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
2020-03-03谢玲玲
谢玲玲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了“获得感”一词,主要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该词随后迅速流行〔1〕。2017年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其中提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所获所得,满足青年学生对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至此,“获得感”正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创新的重要起点。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过程中,研究“获得感”“获得”与“感”之间有效融合的关键因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过程,并将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优化的起点与落脚点,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实践应用。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克服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激发学生在全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参与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从而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目标〔2〕。
1 新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因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强调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感受和实际获得,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向好发展,学生的到课率、参与度不断提升,但由于未能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发力点”和“着陆点”,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获得、过程获得和结果获得。
1.1 “出发点”:生本导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能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内心的纵深领域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生本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触及学生的内心思想和精神灵魂,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成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有效认知,学生多以被动方式参与思政学习,存在理论“灌输”现象,不仅违背了思政育人规律,也影响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满足和思想认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个性化与多元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了必要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统一模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最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排斥心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缺少与学生需求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空谈”,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阻碍。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人生的青春之问”知识点教学时,多数教师仅从教材内容出发讲述“人生观”和“有意义的人生”,但学生对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人生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如果仅从教材、教师视角开展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为此,在该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广播总台制作的《梁家河·初心从这里出发》,使学生从习总书记的“初心”和成长轨迹中,认识到正确人生观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
1.2 “发力点”:时代特征
大学生需求具有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等特点,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心理、思想和行为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宏大叙事、偏向理论堆砌,具有形式化、空洞化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导致学生“获得感”的缺失。第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度不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照本宣科”现象严重,说服力不足、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获得和思想认同〔3〕。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代现实的有效融合。在媒体融合新时代,复杂、多样的传播内容对大学生思想理念产生了极大影响,造成了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等多种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化不及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尚内涵”,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政教学体系缺少“智慧化”手段,缺少良好的课堂互动交流,学生的心理疑虑和思想困惑无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在阻碍。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资本主义理论”知识点教学时,如果片面讲述相关经济学原理,不仅理解难度大,也很难解答学生的个人疑惑。为此,通过选择“商品”、“资本”等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社会热点问题,完善师生课堂互动,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1.3 “着陆点”:社会实践
思政教学与学生实践的“脱节”是制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着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实际获得需求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捕捉,学生很难将个人的思想感悟和价值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切断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转化的完整“链条”〔4〕。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以“现实回报”来衡量学习内容的价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抽象性”、“长期性”和“内在性”等特点,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比如,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学生多以个人精彩表现、优异成绩为追求目标,未能认识到体育课程所蕴含的“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影响了体育思政成效。另一方面,在开放、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甄别能力不强,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接力者”。在2020年全面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疫情谣言不加甄别就盲目传播,既增加了大众的恐慌心理,也没有真正筑牢个人思想防线。还有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学校规定,提前到校、不按规定申报个人位置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为,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终极阻碍”。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依据。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存在的问题,要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教学“起点”,构建互动性、过程性和成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综合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2.1 把握“生成起点”:坚持“以生为本”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起点,通过将学生的多元期待与思政获取诉求相融合,结合思政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多元期待,推动学生生成应有的“获得感”。首先,要坚持从学生视角选择教学素材,自觉做到“学生主导”课程,形成满足“学生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得到真正提升。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综合考虑时代需求、学生需要和群体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精准性。其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通过优化互动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交流需求,构建真情、真心的互动思政课堂,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问题,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最后,要坚持“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将服务学生期待作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核心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服务学生实际需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有效成长。通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等课程内容,结合“国庆节”、“建党节”等实践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最坚定的思想动力。
2.2 找准“关键支点”:坚持“规律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支点”,通过在线教学和自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优质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有内涵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价值认同”。首先,要优化思政教学语言,选择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的思政教学方式,将思政原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道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切实获得学生认同。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其次,要重视利用智慧化教育技术,选择多媒体、微信平台等互动性、感染力明显的思政教学载体,将思政理论、事实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鲜活”素材。要创新线上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导的思政教学意识,通过发挥融媒体的传播力量,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发展〔5〕。最后,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优化评价机制。改变以往侧重思政理论知识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想觉悟和社会实践参与状况统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丰富评价内容,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育素材,将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话题、鲜活的教学案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堂,从本质上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3 聚焦“终极落点”:做到“内外兼修”
获得感是从学生视角出发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是从学生心理需要、思想成长与行为引导等多个层次出发的全新育人目标。因此,学生良好的情景体悟和实践遵循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终极动力,也是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首先,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充分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情景感悟”、“反思理解”等一系列实践机会,实现从真懂到真用的“全面升级”。其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通过完善实践参与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将生活化、社会化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引进来”邀请社会榜样走进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对积极思想和优秀理念的认同。通过“走出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个人思想认识。通过构筑“内外兼修”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6〕。最后,要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实践行为,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有深度、有实效的实践方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点和矛盾点。通过依托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和校企资源,构建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将所学思政知识和思想认知转化为个人行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顺利“着陆”。通过将校内党团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为学生全方位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最强支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选择生活化、时代化的热点故事进行“案例分析”,在法律知识点教学时,通过邀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为学生进行案例讲解,通过“以案说法”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提供全新视角,也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入心”到“入行”。
3 结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学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思想提升和实践应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师生互动与学生体验相融合的活动,是学生从知识学习、生活体验、智慧感悟和精神激励相融合的系统化过程。因此,在全新育人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获得感为“起点”,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创新线下课堂、完善在线教育、丰富思政实践,全面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的实践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