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蒂钢琴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以《吉姆诺佩迪亚舞曲》为例

2020-03-03李晓红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萨蒂舞曲吉姆

李晓红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可被认为是一种范围固定、作用有限的资源,想象力却几乎没有边界,是人类思维中可无限探索的资源。音乐家也正是因为有了无穷的想象力,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了解创作者的语言风格,并起到音乐实践过程中想象力拓展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于音乐家风格及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很多时候都会将音乐做出分时期的研究,以便让研究更加便捷,然而从音乐家的角度分析,他们的语言风格有时又是统一的,比如虽然萨蒂对于钢琴音乐的创作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各阶段各有特点,可是他的情感与想象力主线是连贯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吉姆诺佩迪亚舞曲》这样一组钢琴音乐作品了解萨蒂各时期统一的语言风格特点。

1 萨蒂其人

著名作曲家埃里克·萨蒂在法国的翁弗勒尔出生,在法国的巴黎去世,对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实验音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萨蒂出生于十九世纪的1866年,凭借自身音乐天赋以及不懈的努力,成为二十世纪作曲大家中的一员,有着先锋派作曲家的称誉,时至今日,在法国音乐史上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1〕。虽然在萨蒂生前,其本人遭受过很多质疑,但萨蒂的音乐作品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对法国现代音乐有着领航作用,这是毋庸讳言的。若论萨蒂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影响力,可以说他的音乐内涵及深刻的音乐思想,都成为很多法国作曲家的思路源泉,换言之,正是因为萨蒂的存在,才得以让法国更快避免印象主义音乐后期的桎梏,在音乐创作方面,萨蒂力求简单明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萨蒂的音乐观念及音乐实践对很多人都造成了深远影响,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六位作曲家,即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塔勒费尔,更视萨蒂为他们精神先驱。

2 《吉姆诺佩迪亚舞曲》创作因缘

本文所例举的萨蒂组曲《吉姆诺佩迪亚舞曲》是其青年时期代表作品。音乐研究学者康奈尔·沃尔特曾经分析过萨蒂的创作手稿,对组曲中的三首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这几首作品虽然均大致处在19世纪后期,然而创作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具体创作年份普遍被认为:第一首音乐作品大致创作时间是1889至1893年间,第二首音乐作品创作时间在1893年,第三首音乐作品创作时间在1890年,且经过康奈尔·沃尔特的研究证实,第三首作品又可名为《裸体舞曲》,其创作目的是帮助芭蕾舞练功。因为《吉姆诺佩迪亚舞曲》特定的创作因缘,才让乐曲中的融合调性、中古调式、简单织体结构等表现得比较明显〔2〕。现在我们一般可以认为,这组舞曲中的几首作品,从音乐本质上可归为法国式,而作曲家萨蒂本人更是直言,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灵感来源于本国的作家福楼拜作品《萨郎波》,只不过曲名《吉姆诺佩迪亚(Gymnopedie no. 1, 2 & 3)》来源于古代希腊南部城邦斯巴达的宗教节庆活动,是改写于年度性宗教敬神活动的古代希腊文。古希腊神性色彩浓厚,所有人都想与神亲近,希望得到神的垂爱和眷顾,在希腊人的想法里,诸神具有人性,只是形体更完善、力量更强大、生存时间更长,因为他们和人同形同性,希腊人乐于和神亲近,但是亲近神的方式并非修行、斋戒、祷告或者忏悔,而是用节庆、舞蹈、体育比赛的形式来传达对于神明的热诚与期待,《古希腊罗马字典》里面解释《吉姆诺佩迪亚》一词为“是裸体青年的节日,是斯巴达人定期礼敬太阳神阿波罗、月亮女神和狩猎神阿耳忒弥斯的节日”,节日期间,斯巴达青年以神的雕像为中心,进行歌唱和舞蹈,舞蹈又有少女、男孩、妇女、战士的区别,是一种娱乐又兼具宗教情怀抒发的方式。表演以裸体方式完成〔3〕,所以萨蒂的这组舞曲又可名为《裸体舞曲》。萨蒂引用了“吉姆诺佩迪亚”这一名词,并使之发挥出创作体裁引导功能,说明了其本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也说明了对于古希腊音乐和舞蹈文化的青睐,在分析萨蒂钢琴作品语言风格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才更容易发现其钢琴音乐作品背后的风格特点来源。

3 以《吉姆诺佩迪亚舞曲》说明萨蒂语言风格

前面我们已经论及,萨蒂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吉姆诺佩迪亚舞曲》由三首小品形式作品构成,它们分别献给萨蒂的几个亲近之人,包括同学德·布黑、弟弟康拉德、朋友雷瓦得等,这几首小品音乐的出版发行并不在同一时间,第一曲在1888萨蒂22岁时发行时,他的朋友德·拉图其诗歌作品《古代》里面的句子给音乐题词,通过摘录题词里面的内容,并进行翻译和释义,能够更清楚地领略音乐作品语言风格,获得更为宽广的欣赏范畴、多元的诠释角度。题词中说:“光线斜射,阻断阴影,光的力量变成了金色的波浪,反射着抛光的地砖,火中的琥珀色灯光,与吉诺佩蒂仪式舞蹈相融”,这诠释了音乐作品的主题,给欣赏者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透过这样的直观印象,将更容易对作品语言风格加以认知。顺次分析三首《吉姆诺佩迪亚舞曲》,我们将能够得出结论:它们都是单纯的三拍子结构,单一的乐思直指主题〔4〕。这样的推论,与前述萨蒂对于古代希腊艺术的向往直接相关,事实上,音乐家萨蒂所处的时代,人们普遍比较向往争取自由的希腊,希腊艺术对于建筑、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音乐也不例外,在萨蒂的《吉姆诺佩迪亚舞曲》之中,轻音乐的本质,卡巴莱(Cabaret)的音乐形式中,难免混有仿古希腊艺术的倾向。有的观点认为,仿古希腊艺术的倾向只局限在乐曲标题,和乐曲本质并没有明显关联,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在音乐语言上,中古调式的应用很显然与希腊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表现形式的清晰简洁,也深得古希腊艺术的精髓。下面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以便演奏时作为参考。

3.1 灵活应用中古调式

首先,萨蒂在几首《吉姆诺佩迪亚舞曲》组曲之中,对中古调式即教会调式进行了非常灵活的应用,中古调式来源于古希腊音乐调式,中古调式最早由古罗马神学家波伊提乌提出,调式分为正调式四个、副调式四个,共有八个,正调式音阶音域高于副调式四度。至中世纪,音阶由下到上做出排列,且包括了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以及混合利第亚等结束音。中古调式对于欧洲音乐产生了长达千余年的影响,自公元400年至1500年,随处可见中古调式的影子,在此之后,中古调式曾一度被音乐创作者及普通民众所遗忘,直到20世纪初叶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德彪西、巴托克、布里顿、科普兰等人将其带入到新时代。而萨蒂对于中古调式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是接受中古调式最为明显的钢琴音乐创作者之一,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可能与萨蒂在幼年时期的教堂音乐学习经历有比较密切的关系〔5〕。具体到本文所论证的《吉姆诺佩迪亚舞曲》组曲,可以发现它们毫无例外地采取了教会调式进行创作,大调类调式的基调,再自然融入利第亚以及混合利第亚等结束音,这种做法让调式由于主音和其三度音呈大三度关系,因而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大调色彩,再者,由于多利亚等小调类调式的应用,使得调式主音和其三度音呈小三度关系,又有比较明显的小调色彩。因而可以认为,萨蒂音乐作品并非对某类调式的单纯应用,而是让不同声部均可以应用相适应的调式,且有纯熟而不突兀的表现,这样便使整个作品有一种难得的朴实、自然、简洁之美。在十九世纪末期,这种取法于传统又不受限于传统的做法,很显然是非常新颖的,对在此之后的多位音乐家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看起来朴素的形式,吸引了一大批拥趸者。

3.2 表现形式清晰简洁

萨蒂创作著名的3首《吉姆诺佩迪亚舞曲》,时间节点处在浪漫主义晚期,在此期间,绝大多数钢琴音乐家都力求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并强调对于个人情感的极力宣泄,在萨蒂看来,这样的艺术追求是有其局限性的,过于夸张的音乐语言,往往最后取得的是适得其反的表演效果,所以萨蒂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在音乐语言上,萨蒂的追求简约但不简单,在其中混杂了中古调式的情况下,音乐作品旋律多数以级进的方式进行,大的跳进并不常见,旋律中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音符都在精心雕琢之下,显得非常有力,丝毫不会使人产生冗余之感。与此相配合的是,和声同样具有简单、明快、自然的特点,三和弦的清晰应用。在萨蒂的影响之下,类似的简约调式及和声创作手法在20世纪屡次出现〔6〕。

如果我们再对作品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表现形式清晰简洁的语言风格更是在萨蒂作品中有突出表现,即以《吉姆诺佩迪亚舞曲》为例,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分别采取了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这使之可以同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等钢琴音乐作品产生非常鲜明的对比,正像俄国作曲家、音乐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纯净的、有力的、不带无谓形象化装饰性的音乐语言”,因而它使欣赏者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7〕。总的说来,这种表现形式有意识地限制了旋律、节奏、和声等的复杂化,甚至一些音乐语汇的使用也尽量减省,作品尽可能保持同一节奏,只做细微处的处理,这些特点在三首钢琴音乐作品中都有比较显著的体现。

另外,为了更好地演奏出作者所期待的简洁效果,《吉姆诺佩第亚舞曲》在具体演奏时的音色、力度、踏板应用等方面也与之相匹配,较好地体现出了音乐语言风格的优雅、宁静及简洁特点,现仅以踏板为例对演奏匹配问题进行简要说明:音乐语言风格需要弹奏时的踏板正确运用相配合,在萨蒂《吉姆诺佩第亚舞曲》中,踏板的应用更显得非常关键〔8〕。首先,关于右踏板的应用,《吉姆诺佩第亚舞曲》演奏时,左手有三拍持续音与同音持续音的需要,因此演奏时应当应用右踏板全踏板、半踏板的完成形式,踏板踩在手指弹奏第一拍音时,并在手指弹奏第二小节第一拍音之前很快抬起并再度落下,如此一来,音乐声音便会表现出接连不断的简洁泛音效果。其次,关于左踏板也就是弱音踏板的应用,《吉姆诺佩第亚舞曲》三首乐曲对于p,pp力度音有大量使用,因此需要演奏时的左踏板配合,以便达到手指控制后弱音轻柔化的效果,且保证左手低音的持延续音,为此,左踏板可根据弱音音量层次的变化对踩踏深浅加以调整,以便适应萨蒂音乐表现形式清晰简洁的语言风格特点〔9〕。除了踏板以外,音色、力度等方面的演奏与音乐语言风格相匹配,同样有其必要性。

4 总结

埃里克·萨蒂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多变,其早期、中期、后期的作品各有特色,但变化中有统一,本文仅举其钢琴组曲《吉姆诺佩迪亚舞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萨蒂钢琴作品语言风格在中古调式灵活应用、表现形式简洁清晰方面的统一性,这样的创作内涵把握角度,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创作分期带来的研究局限性,从整体上参照萨蒂钢琴作品风格,了解其在创作背后的非比寻常音乐构思,并最终体会到埃里克·萨蒂对法国钢琴音乐,乃至世界钢琴音乐的贡献。

猜你喜欢

萨蒂舞曲吉姆
冬的舞曲
红色的激情——萨蒂·泽赫作品欣赏
浅谈埃里克·萨蒂人生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瑶族舞曲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加泰前部长在英国自首
吉姆餐厅
错位治疗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