床研究证据等级不高,且研究结果有差异,但我国已经积累的面对新型病毒的救治经验,已然使世界各国的抗疫工作不必完全从零开始。

由于缺乏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所以疫苗成为对抗SARS-Co V-2的关键一环,它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从而抵抗病毒的入侵。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也正在快速开展SARS-Co V-2疫苗的研发工作,这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一旦SARS-Co V-2发生较大变异,则前期的工作将功亏一篑;另一方面,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也必须格外关注,避免免疫不良反应。目前,中国已有多项针对SARSCo V-2的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整体研发进展顺利。但疫苗研发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作为抗击疫情的武器。我们应当继续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恐慌,不松懈,尽早打赢这场全民抗疫战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氯喹核酸病例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氯喹与羟氯喹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核酸检测
氯喹和羟氯喹药理特性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应用
“病例”和“病历”
磷酸氯喹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